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训汇纂》中故训的应用价值探究

2020-06-19 08:54王瑞敏
出版广角 2020年10期
关键词:辞书义项词义

【摘要】  《故训汇纂》是一部全面系统汇辑先秦至晚清古籍中故训的纂集专书。故训重在释义,兼顾解形和注音,为汉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在汉语辞书修订中的价值不容小觑。借助故训,我们还可挖掘古代典籍中丰富的文化诠释,梳理把握语言文化传承发展的脉络,推动文化建设的发展。

【关  键  词】《故训汇纂》;故训;汉语研究;辞书编订;文化建设

【作者单位】王瑞敏,武汉大学文学院,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中图分类号】H131【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10.028

《故训汇纂》[1](以下简称《汇纂》)由宗福邦、陈世铙和萧海波主编,由武汉大学文学院古籍研究所集体编纂而成,是训诂史上继《经籍籑诂》之后的又一部汇辑故训的重典。它的出版是嘉惠学林的盛事,它囊括了晚清以前经史子集中的字词训释,收集故训丰赡,编例科学合理,符合时代需求。本文尝试探究《汇纂》中的故训在汉语研究、辞书修订及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价值,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一、汉语研究中的主要参考

《汇纂》中故训数量极为可观,且每个字目训释都尽量兼顾形、音、义三个方面。单字条目下,见于《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之字,便首列《说文》解形。以字统音,次列音读,每一音项依现代音、中古音和上古韵部的次序三段标音。字有多音,则分列音项,以音领义,音项之下再分列所同属的注项。同一字义按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的次序排列;古义在前,后起义置后,实词义在前,虚词义置后。同源、通假、异体和异文的相关训释排放在后。总而言之,《汇纂》中的故训涵盖了字(词)的音、形、义等各个方面,对汉语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汉语研究者可借鉴这些故训分析并归纳字(词)的意义,总结词语的各种用法及语法特点。

1.在汉语语义研究中的作用

《汇纂》辑录了古代先儒们丰富的语义训释,且都进行了梳理汇集。《汇纂》存录故训原貌,引例丰赡,全面展示了训释字(词)的使用状态,是极为翔实的古汉语词汇、语义研究资料,对系统地研究古汉语词汇、语义系统大有裨益。从每个字头来看,《汇纂》呈现的主要是古汉语单音词的词义训释系统。每个词的注项编次颇具匠心,先后排列本义与引申义、古义与后起义、实词义与虚词义。这种字义排列模式“符合现代语言学对于词义系統的观察”[2],极大地方便了当代读者从总体上理清和勾勒字词义演进的脉络。

随着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发展,古汉语单音词被现代汉语继承且演变为现代汉语合成词中的构词语素。因此,研究古汉语的词义相当于研究现代汉语的语素义。《汇纂》收录的多为单音词的训释,研读者可通过《汇纂》中的故训梳理归纳古汉语单音词意义及其语义的演变历程,进而探讨语义演变的规律。

《汇纂》中收录的故训与现代汉语辞书中所列的一个义项并不相当,不能被拿来直接作为词的意义使用。故训保留的是古书注释的原貌,主要为随文注释的具体使用义,与辞书中经过抽象概括的储存义是不同的。但研学者可对故训进行逐条分析归纳,推演词语的意义,从中抽绎出词语的一个或多个义项,并探究义项间可能呈现的不同语义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的演变过程。

《汇纂》中故训为总结归纳古汉语词义、探究古代汉语词义引申发展的规律提供了充足的借鉴资料,“任何词义的引申变化,都是在其语源因素和语境因素两方面的作用下实现的”[3]。《汇纂》恰好做到了语源与语境的兼顾。现代汉语中的语素多由古汉语单音词发展而来,故《汇纂》中的故训对现代汉语复合词词义、语素义研究也大有帮助。

2.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作用

《汇纂》收罗故训宏富,检一字而历代训释尽收眼底。注项之下配有引证书例,引证有例则录,不限数量。这些引例在印证字义的同时,也呈现了字词的用法,每个注项中大量互相关联的例句提供了词语的语用环境。读者可据注语仔细揣摩其引例,进而总结被注释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说,注项与引例的结合,为汉语语法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资料。研学者可利用这些大量信而有征的古书训释探究词语的用法,总结其语法特点,进而探讨汉语语法演变的规律。

《汇纂》也存录了大量的虚词训释,研读者可在现代语法理论的视野下,借《汇纂》更深入细致地领会相关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总之,《汇纂》中汇辑的大量故训为研学者理解把握实词、虚词的用法,总结归纳词语的语法特点及语法功用提供了大量参考资料,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参考。

二、汉语辞书修订中的重要借鉴

语言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其收词立目、词条释义及书证等都难免会出现不尽如人意之处。再加上词汇发展变化的速度较快,为适应词汇的实际发展和语言应用的实际,辞书便需要不断地进行修订以刊谬补缺,及时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以满足读者需求。

《汇纂》是历代故训的大储库,其故训多为随文注释的具体使用义,需经研读者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后才能明确其意义,性质上与辞书中通过概括归纳而成的抽象储存义有区别。故训实录注释原貌,呈现的却是大量可资比较参证的原始语义资料。编纂者对其不加以剪裁评判,以利于研读者对原始素材自行辨析取舍。这对现有辞书的修订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释义是辞书的首要任务。《汇纂》中的故训可为辞书字头或词语释义的日臻完善提供借鉴。读者可通过梳理分析《汇纂》中同一字目所辖的各个注项,对其中的词义进行归纳概括,厘清字词义演变的轨迹,进而补充辞书释义之所未备。

我们可利用《汇纂》中的故训对现有辞书中字头释义缺少或词语义项漏收的情况进行增补。在词语释义缺少时,我们可借分析《汇纂》中的故训进行补足。如“写(xiè)”字,《现代汉语词典》[4](简称《现汉》)中释义缺失,仅举方言词“写意”加以解释,指出其词性为形容词,义为“舒适”。不言而喻,这个释义是很难令读者满意的。它不能满足读者对“写(xiè)”字释义的要求和期待。因其释义仅举一个例词且为方言词,不足以让读者理解和把握“写”字的释义和用法。我们借助《汇纂》对“写”的注项分析后,发现“写”共有两个用法:一为“泻”,意为“排泄,倾泻”;另一通“卸”,意为“卸除”。据词义由具体到抽象的引申发展规律,“排泄、倾泻”可引申出“表露、抒发”义。“写意”中“写”应取其“表露、抒发”之义。随着其意义的进一步虚化,“写意”到现代汉语中已完全虚化为一个形容词,义为“舒适”。“写意”的成词理据变得隐晦不明,加上其使用范围受限,读者对其意义的理解也随之受阻。通过对《汇纂》中“写”的相关注项的分析,“写”的释义得以补足,“写意”的成词理据也变得明朗。据此,我们可对《现汉》中“写(xiè)”的释义增补为“表露;抒发”,词条也可增补出与“写意”相似的“写心”,意为“抒发心意”。

我们还可利用《汇纂》中故训增补辞书字头释义中漏收的义项。以“首途”为例,“首途”在《现汉》中词性标注为动词,表示“动身;上路”之义,但在字头“首”的释义中,并没有与“首途”中“首”吻合的释义。我们借助《汇纂》分析其各个注项后发现,在注项—中,“首”为“朝;向”义,正与“首途”中“首”的意义契合。而《现汉》里字头“首”的释义中并没有“朝,向”义,于是,“首途”之义便不易为当代读者所理解。若据上述分析,我们在“首”的字头释义中加注字头的动词性释义“朝,向”,那么,读者对“首途”意义的理解便会明晰而深刻。由此观之,《汇纂》中的故训也可用以补足《现汉》中字头释义,使《现汉》释义更为精审,更能满足读者的查阅需求。

现有辞书中释义未当的词语亦可借鉴《汇纂》中的故训进行修订完善。以“矣”字为例,“矣”在《辞源》[5]中释义为:可用于陈述句末尾,表示已然或将然的肯定语气,相当于“了”;用于祈使句末尾,表示请求或命令;用于感叹句末尾,表示慨叹;用于疑问句末尾,表示询问或反问;用于句中,表示语气的停顿。即《辞源》中有5条“矣”字的释义。我们通过对《汇纂》中“矣”的故训进行梳理分析后发现,“矣”可概括出两种用法:用在句尾表示语气完结;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并引出下文。这与《辞源》中“矣”的释义基本是一致的,但我们认为《辞源》中的注解稍显琐碎,有进一步简化之必要。《辞源》中义项至中“矣”字都表示语气完结,但所表示的相应陈述、祈使、感叹、疑问等语气只是“矣”字在不同句子类型中的具体使用义的不同。而辞书义项一般都是抽象概括的,故我们建议将至义项中的释义简缩为一个释义,即“用在句末表示某种语气的完结”。由此,《辞源》中“矣”字的义项至可以合并为一个义项,即“用在句尾,表示语气完结”。义项也可变为“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引起下文”,通过添加“引起下文”,使释义更为完善。

以上仅略举数例,以示《汇纂》在辞书修订时的应用价值。由上面分析可知,《汇纂》中的故训可为辞书的修订提供必要的依据和佐证。我们在查阅辞书出现疑惑时,可对《汇纂》中的故训进行查检勾连,借故训提供的资料和线索对《辞书》释义进行参证。

三、文化建设中的有力工具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汇纂》中集辑的历代积累下来的故训,积淀着历代先儒对文化的理解和思考,与中华传统文化血肉相连,是古代文化的特藏室,展示了中华辉煌文明的发展历史。“发幽探微古代语言学资料中的文化诠释,梳理把握古代语言文化传承发展的脉络,是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6]《汇纂》中的故训在传承文化经典和构建新时代先进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通往传统文化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合理运用这些故训,才能开启文化经典之户门,进入中华优秀文化的瑰丽殿堂,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概念,我们要弄清这些概念的内涵及其意义演变脉络,首先要参考古代语言学资料,而《汇纂》恰能满足这样的需求,可资利用。研读者可通过分析《汇纂》中的相关训释,整理归纳其不同的意义和内涵。以“仁”为例,“仁”是古代的一种道德观念,其含义十分广泛。借助《汇纂》分析“仁”的注项可知:注项①—④解释的是“仁”的基本意义,即“人与人相亲近”。如注项1为“~,亲也”。注项⑤—解释的是“仁”的基本要求“爱人”。如注项⑥为“~,爱也”。“人与人相亲、爱人”是“仁”这个概念的核心。注项—是对“仁”的要求的拓展,“体现了先哲们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由“爱人”推及“爱物”。如注项为“~,爱人以及物”;注项—揭示了“仁”的本质。如注项为“~者,人也”。注项—是对“仁”的各种表现的总结。如注项“温良者,~之本也;敬慎者,~之地也;宽裕者,~之作也;孙接者,~之能也;礼节者,~之貌也;言谈者,~之文也;歌乐者,~之和也;分散者,~之施也”。以上这些仅仅是对“仁”注项的举例性分析,若对其所有注项进行分析,我们对“仁”的词义、内涵等将会有更加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值得提及的是,《汇纂》在重点收录历代故训的同时,也给每个音项依现代音、中古音和上古韵部的次序列出音读。这对诗词欣赏和诗词创作均有参考价值,对中华诗词的传承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为使音调谐和悦耳,诗词常常通过押韵以求得声音回环往复的音乐美感。研读古诗词时,当用现代普通话读不出其押韵时,我们便可通过《汇纂》查检该诗中韵脚字在中古或上古语音系统中的读音,透彻理解诗词的韵律之美。比如,李商隐的《回乡偶书》:“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按今天的普通话来读,该诗是不押韵的,而诗词的押韵规则要求至少第二、四句应是押韵的,这就需要我们查阅相关韵脚字的韵部归属情况。据《汇纂》查寻,“原”中古音为愚袁切,平声、元韵、疑母;“昏”中古音为呼昆切,平声、魂韵、晓母,即该诗韵脚字押的分别是“元韵”“魂韵”,“元韵”“魂韵”两韵通押。在《广韵》中,“魂韵”的字在“平水韵”中归入第十三个韵部“元韵”。因此,依“平水韵”作为判断押韵标准的话,《回乡偶书》中第二、四句押的是同一个韵,且押平声韵,属于近体诗,但是,它并非嚴格意义上的近体诗。因为从语音发展的实际来看,“元韵”“早在唐代就已经从臻摄转到山摄去了”[7],“平水韵”多注重韵的合并,却未认识到“元韵”的分化。因此,严格来讲,《回乡偶书》中的“元韵”“魂韵”不属于同一韵部的押韵,而属于临近韵部的通押,应属古体诗范畴。由此观之,《汇纂》中的故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汉语研究,而且其注音对我们学习和理解中华诗词也不无裨益。

四、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汇纂》中故训的应用价值,但这些远非故训应用价值的全部。《汇纂》中收录的大量形训、音训资料对同源字、古今字、通假字等研究都具有很大的探究价值。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为训诂纂集专书,《汇纂》中故训的应用范围不限于语言学,还可旁及别的学科,如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汇纂》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宝藏,其文化功用必将日渐凸显,在当前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过程中,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 故训汇纂[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尉迟治平. 面向学术 服务学者——论《故训汇纂》的学术性[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6):783-785.

[3]罗积勇. 《故训汇纂》与多义词研究——以“猥”为例[J]. 人文论丛,2002(0): 353—360.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5]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 辞源(第3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6]赵世举. 国家软实力建设亟待研究和应对的重要语言问题[J]. 文化软实力研究,2016(2):36-51.

[7]唐作藩. 音韵学教程(第四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54.

猜你喜欢
辞书义项词义
大型辞书疑难字考释七则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科举干禄与语文辞书编纂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字意与词义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
あたらずといえどもとおから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