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主题图引教作用的挖掘和利用

2020-06-19 08:36顾立军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主题图挖掘利用

顾立军

摘 要  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也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媒介。用教材教、创新性使用教材日益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在研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中对学生知识掌握、思维引导、技能训练、情感培养等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议,针对不同年级段学生思维成长特点,引导学生展开科学有效的学习,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主题图 引教作用 挖掘 利用

苏教版数学教材在每一节新授课编排上都配有主题图,这是苏教版数学教材的一个特色。但在教学实践中,有教师认为教材主题图仅仅是知识点的呈现载体,只要能达到教学目标,主题图出示不出示无所谓。其实不然,主题图的设计与编排既说明了教学内容的知识主体和应用性,更有教材对相关教学内容在具体教学时操作与实施的引导,如果教师在备课时仔细地挖掘与利用,是很容易发现教材是怎样科学高效地组织实施教学的。下面就以四幅苏教版数学教材主题图内容分析为例,来看看教材是如何为更好地实施教学而精心选编相关内容的。

一、挖掘主题图的知识引导作用,让知识建构水到渠成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一节新授课落实一个主体知识,并配有相关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的编排并不是单单为了丰富学生的感官视野,有时更是为了验证和展示知识点的科学性和应用性。仔细挖掘,我们发现选择或设计这样的主题图,教材还隐含有告知我们所学知识在认知上的来龙去脉以及知识点的延续性等引导教学作用,如果利用好这一作用组织课堂、落实教学,会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顺利地拓展和自然建构对新知识的认知,会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认知、建构水到渠成。

例如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材设计了图1这一主题图。

图1的编排设计不仅是为了告诉学生生活中有分数,更重要的作用是要告诉学生分数这一新的知识在数学教学中的来源和认知基础,即整数无法表示时,就须要用到分数。因此在组织教学时,我们一定要先回顾与复习用整数表示数量的情况,当产生整数无法表示的认知冲突时,学生自然会产生用新的数表示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认识和建构的分数才是科学完整和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也是主题图中为什么要先分苹果和矿泉水,而不是直接分蛋糕的缘由。这样编排主题图也是教材建议我们教学这一知识时一定要先复习整数运用,然后再教学分数认识及运用。利用好这样的引教作用,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不难实施,学生习得的知识就更加科学和有体系。

二、挖掘主题图的概念揭示作用,让概念教学严谨规范

数学知识的教学是建構在一个个概念的基础之上的,概念教学也是每册数学教材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合理高效地组织学生认识与掌握数学概念是数学教师备课时经常考虑的问题。仔细挖掘苏教版数学教材和相关主题图,我们发现几乎每一个主体概念教学时,教材在编写主题图时都已经把对概念教学的实施建议,特别是如何科学有效地揭示并让学生由此去认识概念的流程隐含在了主题图中。如果我们能够挖掘并利用好教材对相关概念的揭示引导作用,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不仅能做到简约高效,而且能在头脑中建立严谨规范的概念。

例如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教材设计了图2这一主题图。

仔细研读,我们发现,这一主题图不仅是为了告诉我们生活中有长方形和正方形,更重要的是要告诉我们长方形和正方形一个重要的本质属性,即是一种封闭的平面图形。另外主题图中为什么要选用印刷图,而不是拍摄实际生活中的教室,教材是要让学生在认知图形模样的基础上,抽象并在头脑中建构相关图形的表象概念。遵循这样的概念揭示和引导,在组织实施具体教学活动时,我们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平面、封闭等核心要素,之后再组织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具体特征展开认知。这样,学生头脑中建立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才是科学严谨而又规范的。如果教学时直接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教室并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组织学生用小棒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的教学活动看似无懈可击,其实并没有仔细挖掘教材对此项概念揭示的要求与引导教学的作用,学生建构的知识概念是不够科学和严谨的。

三、挖掘主题图的操作指导作用,让环节实施因势利导

很多情况下,我们知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后,却不知如何来安排具体的操作环节来组织学生的认知活动,更多地是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和办法,还有就是照搬别人的一些做法。仔细研读教材和相关主题图,我们发现苏教版数学教材几乎在编排每一个主题图时,都有对教学内容的实施建议,即第一步先组织学生复习什么样的知识基础,第二步组织学生认识什么样的内容,第三步组织学生安排什么样的探究活动等等。只要我们仔细研读与挖掘这些内容对操作活动的指导作用,就可以看到教材对教学环节的安排已有很好的引导。如果我们遵循这样的引导实施教学,就可以因势利导,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一课,设计了图3这一主题图。

仔细研读,这一主题图看上去是为了告诉我们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其实很多人都忽视了为什么是先出示“数和算每块三角尺的内角和”,而不是在教学并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个结论后再出示“学生数和算自己三角尺的内角和”这一主题图?其实,这样的设计与安排,是希望我们看到三角尺是学生经常操作和比较熟悉的事物。我们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操作和探究身边比较熟悉的事物。再由特殊到一般,组织探究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由此全面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遵循这样的引教作用组织、落实课堂教学,我们的操作与探究活动就会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有效降低人为设置的教学难度,使得教学环节的设计与操作、探究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都能因势利导,得出的结论流畅而自然。有教师教学时先花了大量时间复习角的概念和量角的方法,后又费尽心思地设计一些内角是特殊度数的三角形让学生组织探究,再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这样的教学安排与教材引导的操作安排相比,是舍近求远的表现,不如按教材引导的教学操作更直接、更高效。

四、挖掘主题图的思维启领作用,让学习认知直面核心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又被喻为“思维的体操”,很多情况下,教师却不知道课堂上该如何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仔细研读苏教版数学教材和主题图,我们发现编者在编排主题图时,都有在教学中如何启发引领学生科学有效地展开思考、建立思维模式的要求。比如学生思考的起点在哪里?学生认识知识时突破难点的关键在哪里?学生探究思考应得出的知识核心是什么?……很多情况下,只要我们挖掘和利用好这样的思维引导线索来组织教学,学生在新知识学习上就可以避免许多不利因素的干扰,少走思维弯路,而让学生的思考与认识活动直接面对知识核心,从而获得高效的思考效果和对新知的认识。

例如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设计了图4这一主题图。

仔细研读,我们就会看到,这一主題图不仅是为了告诉学生生活中有“几个几”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学生“几个几”的情况出现随着小动物组数越来越多,我们的加法计算越来越不方便。因此要学习一种新的书写和计算都更为简便的算法——乘法,从而引入乘法并展开对乘法的认识。另外主题图中为什么要选择小动物们几个几个(一组)出现,而不是选择静态物品呢?教材希望教师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动态地观察小动物们几个几个(一组)出现的情境,因为生活中小动物们一般都是动态出现的。先认识几个几,再推广到生活中几个几的情况很多,再认识几个几越多,加法计算越不方便的实际困难,接下去自然需要认识新的计算方法。因为教材是静态的,无法表现出动态的效果,所以只能借助于这样的小动物出现表达对引导学生开展思考与认知活动的建议。挖掘出这样的思维启领作用,在组织教学时,我们就可以化静为动,让学生一下子看到小动物“几个几”出现的知识核心,从而把思考的关注点放在“几个几”上面,顺利高效地直接触及乘法知识的核心要素。如果在教学时一下子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直接观察,由于没有很好地挖掘教材对这一主题图的思维启示建议,往往会出现学生看到“小鸡在吃米”“小兔在找蘑菇”等与教学知识无关的话语,“几个几”的核心知识点“千呼万唤始不出”的尴尬局面,数学课悄然间容易上成了“看图说话”课。

总而言之,数学教材主题图绝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载体,它不仅承载着知识,更有教材对这一课知识点的理解阐述和如何科学有效组织这一教学内容的引导建议。我们只有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才能挖掘和利用好教材让我们科学合理、高效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的引教线索与实施建议,从而让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陈新福,郑志雄.单元复习课中教材页面的巧用[J].教学与管理,2017(05).

[2] 刘健敏.挖掘教材核心元素 加强核心素养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7(06).

[3] 曹志国.不可省略的教学意蕴——例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文本解读与教学实践[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8(05).

[4] 徐雪华.看到书背后的东西——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8(05).

[5] 崔小兵.把握方向,用力教材增值教学价值[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8(06).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主题图挖掘利用
画与理
浅议小学数学主题图的教学策略
有效利用主题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将“再也没有”带向更有深度的思考中
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分析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废物巧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