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双向螺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020-06-18 00:00贺民王俪颖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学徒制教学体系

贺民 王俪颖

【摘 要】本文基于职业院校毕业的技能型人才的广阔市场需求,论述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构建学徒制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并分析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根据职业教育实际,提出构建“双向螺旋”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的策略。

【关键词】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学徒制 双向螺旋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6-0043-03

现代学徒制起源于德国的职业培训,现已成为一种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英国的“学徒制”、德国的“双元制”,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2009年,欧盟采用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毕业生占中职毕业生的85%以上,另外美国、加拿大等国也将现代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

随着现代学徒制在我国的推进,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实践教学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教师应明确就业企业岗位的人才标准,对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构建“双向螺旋”实践教育体系,培养新型专业技能人才。

一、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

职业院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采用三段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其主要影响有以下三方面。

(一)市场定位模糊

市场定位模糊,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不完全对应。教育计划、教育内容、人才培养的目标比较混乱,未能明确定位,学校教师依旧采用传统教育的方式进行课程讲授。也有教师尝试改革教育模式,但存在目标不清晰、盲目性强、急功近利等缺点。

众多职业院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标准长期不更新,现有实践教学覆盖面太广,教学内容笼统,针对性不强,教学标准与企业用工标准有偏差,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技能没有衔接,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技能水平难以达到企业岗位技能标准。

(二)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企业兼职教师教学水平不高

现阶段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和动手能力不强、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授课内容脱离行业和岗位实际,企业兼职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实踐能力不强。

(三)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陈旧

现有实践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现阶段使用的课本着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训内容无法与企业的设备和技术相匹配,课改后教学资源不足。旧的教育设备和落后的教育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构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徒制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专业吸引力的提升

汽车维修行业可以分为许多个岗位,我们以一定标准对其进行岗位划分,为不同的岗位技术设定专门的要求和准则,然后进行专业化、合理化、标准化的实践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同时提升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吸引力。厌烦枯燥的理论知识是现阶段中职学生学习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活动的开展。但现代学徒制教学却有很强的吸引力,很多学生喜欢这样的教学模式,这意味着通过一定程度的刺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助于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全面推进

随着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教育部建议在各大院校开设汽车专业,并对这一专业设定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学校应围绕市场就业为中心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全面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为满足汽车企业的高质量人才需求,需要推进现代学徒制建设,适当调整汽车运用和维修课程,增加专业课程的比例。通过制订这一专业的可行性标准,更加突出中职特色教育的建设。

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应用现代学徒制,可以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特别是对促进学生学习更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有的学校在开展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现代学徒制应用领域,强化企业师傅的积极作用,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及企业师傅的积极性,发挥中职学校的主导作用和中职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全面优化与完善课程体系,使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能够与社会、市场有效衔接。

三、构建现代学徒制实践教学体系的策略

(一)“双向螺旋”实践教育体系的内涵

创新“双向螺旋”的立体式实践教学改变了职业院校常规的“枯燥的课本知识+简单的校内实训”的教学模式,其内涵包括纵横两个方向。

1.纵向培养。纵向是主向,它将“工匠精神”的内涵—— 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代代相传。引入先辈与后辈的概念,先辈有义务照顾后辈,后辈必须尊敬先辈,形成传帮带的良好气氛。在合作企业,先辈引导刚到企业实习的后辈,使后辈尽快融入企业;在学校,先辈协助教师在各个方面指导后辈。已进入社会的先辈定期回校指导在校的后辈,并为在校后辈讲授新技能、新动向,鼓励后辈努力学习技术,专注技术提高;受到辅导的后辈在成长后又反过来辅导其后辈,如此反复,成为纵向的螺旋推进,从而将扎实的技能和专注的精神代代传承。

2.横向培养。横向是基础,又细分为大小两个螺旋。

一是实践技能学习的“小螺旋”。引入一家距离学校较近、规模大、实力强的综合性汽车售后服务企业,采取以岗位为主导、学生轮班等灵活的形式,每天上午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下午轮流到公司相应的岗位实践;与此同时,每周对学生本周岗位所学实践进行一次梳理和总结,在“课堂—岗位—课堂”的小循环中,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呈现小螺旋式上升。(如图1所示)

二是实践技能提高的“大螺旋”。引入若干家国内知名品牌汽车服务企业,在教学计划中引入为期三个月的企业跟岗实习,实现工学交替,在“学校—企业—学校”这样的大循环中,使学生实践技能呈现大螺旋式提高。(如图2所示)

该教学体系摒弃了之前传统实践教学中“枯燥的课本知识+简单的校内实训”的模式,经过大小两个螺旋的学习,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岗位相融通,学校与企业互动,学生乐于学习,学校乐于培养,企业乐于用人,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工匠”进一步助力。

(二)现代学徒制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研究

本着“以企业用工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本位、以模块项目化为载体”的设计思路,依托校企共建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同开发项目化技能课程。根据学徒制要求,课程分为两个不同的模块:“校中厂”阶段前期课程模块、“厂中校”阶段后续课程模块。

1.对现有核心实训课程和人才管理培养制度的构建。对现有核心实训课程进行改革,修订现有课程标准,同时将各实训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项目化的改革优化,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无缝衔接,使课程既能满足学生岗前实践教学又能作为企业员工脱产培训的基础课程。在开发课程、工作页之后,进一步合作开发项目化岗位技能实践课程教学资源。

学院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以及社会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依托学院作为国家级高级财会管理人才培养基地的优势,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能够应对未来商业世界复杂性的国际化财会精英。在坚持“实务导向、职业导向”原则的基础上,从语言能力、专业功底、实践水平、开阔视野、合作精神这五个角度着手,积极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专业水平与实务技能,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企业家精神,努力把学生打造成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开阔视野、高度责任感和优秀领导力的商业界财会精英。

2.校企共建实践教学螺旋评价系统的构建。随着实践教学体系的变化,评价系统也随之而变化,与“双向螺旋”实践教学体系相适应的是岗位技能螺旋评价系统。该系统以月、学期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行循环评价,使学生在动态中了解自己所学知识是否牢固。校企共建实践教学螺旋评价系统的构建对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各专业依托校企共建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来完成专业技术技能教学,可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3.校企共建共享實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构建。中职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这就决定了中职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素质,既懂理论又善实践。为此,中职院校必须从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入手,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教师队伍专兼结合、校企互聘,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在学校与企业间师资共享,提高教师的技术技能水平,增强企业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校企人员“双岗”“双聘”,双方人员联合教学、联合服务,以团队的“双师”共融优势,促进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4.校企共建共享“教学+服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职教育校企共建“教学+服务”实践教学基地工作是专业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各类校企合作案例中,如何在其深度、广度上进一步拓展,实现互利共赢,共建共享实践教学基地是研究的重点。通过校企合作重点共建2~3个“教学+服务”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基地在满足学生和企业员工职业技术技能学习和训练的需求的同时,也提供对外服务,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内进行技能学习的同时,也作为员工提供对外服务。

5.建立现代学徒制实践教学体系关键要从校企合作入手。以学校为主导,校企双方找到共同利益点所在,建立高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平台,最终通过平台建立起符合双方需求的现代学徒制实践教学体系。做好校企合作平台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能更直接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第二,通过推行“产学结合”“工学结合”“定向培养”“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方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改革;第三,可通过设立校外实训基地,“把车间建在学校,把课堂设到车间”,不断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第四,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职业院校可以选派教师定期进企业挂职锻炼和参与实践,以实现教师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企业的技术专家、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可以到职业院校兼职,直接参与教学、教研工作,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保华.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模块实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农机,2012(9).

[2]苏小举.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竞赛促进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3(3).

[3]谢婉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4(7).

[4]惠兆旭.探讨创新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3(2).

[5]黄汉飞.汽车电气设备一体化教学模块探讨[J].职业,2014(9).

注: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双向螺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编号:GXZZJG2019B088)研究成果;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现代学徒制下中职汽修专业‘共享性岗位技能项目化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编号:GXZZJG2018A003)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贺 民(1979— ),男,广西贺州人,工学学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汽车类专业课程改革;王俪颖(1988— ),女,广西南宁人,工学学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职汽修专业课程改革。

(责编 文 煜)

猜你喜欢
学徒制教学体系
现代学徒制在数控加工技术中的运用
我国职业教育中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
艺术设计专业中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路径分析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学徒制”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现代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