咬合调整对牙周炎正畸治疗患者牙周状况的影响

2020-06-16 02:23刘东妮
医疗装备 2020年8期
关键词:出血指数牙周袋牙周组织

刘东妮

天津市北辰医院口腔科 (天津 300400)

牙周炎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牙齿支持组织的炎性破坏性疾病,作为牙周病的加重因素,咬合创伤可引起牙齿移位、伸长,继发畸形,进一步加重牙周病,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1]。牙周炎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细菌感染和斑块,以牙周炎正畸治疗为主,但单一治疗效果不理想。本研究旨在探讨咬合调整对牙周炎正畸治疗患者牙周状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5月至2018年11月我院60例牙周炎正畸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治疗意愿和治疗方法分组,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2~58岁,平均(39.67±2.91)岁;病程1~7年,平均(3.67±0.46)年。试验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3~57岁,平均(39.67±2.54)岁;病程1~7年,平均(3.65±0.4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行牙周基础治疗:采用超声洁牙机(Belmont,型号CLesta-2)进行超声全口龈上洁治以及龈下刮治,拔除患牙,调节咬合,维持牙齿根面平整,给予过氧化氢冲洗牙周袋,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牙线和刷牙。

对照组采取牙周炎正畸治疗:将牙周炎正畸药物注入牙周袋中,注入牙周袋内1h避免进食和漱口,1次/周,治疗4次;在验证完全控制后且骨吸收停止、牙齿松动好转后的4~6个月接受正畸治疗,期间定期对患者实施牙周维护治疗。

试验组则采取牙周炎正畸+咬合调整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咬合调整治疗,对于牙周错的患者在接受正畸治疗前先全面检查患者的口颌情况,并排除肌肉和颞下颌关节等因素,用T-ScanⅢ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及咬合纸印记实施对患者的咬合检查和咬合调整;嘱患者放松身体,选择坐位,双目平视;根据咬合力测定结果,嘱患者用最大咬合力咬合薄膜,获得患者全口牙齿咬合力的分布图和不良接触点情况,并用棉球将咬合面擦干,将咬合纸放置口内上下牙齿间,嘱患者下颌自然闭合直至牙尖交错位,以最大咬合力度咬合后详细记录印记,并对患者开展调解牙颌的工作,并调整改造牙窝和斜面,最后与最初的咬合印记比较,排除患者早接触、牙尖交错、侧向和前伸颌干扰等情况,调整咬合力。

1.3 临床评价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牙周探诊深度、出血指数、临床附着丧失水平;牙齿松动>1°发生率。效果判定:显效,牙周探诊深度、出血指数、临床附着丧失水平恢复正常;有效,牙周探诊深度、出血指数、临床附着丧失水平改善;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2];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2.2 牙周探诊深度、出血指数、临床附着丧失水平

治疗前,两组牙周探诊深度、出血指数、临床附着丧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牙周探诊深度、出血指数、临床附着丧失水平变化幅度更大(P<0.05),见表2。

2.3 牙齿松动>1°发生率

对照组牙齿松动>1°发生9例,发生率为30.0%;试验组无一例发生牙齿松动>1°;试验组牙齿松动>1°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牙周探诊深度、出血指数、临床附着丧失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牙周探诊深度、出血指数、临床附着丧失水平比较(±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牙周探诊深度(mm) 出血指数 临床附着丧失水平(mm)30 治疗前 3.65±0.21 2.12±1.24 3.25±1.28 治疗后 1.52±0.11a 0.71±0.11a 2.01±0.11a对照组 30 治疗前 3.66±0.22 2.15±1.23 3.26±1.26 治疗后试验组2.53±0.18 1.34±0.25 2.67±0.46

3 讨论

牙周炎正畸治疗患者牙周附着快速丧失,且牙槽骨快速吸收,可出现牙齿松动和脱落等情况[3]。由于牙周袋含有大量牙菌斑,因此,牙周炎临床实践中常用的方法是牙周炎正畸。研究显示,在牙周组织存在炎症或明显局部刺激的情况下,尤其是牙周炎伴牙槽骨吸收明显和牙齿松动的患者,咬合创伤会进一步加重牙周组织损伤,并使其炎症更容易通过牙周韧带扩散到根部,加速牙槽骨的垂直吸收,形成牙周袋,并破坏牙周支持组织。

近年来,研究显示,牙周病综合治疗系列中引入正畸治疗,即在控制牙周炎的基础上,通过完美的正畸治疗,可调整牙列,减少牙菌斑积聚,恢复正常的邻接,以恢复和维持牙周组织的健康,恢复咀嚼功能,改善美观,为牙周病的综合治疗提供新的途径[4]。然而,在牙周炎患者的正畸治疗中,由于牙周炎的长期反复发作,牙槽骨的破坏和丢失,牙周支持组织减少,牙周组织抵抗损伤的能力下降。当咀嚼外力加大时,牙周韧带中的残余应力增加,产生咬合伤,进一步加剧了牙齿的脱位和剩余牙齿的负担,形成恶性循环,加剧牙周病的发展。

牙齿松动的变化可以反映牙周组织的变化。移动性的增加与不同的牙周生理和病理变化有关,且牙齿移动性的降低通常是治疗的结果。牙齿松动可以反映牙齿承受咬合力的能力,而咬合伤口是牙齿松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牙齿移动性的逐渐增加是伤口的基本特征,而通过咬合调整可显著降低牙齿移动性,促进牙周组织的重建,因此,及时调整咬合可以消除病理因素,减轻咬合创伤,恢复咬合平衡,促进牙周组织的重建和修复[5-6]。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效果、牙齿松动>1°发生率、牙周探诊深度、出血指数、临床附着丧失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牙周炎正畸+咬合调整治疗牙周炎患者可获得较好的预后,可减少牙齿松动,改善患者的牙周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出血指数牙周袋牙周组织
Er:YAG激光治疗牙周炎的临床效果及对牙周指标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炎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与分析
牙周组织再生术与正畸联合治疗牙周炎患者临床效果分析
牙周炎80例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YAG激光联合牙周基础治疗对牙周炎疗效分析
牙周序列治疗在牙周炎患者正畸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侵袭性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的效果探讨
抗菌肽应用于不同牙周袋深度患牙的效果评估*
下颌磨牙半切术后不同修复方式对成功率、牙周袋深度及根分叉牙槽嵴比的影响
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正畸治疗牙周炎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