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期待视域下的文本艺术解析

2020-06-19 08:02陶大利
北方文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阅读期待文体意象

陶大利

摘要:张爱玲的散文代表作品《爱》以短小精悍的篇幅,简练朴素的语言讲述一对青年男女擦肩而过的美好瞬间。散文中人物的命运牵动着读者,但作者的情感近乎零度,于轻描淡写中寄予对爱的思考,产生了欲说还休、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本文将运用伽达默尔的期待视域理论对文本进行解读,分析读者基于阅读经验与文本之间的摩擦碰撞,发掘文本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阅读期待;重复与留白;文体;意象

一、重复与留白:打破生命经验期待

伽达默尔说:“理解活动乃个人视野与历史视野的融合。”(1)读者在阅读时,受期待视野的影响或限制,文本的视野会与读者的期待发生碰撞进而达到一种趋同的状态,这一过程中的碰撞与摩擦使得文本富有生命力,生发出艺术感染力。

我们在阅读散文的第一部分时,对其中出现的“她”和“对门的年轻人”都基于阅读经验会有这样的猜想:一对青年男女的相遇大多都能擦出情愫的火花,或在之前就已有心灵上的情投,或在相遇后留下一丝爱的涟漪。而张爱玲在这里以朦胧未定性的笔触设置了两人的相遇,过于直白不加修饰的语言,使画面逐渐透明,大量留白与读者的阅读经验产生激烈碰撞,每个人都能依据自己的生命经验去揣摩这对青年人物的关系,产生审美联想的直观思绪。女孩的形象特点“生得美”,美丽的女子引得许多人来做媒,结果没有说成,在我们以往的经验中这是女孩心有所属的表现,接着张爱玲设定了背景时间春天夜晚,女孩穿着月白衫子手扶桃树立在门口,这一画面不由地激发读者想起诗句“人面桃花相映红”及与之相关的故事,青春懵懂怀着少女气息的女孩立在桃树下,情人见面的氛围被渲染到极致。作者有意识地运用“春”“桃树”“月白衫子”等常见意象,使得读者对文本进行合理揣测,但很快就打破了我们的阅读期待,见过面却从来没有打过招呼,人物之间并没有发生我们期待的故事,“也没有再说什么”“各自走开了”便是这一相遇的结局。“就这样完了”作者以可靠敘述者的姿态将我们从期待中拉出,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视野系统第一次发生碰撞与融合,并迅速修正更新。

女孩的命运是读者最为关切的,故事继续沿着读者的期待视野路径。女孩被亲眷拐了,几次三番地被转卖,老了常常说起那春夜的相遇,意象的重复再现相遇的画面,画面的重复彰显记忆之刻骨铭心。春夜年轻人擦肩而过时的一声问候,宛如女孩晚年生活中一抹亮色,次次回忆起都会牵动内心的情感,温暖而美好。

文章末尾作者抒发人生感悟,“刚巧赶上”“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哦,你也在这里吗?”这平静的话语再次出现,年少时的问候是饱含深情还是随口一问?复杂朦胧的情感蕴含在浅淡朴素的话语中,在短小却又极具个性的文本铺散开来,与读者的期待视野再次碰撞融合。从一开始有情人花前月下到仅是陌生人的平淡问候再到捉摸不透的人物关系,读者在仅342字的散文中体会到“建构—解构—重构”这一过程,达到对现实、人生与自我的反思性认识。

二、叙事技巧:打破文体期待

五四时期,散文被定义为记录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的一种文学形式。《爱》以极简的情节、淡化的人物形象以及结尾的议论,使得文本具备散文特色,但叙事技巧地运用又对散文文体有所突破,暧昧不明的文体特征在行文中逐渐打破读者的期待。

张爱玲将“千万人中相遇”这一充满波折的故事放置在散文文体中,以女子年轻时与青年人相遇及女子晚年对相遇场景的追思为主要内容,人物命运牵动人心,灵活运用了诸多叙事技巧,整体构思倾向小说。采用全知视角与第二、三人称叙事,全知视角能突破时空限制,对故事进行全景式地观察,以极短的篇幅跨越少女青年和老年两个时期的经历,便于窥探式地描写女孩内心;第二、三人称避开了第一人称的情感流动,在自然的第二、三人称的转变中,将这一故事高度真实化。全文多次变换叙述者,文章开头“这是真的”,一个可靠的叙述者出场,接着作者以客观叙述者的身份,讲述女孩与男孩相遇并淡淡问候,女孩惨遭拐卖,晚年对相遇场景的美好回忆,最后,作家以干预叙述者的姿态,表达自己对于爱的理解。这一系列叙事技巧的运用,使得读者对文体的期待视野越来越远离散文体裁。

作家在近342字的篇幅中,用70字表达人生感悟,以议论的方式升华全文。最后一段文字中,作家的身份终于出现,对着她在文本中所设立隐含的读者,诉说她对这一个真实故事的感悟。一刹那的相遇,却成为一辈子最清晰珍贵的回忆,使这个女孩子“常常说起”,从何说起?是和文本差不多的讲述内容还是有我们所不知的未叙述的情节?大量的留白起了再创造的作用,使得“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这一感悟引起读者的共情,或轻或重的问候“哦,你也在这里吗”?读者重新获得对于文体的确认。由于大量叙事技巧的运用,充满波折的故事情节,使得读者对于文体的判断偏向于小说,直到文章作结才获得对于文体的确认,作者对文体灵活把控的能力,使得文章艺术魅力蕴藉深远。

三、典型意象:打破主题期待

作者的意图通过文本再现会转化为文本主题,而主题则是通过文本的象征意蕴体现。“通过预告、公开和隐蔽的信号、熟悉的特点或含蓄的暗示,预先为读者提示一种特殊的接受。”(1)可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感状态。其中“隐蔽的信号”“含蓄的暗示”就是作者在文中运用的典型意象。

《爱》这篇文章意象并不多,除两次回忆中的“春天”“晚上”“后门口”“桃树”“年轻人”外,还有描述女孩形象的“月白的衫子”,但最具象征意蕴的是“春风”“桃树”。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诗经》中的《桃夭》,散文中的女孩是否在“灼灼其华”的年纪能“宜其家室”?情愫在女孩心中随着春风的抚拂在平凡又悄寂的夜晚暗暗滋长,画面中唯美的传统意象与读者的阅读经验发生融合碰撞,在读者心中建构起美人春夜图。年轻人的一声“你也在这里吗?”打破了这一静好的画面,两人站了一会儿,各自走开了。大量的留白使人物关系变得扑朔迷离,读者对于邂逅故事的期待逐渐淡化,文章的主题也不甚明了。

文章第二部分女孩被拐的凄苦遭遇与出场时生在“小康之家”,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女孩也从春日里天使般的形象顿时衰弱成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妇人,在回忆里“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重提的旧事在老人心中越发美好清晰,再一次模糊读者对于二人关系的判断,是暧昧还是惊鸿一瞥的难忘?文章到这里,主题大致为无法“执子之手,与尔偕老”的遗憾,在纠结等待与淡淡问候、匆匆一别与长久念想中表现深沉的人生感悟。但作者并未按常理顺着读者的思维,没有将爱升华得多么缠绵动人,意欲打破。她以议论的方式升华主题,告诉我们,爱不过是“千万人之中”“千万年之中”的恰好赶上,只是“你也在这里”浅浅问候,将意境狭窄的男女苦恋升华为宏大深沉捉摸不住的巧合与虚无体验,表现爱之可遇不可求,无法把握却又难以忘怀。

全文用直白素朴的文字去讲述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将本应缠绵深沉的情感写得轻如鸿毛,以回忆中爱的永恒唯美反衬无爱的沉重与悲哀,将无法讲述的人生哲学思考定格在散文中,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猜你喜欢
阅读期待文体意象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文体家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