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2020-06-19 08:32李九玲姚凤梅
农民致富之友 2020年17期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

李九玲 姚凤梅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农村经济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针对农村经济就需要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对应的发展趋势,以推动农村经济的整体性发展和进步,也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让人们对新时期的农村经济发展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在新时期下,实施新农村建设必须立足于农村经济。在中国正式加入WTO之后,农产品的国际化竞争不断加剧,这对当代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明确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了解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目前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重点探讨的课题。

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

1、吸引城市资本注入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所以农村就应该吸引更多城市资本的投入,并且在实际的建设进程中促进风险投资机构的建立与完善,并细致分析基金项目,针对风险进行合理的判断,最终通过城市资本的注入来加大融资,确保农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拥有足够多的经济资本来支撑,实现对农村资源的大力开发,提升实际的资源利用率。

2、积极开发农村资源

信息时代的来临让农村经济正式跨入高速发展的阶段,这使得有价值的农村资源得到持续的积累。基于信息技术的引导,当前农用设施已经满足机械化的操作要求,并且数控机械设施受到广大农民的青睐,通过智能化机械的使用来推动农业生产,就可以达到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基于旅游层面来分析,当前农村房屋的实际占地面积较广,有很多农家都存在多余的房间,通过合理的改造与修缮就可以成为乡村旅游资源,在降低农村旅游业发展成本的同时利用具有特色的农村民宿吸引更多的游客,最终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此外,合理利用农村公共资源,通过对应的改建与规划促进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其公共价值,创造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3、推进农业一体化与产业化发展

农业的两化发展要求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一体化与产业化,目前则处于一体化与产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支持必不可少,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调控。当迈入规范化发展轨道之后,就可以利用市场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一体化与产业化的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功能并非是完全独立的,政府是初期的主导,市场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第一,政府要考虑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认真分析其一体化与产业化发展,从而制定科技推动机制、融资机制等。第二,在市场方面要促进市场体系、多方利益协调机制以及对应的农业资产运营机制等的完善。目前还要考虑农副产品市场系统的大力发展,在建立基础市场和批发市场的保障下使农产品的交易能够合法化,同时明确针对性的中介服務市场发展以及具有鲜明流动特性的要素市场发展。

二、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

1、推动乡村振兴

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乡村就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指导的基础上实现农村改革的合理优化,有谋略、有效率、有针对性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所以推动乡村振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2、适应大数据发展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数据模式、数据规模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这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使其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并且原本传统的典型化模式也逐渐朝着大数据驱动模式转移,当前的大数据环境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基于现阶段经济发展常态,农村经济想要发展,就需要合理挖掘数据本身的价值,进一步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改革和创新,使其尽快适应大数据发展需要,这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构建新经济模式

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而言,新经济所依靠的是新媒体、新技术这一系列的新兴事物,其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成为当前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核心。相比传统的经济模式,新经济的出现能够让人民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购买到想要的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至此,针对农村经济发展,新经济模式的出现就帮助改善农村之中局限性过大、经济规模偏小等方面带来的限制,为有效解决各种农村经济问题提供保障。

总而言之,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想要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明确当前以及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同时结合时代的发展明确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这样才能够确保农村经济得到稳定的发展,全面提升农民幸福感,最终让农民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

(作者单位:457000河南省濮阳市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开州街道办事处)

猜你喜欢
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