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表演中肢体语言运用重要性及控制技巧浅析

2020-06-17 03:11
剧影月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话剧表演肢体话剧

话剧主要以对话的方式展开,以演员在台上进行无伴奏的对白为主要叙述手段。本文主要根据话剧表演中肢体语言的运用重要性来提出相应的肢体语言控制技巧,对话剧表演中的肢体语言控制技巧进行优化要着重把握话剧表演的主要特点。

西方话剧表演的主要发展历程如图1所示:

图1 西方话剧表演的主要发展历程

上图主要介绍了西方话剧的发展历程。西方话剧在19世纪末20 世纪初传入中国后,主要经历了八个不同发展阶:晚清新剧时期、民国新剧时期、爱美剧时期、左翼话剧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时期。

肢体语言运用的主要目的在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得话剧表演更加生动有趣。因此要提高肢体语言的运用技巧,必须要了解话剧表演的主要特点,根据不同特点来进行肢体语言技巧的不断完善。

话剧表演的主要特点有四个,分别为舞台性、直观性、综合性、对话性。下面具体介绍这四种基本特点:

舞台性。舞台是话剧表演的主要载体,舞台的主要目的在于方便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这一特点要求话剧运用肢体动作表演时要注重细节,尽力给观众带来完美的观看体验。

直观性。对话、独白是话剧表演的主要方式,通过这些方式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让观众能更直观感受到演员所表演人物的情绪和思想感情。因此在运用肢体语言的时候也要注意抓住人物特点,演员在传达肢体语言的时候也要注重仔细分析剧本,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肢体语言为话剧表演加分。

综合性。综合性的含义在于,话剧表演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向观众展现社会生活情景。这要求肢体语言的运用要突出时代时尚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话剧表演更具感染力,与观众产生共鸣,更有利于现代话剧的不断发展创新和与时俱进。

对话性。话剧通过人物自身的独白以及不同人物间的对话来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因此在话剧表演中,如果不能运用肢体语言会使得表演显得单一,同时肢体语言的运用也可以帮助观众更好理解话剧的剧情,更能与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这要求演员在进行对话、或者在进行个人独白的时候,要合理运用肢体语言,通过肢体语言让观众理解到人物的情绪以及情感变化,更容易带动观众情绪、渲染表演氛围。

以上主要分析了话剧表演过程中的主要特点,可见,运用肢体语言能更好地体现话剧表演的特点,使得话剧表演更加形象生动、更好表达情感。

而要加强表演过程中的肢体语言控制,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演员要加强基本功训练。话剧表演的主体是演员,观众通过演员的对白、肢体语言、情绪等来理解话剧的主要内容。因此演员要认识到肢体语言在推动剧情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在日常训练中加强基本功训练。若要把握好肢体语言的度,则要在强调表演真实性的基础上强调表演的多元性。演员还要注重对话剧剧本的把握,分析人物特性,通过结合人物性格做出相符的肢体语言,以此来保证演出的质量。

2.演员要注重积累实践经验。演员要想练就高水平的基本功就必须注重积累实践经验,通过不同的表演找到自信,并在不断的表演过程中探寻适合自身的表演方式,找到与话剧人物的连接点,学会从生活中找寻灵感,如此才能更好运用肢体语言去表情达意。

那么,如何才能通过肢体语言来塑造饱满的人物角色呢?

首先要做到肢体语言的外部控制,因为肢体语言的运用必须要紧密结合话剧的表演内容以及话剧人物的特性。这需要演员在演出前反复研读剧本,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揣摩角色在不同对白中的心理活动和情绪,以此来更好地塑造人物。

其次要注重肢体语言的内部控制,要为观众提供更为丰富饱满的情感体验,演员不仅要注重对肢体语言的外部控制,还要做好对肢体语言的内部控制,即把握细节过程,使得表演更加细腻有层次,同时让人物更加鲜活。例如演员在表演不同的情绪变化时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的细节变化来使得表演更加有层次。这需要演员不仅要对于剧本足够熟悉,还要理解人物的情感,能对塑造人物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

总之,合理运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演员情绪,可以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的作用。肢体语言的运用不仅可以传达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还可以有效控制剧情的发展,使得戏剧整体表演更加连贯、流畅,还可以突出时代时尚的特色,使得戏剧表演更加富有渲染力。

猜你喜欢
话剧表演肢体话剧
浅谈文学性在话剧中的重要性
世界各地的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
话剧《二月》海报
再见啦,秋天!
话剧《关汉卿》:半个世纪的历史回响
话剧表演中如何运用语言技巧
浅谈话剧表演艺术
试论话剧表演中方言的重要性
浅谈话剧表演过程中情感的调动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