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学习者阅读中的词义猜测行为探析

2020-06-19 08:02王平

摘 要:词义猜测是阅读和词汇附带习得中的重要认知活动。研究采用有声思维的方法对安徽某省属师范院校17名学生的词义猜词行为进行了质性探索性研究。结果发现:受试最常使用句内线索、句子知识以及重复策略;两组受试在句义、结构、前后语篇、重复、反问、核实等知识源和策略上的使用频率相似,但高水平组较多地使用了搭配和监控,低水平组则较多使用了世界知识、词素和音形知识等,且高水平组受试的知识源和策略使用质量更高;典型的错误词义猜测行为归因于受试对知识源的不充分、不正确、不恰当的使用。

关键词:词义猜测;知识源及策略使用;错误猜测行为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20)02-0064-07

收稿日期:2018-11-11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上海外教社委托项目(SK2018A1155)

作者简介:王平(1969-),男,陕西岐山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二语习得及外语教学。

A Probe into Chinese EFL Learners Lexical Guessing Behaviors During English Reading

WANGP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 Anqing, Anhui 246133, China )

Abstract: Word meaning guessing is an important cognitive activity in reading and 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This paper aims to make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the lexical guessing behaviors of 17 Chinese EFL learners during English reading. The analysis of the introspective think-aloud protocols reveals: local cues, sentence-level knowledge sources, and repetition strategy were most frequently employed in lexical inferencing; generally, high-proficiency learners were more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in using knowledge sources and strategies; comparatively, low-proficiency learners made more frequent use of the world knowledge, and the knowledge of morphology, phonology and orthography, while high-proficiency learners used collocation and monitoring more frequently; the typical behaviors in wrong lexical guessing were attributable to the incorrect, inappropriate, and insufficient use of various knowledge sources.

Key words:Lexical inferencing; Knowledge sources and strategies; Behaviors in wrong guessing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重要元素,也是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不可或缺的基石[1],丰富的词汇广度和深度知识是顺利阅读的基本前提[2-3]。然而,由于词汇知识的缺乏而导致的阅读障碍在语言输入理解中常常发生,为了规避外部资源缺乏情景下的阅读中断,学习者往往会使用词义猜测策略来构建语篇中的生词词义,语境中的词义猜测策略自然就成为读者理解生词词义并克服阅读障碍的常用策略[4-6]。阅读中的词义猜测策略是学习者利用语篇中可获的语言及非语言相关信息而得出显性语言假设的复杂认知活动,是学习者获取生词词义、建构语篇表征并進而发生潜在词汇习得的关键心理认知过程。尽管目前的词汇附带习得研究已经发现,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确实可以习得词汇,但是学习者生词词义猜测过程中的具体行为我们却知之甚少。因此,本文主要采用有声思维的方法具体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阅读过程中的词义猜测策略使用特点,并分析学习者错误词义猜测结果的典型猜词行为, 旨在拓展领域研究并指导教学实践。

一、文献回顾

阅读是主动的意义建构和语篇心理表征的创建过程。词义猜测是语言理解或言语产出时学习者所采用的一种补偿策略,是读者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利用语篇语言线索获取词义、构建语篇表征的基本认知过程,是读者遭遇语篇生词时广泛使用的词义加工策略,研究者们开展了大量的相关实证研究。

阅读中的词义猜测是非常复杂的认知活动,需要多样化的知识及策略支撑。Haastrup把词义猜测中的知识源分为语境、语内和语际知识,她发现:受试上下文语境知识使用频率最高,目标词和世界知识次之,母语和句法知识使用最少[7]。

研究发现,受试在词义猜测中的语境知识线索和策略使用有一定的倾向性,且不同类型的知识线索和策略对词义猜测的成功有不同的效应。Dubin和Olshtain把语境支持从宏观的超语篇知识到微观的句法线索排成一个连续体,结果发现,受试过多的依赖段句内的句法和意义等即时语境线索[8]。Huckin & Bloch也发现:中国学生句内线索的使用多于篇章线索,而成功的词义猜测更与篇章线索有关[5]161。Nassaji 使用了知识源和策略二维词义猜测框架对21位中级ESL学习者的词义猜测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 背景、词素知识以及核对、自问策略的成功率较高;词义的成功猜测更多地与所用策略的质量有关[9]。Nassaji对猜词策略重新分类后发现:猜测策略的使用频率与词汇深度知识显著正相关,学习者词汇深度知识对词义猜测的贡献大于猜测策略[10]。

研究还发现,受试的语言水平是影响猜测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Chern的研究显示:不同水平组受试均使用了多种知识源线索,且句内线索使用频率最高,但高水平组较多地使用了目标词后的句外语境线索[11]。Roskams的有声思维数据表明:阅读者的词义猜测行为呈现出一定的策略风格,这种风格深受其阅读习惯和阅读目的的影响[12]。Nassaji发现:词汇知识丰富的学生会较多使用片段重复,自我询问和核对等猜测策略,较少使用词素分析和词形类比等;除自我询问和核对外,语言知识丰富的学生在其他词义猜测策略上的得分明显较高[10]394。

关于词义猜测中的失误归因,Frantzen研究了11名高级西班牙语学习者的词汇习得,自陈策略和语境分析发现:受试错误词义猜测的归因有文本语境,词语注释,以及忽视语境和生词等[4]168。

在国内,王平采用问卷方式调查了112名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的词义猜测策略,发现受试的知识源和策略使用并不充分[13]。王瑛对16名英语大三学生进行了有声思维实验,受试在词义猜测中较多地使用了句内语义、语篇、搭配等知识和重复、评估等策略[14]。王改燕采用有声思维的方法调查了10名英语专业大一学生在词义猜测中的知识源使用情况,她发现受试较多使用句内线索,其中目标生词在句中的位置、搭配及与句中其他词的组合关系等句法知识使用最多[15]。

总之,现有词义猜测研究大都采用定量范式对学习者猜词过程中所用的知识源和策略进行宏观描写,或者对某些学习者因素与猜词结果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缺乏读者具体猜测行为的质性细节剖析。另外,一些前人研究时采用了非语篇语境或界限不清的词义猜测框架[9] 655。因此,本研究将完善研究设计,通过有声思维的实验方法深度探索中国英语学习者词义猜测过程中具体的词义猜测行为特征,并试图回答两个问题:

受试词义猜测中的知识源和策略使用有什么特点?

受试词义猜测中的典型错误词义猜测行为有哪些?

二、实验研究

(一)受试

本研究在某省属师范院校进行,研究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确定了17名受试(S)。他们分属不同的院系和年级,受试的年龄跨度为20-23岁,实验前均接受传统的中国学校英语教育,具有相似的英语学习经历。

(二)阅读材料

本研究决定采用自然语篇,同时文本的生词密度控制在5%以内。研究者最终确定了本次实验材料Health in the Rich World and in the Poor。原文选自Nassaji 的同类研究[10] 401。访谈发现,该材料长度和生词密度适中,语篇主题易懂。

(三)目标词

本实验中目标词尽可能是生词;目标词应涉及词的词形、词性、词义、词素等多维知识等。研究者根据教学经验和师生访谈最终拟定了10个目标词(M)。

(四)实验过程

本实验由4个活动组成。为了避免交互影响,首先,研究者发给每个受试实验语篇,要求受试在已删除目标词的空白处填上一个语义恰当的英文词以测试语境力度;接着,研究者使用修改后的VKS词汇知识量表剔除了受试认识的目标词;然后,接受有声思维培训后的受试逐一阅读含有10个斜体目标词的实验语篇,并用汉语或英语报告自己的词义猜测过程和结果,整个有声思维过程全部录像;最后,研究者就词汇及猜词策略与每位受试进行了半结构访谈。

(五)数据收集和处理

研究人员首先对录像资料进行了文字转写。

受试的词义猜测表现采用三级评分标准(0分=错误,0.5分=部分正确,1分=完全正确)。

本研究借鉴了Nassaji的二维词义猜测框架并做了改善[9] 656,新框架中的知识源是指受试在猜词中涉及到音位、词形、词素、句义、结构、搭配、语篇、世界等知识,策略是指受试在不涉及上述知识源的情况下所使用的一些认识和元认知策略(见表1)。使用上述分析框架,研究者和另一高校英语教师一边观看录像,一边独自记录每位受试的知识源和策略使用情况,两者的评价一致性达到86%,分歧通过协商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受试对知识源和策略的使用特点

1.知识源和策略的总体使用特点。总体来看,受试知识源的使用频率(207)高于策略(66)。受试最常使用句内线索,其次为句外,超语篇和目标词线索。受试的句子知识使用频率最高(124,60%)(其中句义74,60%;结构35,28%;搭配15,12%),其次为语篇(37,18%)、世界知识(27,13%)、词素(10,5%),使用频率最低的是音形知识(9,4%);受试常用的策略依次为重复(40,60%,其中词语重复11,28%,片段重复29,72%),监控(18,27%),自问(7,11%)和核实(1,2%)。

受试的句子和语篇知識使用最多,这与Haastrup等研究结果一致,说明词义猜测是一个意义建构过程,目标词义的最终构建依赖于学习者通达和匹配概念系统中已存的概念信息[7]2,而上下文语境线索无疑是形成上述概念信息的主要源泉。同时,本实验支持了Huckin & Bloch (见文献[5]),Chern (见文献[11]),Roskams (见文献[12]) 等人的研究结果,即受试在猜词中更倾向于使用句内知识线索,这可能是因为:①最小假设。语篇和词义建构过程中的最小假设理论认为,如果缺乏明确导向的策略加工,L2学习者不会自动进行旨在建立语篇意义的猜测,而是依靠距离目标词较近的易获线索来建立连贯的局部语篇表征[16]。②策略使用。句内线索的大量使用或许并非因为其为词义猜测提供了最佳的语境线索,而是因为受试在猜词中往往更善于使用句内线索。

2. 知识源和策略使用的组间差异。为了调查不同语言水平受试在词义猜测中的知识源和策略使用差异,了解两组受试词义猜词中的知识源和策略使用偏好,研究者编制了一份英语语言水平测试试卷(结构和难度类似于英语六级考试试题,但由于客观原因排除了听力部分),以测试成绩的总体均值为界把17名受试分别划入高、低水平组;访谈中受试英语语言水平的五级Likert量表自我评估结果也显示,英语高水平组得分均超过中间值3,低水平组得分均在中间值3以下,且高水平组自我评估得分的均值(M=4.3)明显高于低水平组(M=2.6)。组间比较发现,受试在句义、结构、前后语篇、重复、反问、核实等知识源和策略上的使用习惯相似,但高水平组较多地使用了搭配和监控,而低水平组则较多使用了世界知识、词素和音形知识等,这类似于Nassaji的发现:词汇知识丰富的学生较少使用词素分析和词形类比等策略。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高水平组受试语言水平较高,心理词库知识相对丰富,词语搭配意识敏锐,善于将英汉相似性搭配进行跨语言策略迁移并对猜测过程进行有效监控[10]394;相反,由于外语水平的限制,低水平组受试只能依据其前知识和目标词本身的知识源猜测词义。

另外,高水平组在知识源、策略上的人均使用频率(11.1, 3)均低于低水平组(14.8, 6);除搭配外,高水平组在其他各类知识源和策略上的人均使用也低于低水平组,尽管前者的词义猜测成功率(39.2%)明显高于后者(13.5%),这说明高水平组受试的知识和策略使用质量更高、效果更好,词义猜测更多地与所用策略的质量有关[9] 660 ;同時这也反映出低水平组受试在猜词中所遭遇的学习困境,以及为摆脱困境而进行的大量知识和策略使用努力。

(二)错误词义猜测中的典型学习者行为特征

有声思维过程分析发现,正确的词义猜测是受试对特定的目标词使用了充分恰当的知识源及有效的策略。那么错误的词义猜测是源于什么样的学习者行为呢?为此,我们首先标出每个受试猜错的目标生词,结合该词的知识源线索详细分析其猜词活动,判断出导致该错误词义猜测的典型行为特征并对其归类,最后把不同的归类形成了三个范畴。由于个别错误猜测行为特征不太明显,加之词义猜测中策略的普遍性特点,因此我们在此分析中一并忽略。

勘察分析发现,典型的错误词义猜测行为表现为受试对知识源的不充分、不正确、不恰当使用,其中受试没有或仅用部分知识源线索来猜测词义的不充分知识源使用尤为显著。

1.不充分的知识源使用。不充分的知识源使用中,忽视知识源的情况最为常见,例如:

S7:The causes…are far from being mysterious and unfathomable. unfathomable是个形容词,前缀是un, are far from being mysterious…, 这个词猜不出来,太难了。

有9位受试在7个目标词上出现了13次上述忽视知识源的行为,其中高水平组6人7次。虽然语篇的存在不是为了词义猜测,但目标词常与语篇语义网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发现,有些目标词(M5, M8)的语境支持力度还比较高, 但受试仍不能发现知识源线索。虽然词义猜测策略是学生常用的阅读和词汇扩展方法,然而对不同语言水平的受试来说,策略的跨语言迁移好像并非易事,学生猜词策略的培养与技巧提升不应成为教师课堂教学中可有可无的内容。

不充分的知识源使用中,使用世界知识的情况也比较常见,例如:

S12:In the rich world many diseases are caused by affluence. 现在都说是什么工业社会,很多人都是因为环境污染以及过度发展经济而导致患病。所以,affluence大概是工业化。

S16:…they ought to think why they themselves dont contract some diseases…contract是治疗呀,医生应该花时间思考一下他们为什么不治疗疾病,这是医生的职责嘛。

有7位受试在6个目标词上出现了13次主使用世界知识的行为, 其中高水平组5人9次,且一些目标词(M3,M5,M10)的语境支持力度较高。词义猜测中,世界知识固然是词义构建的重要知识源,但是主要依赖世界知识也往往会导致脱离语境的瞎猜,这在两组受试的错误词义猜测中均有出现,特别是受试S12, S16还有过度使用世界知识的倾向。因此,词义猜测中的超语篇知识应该与语篇知识充分互动,以有效利用文本中的语境线索。

不充分的知识源使用中,有些受试仅使用目标词词素及音形知识,例如:

S5: …think why they themselves dont contract some diseases. contract是合同,但在这里是个动词,那就是签合同了。

S15: But when we ourselves become ill, our beliefs waver. 我们的信念waver, …我觉得wave有挥动的意思,这里waver应该是表示支持吧。

分析发现,有5位受试在5个目标词上出现了10次上述猜测行为,其中低水平组3人8次。低水平组受试过度依赖目标词知识可能源于自身的语言水平或猜词策略欠缺,特别是其贫乏的词汇知识和含混不清的词汇记忆导致了许多猜词失误。例如: M5 contract 被误认为contact或仅知其常用词义;M7 affluence被误认为influence;M4 overlook被理解为纵览等。Huckin & Bloch在实验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猜词行为,词形有可能比语境线索对读者的词义猜测影响更大,特别是读者自认为认识该词时[5]166。利用语篇中的知识源进行词义核证是避免此类猜词失误的有效策略。

不充分的知识源使用中,有些受试仅使用语言意义线索,例如:

S12:…her trip to Africa where she got food poisoning and her friend malaria. 去非洲旅行,她食物中毒,然后her friend…,我想应该填上副词alike吧,她朋友也有类似的经历。

S14:Imagine…workers on his death-bed: every cell permeated with such things as chemicals and radio-active materials. 既然躺在death-bed上, 这儿可能是个没有生命意义的动词,那词义就是destroy,这些化学物质摧毁了病人的细胞。

有5人(高水平组2人)在2目标词上出现了5次此类猜词行为。作者思想的准确传达离不开语言形式的恰当选择。反过来,作为逻辑结构严密、形式规范严格的英语,其语言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无疑会给读者的词义构建活动提供猜测或核证信息。上例中,S12已依句意推测出她的朋友也可能得病,但是她没考虑and显示的句法结构关系,以及填上alike所带来的语法错误。同样,S14已能构建一个恰当的语义场景,但是到底是细胞充满了还是死于还是毁于这些物质?根据英语的常规用法,与摧毁相关的词常为及物性,且施动者前用介词by;而与死亡相关的词常为非及物性,后常接表原因的介词from/of/as a result of 等。因此,语言的形式可以给读者呈现不同的猜词信息,其词义核证功能不可小觑。

不充分的知识源使用中,还有些受试仅使用句内知识,例如:

S14: …diseases are due to hazards in natural conditions…hazard表某种原因吧,不知道具体是什么。

S16: The causes of … are far from mysterious and unfathomable…and 是并列關系,mysterious是神秘的,那这个词义就是unsolvable。

有3个低水平组受试在2目标词上出现了4次上述猜测行为。实验表明,受试常依赖句内的句法和意义线索猜测词义[5],而句外知识线索的使用是成功的、高水平受试的显著猜词行为[8],因此受试在关注句内线索的同时,句外线索的发掘不可忽视,上例中的一些重要语境线索就出现在目标词所在的句后。另外,句外线索也可能不是唯一的,读者应仔细搜索语篇,以获取更多的知识源线索来互证或缩小词义范畴。

2.不正确的知识源使用。第二种典型的错误词义猜测行为表现为对知识源的不正确使用,即受试错误地解读了语篇段句的语义,例如:

S4: They…spend…thinking about why they themselves dont contract some …diseases that…their patients die from. contract 记得是名词合同,这里是动词,根据上下文义,他们没有治好这些疾病而使得很多病人死去,contract意为cure。

S16:Doctors seem to overlook the fact. They ought to spend more time…overlook 后面这句讲医生是怎么对待这个问题的,是怎么去做的,所以我想他们是要解释这个问题的,overlook 是解释吧。

S15: Other diseases are due to hazards in the natural conditions in which we live. Imagine the typical… hazard…, are due to是个短语,to好像是介词,其他的疾病就会出现在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中,hazard 相当于appearing。

有5位受试在5个目标词上出现了6次上述行为, 其中高水平组3人3次。分析发现,语句的错误解读可能归因于受试的理解疏忽和语言障碍。上例中,S4把contract所在的语句解读为因果逻辑,而偏离了“病人患病而死,而他们自己却没有患病”的对比意蕴;S16也因为对overlook后ought to的疏忽而产生了相反的错误句义理解。另外,由于语篇本身的难度而形成的假语境(Frantzen 2003)也会致使学习者在猜词中难以通达相关的知识源线索。上例中,S15只记得due to的形式搭配,致使其没能正确理解句义, 进而错失了其对目标词线索的周边搜索。

3.不恰当的知识源使用。第三种典型的错误词义猜测行为表现为受试对知识源的不恰当使用,即受试在猜词中抓取了一些无关的句外知识线索,例如:

S2: Other diseases are due to hazards in the natural conditions... 以前见过hazard,但意思不记得。前文提到缺钱、食物和水,可知这些都是生活中遇到的障碍impediment。

S10: In the rich world many diseases are caused by affluence. 在富裕国家许多疾病是由…,上文提到they dont realize that an illness must find a body that is…stress or hunger,这里又是富裕国家,所以affluence 可能意指stress。

S15:People are killed by the conditions…, the lack of food and money and the squalor. 句前提到疾病是由于stress或hunger引起的,hunger相对于该句中的lack of food and money, 那么与squalor对应的就是stress。

有3位受试(其中2人属高水平组)在3个目标词上出现了3次不恰当的知识源使用。一般情况下,目标词所在句子蕴含的知识源不足以构建词义表征,读者需跨越句段在语篇内搜索相关语境线索。然而,由于对语篇主旨及行文结构等方面的疏忽,受试往往对不相关的知识源不假思索地拿来。上例中,S2和S10没有理解语篇最后一段“In the rich world”的话题转移以及“many diseases…; other diseases…”的段落结构,致使其偏离了该目标词所在句后的例证线索;S10和S15 的词义猜测既忽视了句内及邻句知识源线索,更严重偏离了语篇主题。四、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猜词过程进行了深度探析,结果发现:受试知识源的使用频率高于策略,学习者最常使用句内线索,句内知识源和重复策略。组间比较发现,低水平组较多使用了世界知识、词素和音形知识等,而高水平组则较多使用了搭配和监控,且其知识和策略的使用质量更好。有声思维分析发现,典型的错误词义猜测行为表现为受试对知识源的不充分、不正确、不恰当使用,其中不充分的知识源使用尤为显著。

外语教学中词汇习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习者掌握了基本词汇后,阅读就成为进一步习得词汇的主要途径。访谈发现,大多受试(12人)的阅读目的是获取信息并附带习得词汇,高水平受试的词汇学习已由词表记忆转入附带习得模式。因此,词义猜测策略的掌握与应用对学习者理解语篇、习得词汇具有重要的价值。

如果直接教学的一个目的是造就独立的学习者,那么直接教学中所获取的知识应逐步转化为学生自觉阅读中的策略行为,显性的词汇教学不应停留在具体的单词层面,语言教师还应教授学生所需的各种词汇扩展策略。

访谈发现,有14位受试认为词义猜测策略有利于词汇习得,然而自己的猜词能力却比较薄弱。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凸显语境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词义猜测策略的介入与渗透,培養学生的词义猜测意识,提高学生的词义猜测能力。鉴于本实验的研究发现,在词义猜测策略培训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恰当地使用知识源,特别是训练学生正确分析语篇结构理解文本语言,敏锐识别相关知识源线索,以及充分发掘多元知识源线索并进行多线索互证词义的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词义猜测水平,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和词汇习得进程。

参考文献:

[1] Hunt A,Beglar D.A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EFL reading vocabulary [J]. 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2005, 17(1): 23-59.

[2] Laufer B, Hulstijn J.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 The construct of task-induced involvement [J]. Applied Linguistics,2001, 22(1): 1-26.

[3] Schmitt N.Review article: Instructed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learning [J].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08, 12(3): 329-363.

[4] Frantzen D.Factors affecting how second language Spanish students deriving meaning from context[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3, 87(2):168-199.

[5] Huckin T, Bloch J. Strategies for inferring word meaning in context: A cognitive model[A].Huckin T, Haynes M, Coady J.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and Vocabulary Learning[C]. Norwood, NJ: Ablex, 1993:153-178.

[6] Paribakht T S, Wesche M. Reading and incidental L2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 introspective study of lexical inferencing[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9, 21(2):195-224.

[7] Haastrup K. Lexical inferencing procedures or talking about words: Receptive procedures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nglish[M]. Tubingen, Germany: Gunter Narr, 1991.

[8] Dubin F, Olshtain E. Predicting word meaning from contextual clues: Evidence from L1 readers[A]. Huckin T, Haynes M, Coady J.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and vocabulary learning [C]. Norwood, NJ: Ablex, 1993:181-202.

[ 9] Nassaji H. L2 vocabulary learning from context: Strategies, knowledge sourc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success in L2 lexical inference[J]. TESOL Quarterly, 2003, 37(4): 645-670.

[10] Nassaji 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th of vocabulary knowledge and L2 learners lexical inferencing strategy use and success[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6, 90(3): 387-401.

[11] Chern C. Chinese students word-solving strategies in reading in English[A]. Huckin T, Haynes M, Coady J.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and Vocabulary Learning[C]. Norwood, NJ: Ablex, 1993:46-62.

[12] Roskams T. Whats a guess worth? Chinese studentsinferencing strategies for unknown words while reading[J]. Hong Kong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99, 3(2): 65-102.

[13] 王平. 语篇因素和学习者因素对语境词义猜测的影响[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09(2):17-23.

[14] 王瑛. 中国外语学习者在阅读中的猜词过程探析[J].外语研究, 2007(5): 59-65.

[15] 王改燕. 自然文本语境中二语学习者词义推测能力的实证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 2011(3):71-75.

[16]  McKoon G, Ratcliff R. Inference during reading[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2, 99(3): 440-466.

[责任编辑:吴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