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科学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2020-06-19 11:02张兴赢
国际人才交流 2020年6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卫星监测

文/张兴赢

编者按:2020年5月21日—28日,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疫情防控、“六稳”“六保”、新基建、科技创新、进一步扩大开放等议题备受关注,相关目标、举措将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本刊特开设“特别报道·两会”专栏,报道广大科技工作者及社会各界人士学习宣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的心得体会和工作实践,为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引智服务和科技支撑!欢迎广大读者积极投稿,文章要求故事生动、文风朴实,字数2000—3000字,附至少三张1MB以上大小的照片。联系邮箱:wetalent@safea.gov.cn。

张兴赢,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所长。长期致力于卫星大气成分遥感及其在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中的应用研究,拓展我国卫星大气成分科学研究新领域;创新开拓我国自主气象卫星雾霾监测应用;推动我国卫星高光谱温室气体遥感领域发展。

近年来,随着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确立,新环保法的实施和中央环保督察的开展,中国生态环保在整体上的进步有目共睹。但是,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的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毕其功于一役的轻松之举,始终面临着各种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和2019年的两会期间,先后两次就生态环境问题作出了重要指示。2019年5月我们调研组一行专门就总书记重要指示中提到的岱海开展实地调研,发现当前对于生态环境的治理,一方面国家下拨了大量的财政资金支持开展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治理,另一方面当地政府也竭尽所能开展各项修复工程但短期内见效甚微。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尤其是今年的稳增长、稳就业等发展要求,如何保持定力、守住底线,如何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中科学发展使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这是当下十分紧迫需要开展研究的命题。

对于生态环境的变化,我们需要客观科学地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通过对岱海的实地考察调研和对生态环境领域其他方面治理过程的了解,结合生态环境大数据的科学分析研究结果,对当前我国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

第一,统筹资源,建立精密的科学监测体系。当前,生态环境的监测系统还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和部署,监测还不够精密。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涉及众多的监测参数,而目前各种监测由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的科学价值不高。由于生态环境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持续和高质量的精密综合观测数据,才可以科学了解其长期演变的客观规律。建议:充分利用各部门现有资源和监测站点,统筹卫星、地面观测,构建环境在线、重点污染源在线实景监控系统和数字化管理系统,统一气象、水文、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深化部门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形成防治合力,推进建立精密的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网络。

第二,因地制宜,制定科学量化的生态保护红线指标。当前国家划定的“生态红线”主要是保护区域范围,对不同生态因子定量的保护指标还没有细化的科学界定。比如岱海,对于一个内陆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即便没有人为影响,它的面积和水质也会发生变化,那么究竟它的面积应该维持在多大,水质的各类指标维持在多少是合适的?显然环保督察“一刀切”或者人为给出一个治理目标是不科学的。建议:因地制宜,科学开展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的量化指标的制定,并且因时因地根据自然因素的变化作出实时动态的调整,确保指标科学,目标可实现。

第三,科学算总账,保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互动。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处在“爬坡过坎”的攻坚期,在生态环境保护上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比如岱海电厂,是北京用电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岱海的生态保护压力,岱电停产了两年,投资30亿元开展水冷改造成空冷。实际上岱海电厂用水对岱海面积有多少变化和影响尚无科学依据的分析研究结论,从长期演变来看,没有岱电之前,由于气候变化岱海面积也一直在下降,所以在这些问题还没有科学分析结论前就“一刀切”,是不科学的。建议: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要科学算总账,理清自然地理气候影响和人为影响,因地制宜,整体系统通盘考虑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平衡互动发展。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卫星监测
环境保护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发射成功
夏季高血压的困惑及自我监测管理
居家监测血糖需要“4注意”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miniSAR遥感卫星
静止卫星派
发挥地方立法作用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Puma" suede shoes with a focus on the Product variables
学习监测手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