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抓拍意识探析

2020-06-19 08:12钱挺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7期
关键词:拍摄者摄影记者新闻报道

钱挺

【摘要】在电视新闻的传播中,画面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往往一个拍摄到位的镜头就能精准地传达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这就要求摄像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瞬间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保证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同时又能有更高的可看性。而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要求不断提高,意味着摄像记者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抓拍意识和抓拍技巧,满足受众对新闻现场记录的高要求,提升新闻报道传播效果与内容深度。基于此,文章将结合电视摄像记者的工作实践,对电视新闻的抓拍意识进行全面分析。

【关键词】抓拍意识;抓拍技巧

前言:电视新闻的摄像记者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向受众呈现出新闻现场真实情况以及表现出新闻人物的真实形象,世界新闻摄影先驱萨尔蒙创造出了“小相机+现有光线+不干涉对象”的抓拍攝影方式,认为这种摄影要比画面清晰但形象呆板的素材更具新闻价值,自此抓拍这一新闻摄影方式便流行开来。现如今,抓拍已成为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构成,抓拍意识也成为了职业记者的专业素养之一,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方面全方位进行了解。

1. 抓拍的概念

所谓抓拍,也就是说拍摄者在不干涉被拍摄者任何活动的情况下进行的拍摄行为。从概念来看,抓拍与其他拍摄方法有着本质区别。虽然在普通人的眼中,抓拍属于一种随意、突发的拍摄方法,但对于职业新闻摄像记者而言,抓拍更像是一种立场、一种意识、一种原则。一方面,抓拍不仅要严格遵守时间与空间的现场规定性,这也是保证抓拍真实性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抓拍也应体现随机性与开放性,从构图到光线,并没有规矩框架,无论怎么拍、拍什么,一切都取决于镜头的新闻价值。

2. 抓拍在新闻摄影、摄像中的作用体现

具体来讲,抓拍在新闻拍摄工作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抓拍照片具有更高历史价值

在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摄影报道时,留下来的新闻图片会成为时代的象征符号,精华部分还会永久保存,在互联网与各大历史博物馆中留存。比如,曾经希望工程的“大眼女孩”的照片,便是新闻摄影记者的抓拍之作,主角大眼睛的神情,加上她手中握着的被阳光照射着的铅笔以及她那握笔的小手细微的抠动的动作,都被完美抓拍,成为经典之作。通过这张照片能够让人们对那段历史有更为形象的认识,可见具有非常高历史价值。

2.2 抓拍的视频现场感更强

电视新闻中带现场同期声的镜头最富真实性和感染力,镜头中人物的表情、话语,环境的陈设、现场的光线,都是整个事件的组成部分,所形成的氛围能够直接影响受众观感,这便是我们经常强调的新闻的现场感。而且抓拍过程中,由于事发突然,没有预期,随意不会对被拍摄者形成干涉,属于最真实的再现,最能让受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2.3 抓拍人物表情更真实生动

要想在作品中凸显出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就一定要深入到人物生活的现场,对其真实的行动、姿态、表情进行捕捉,抓拍到典型瞬间。换而言之,被拍摄者在最自然、最生活的状态下,不受到外界干扰,才会表现出未经修饰、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才能够捕捉到最真实体现人物特性的瞬间。

2.4 抓拍能跳脱出新闻报道的公式化局限

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很多时候能够从媒体上看到大量似曾相识的画面,倘若仅仅从主观想象、固有模式出发去拍摄,便难免会落入俗套,呈现的新闻画面也较为模式化。而抓拍则是基于实际着手,以现实生活为原型,恪守真实性,却都是一个鲜活的世界。哪怕是最要求规范的时政新闻报道也是有可挖掘的地方。笔者曾在一次全国两会浙江代表团的讨论现场,随机抓拍,记录下了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张德江同志和一位浙江省人大企业家代表的随机对话,并且在当天的《浙江新闻联播》节目中做出了一条鲜活的新闻特写。给相对刻板的时政报道注入了活力,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3. 新闻摄影记者的抓拍意识与技巧

电视新闻的现场感是电视新闻区别于其他媒体最有魅力的地方,而有价值的抓拍是所有新闻画面中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这就要求新闻拍摄者一定要具备抓拍意识,这不仅仅能够展示从业者的拍摄技术,也能体现出身为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当然,抓拍意识仅仅是新闻摄影的基础,要如何抓拍,抓拍什么内容才是其重点,所以在新闻摄影中还要重视抓拍技巧的运用。

3.1 不得干涉拍摄对象是大前提

抓拍是对新闻现场稍纵即逝的精华进行准确记录,要想将最精华的部分记录下来,则需要新闻摄影记者保证拍摄对象能够客观、自如地活动。现在很多记者在日常采访中,为了节约时间,通常都会和被采访人沟通,指导对方的动作和语言,也就是所谓的“摆拍”。与“摆拍”相反的是,抓拍不会要求被拍摄者去刻意改变自然状态,包括原本的环境,所以记者只需要将目光锁定在被拍摄者的情绪、动作、神态等方面,去记录最真实、最理想的画面。

3.2 充分体现出新闻摄影的动态性

抓拍意味着对新闻事件发生中的画面进行“捕捉”,意味着所拍摄的画面往往是动态性的瞬间。这里所指的动态,包含跑、跳等比较外在肢体运动表现,也包含复杂微妙的由心理活动引起的面部表情,如眼神、手势等等。此外,“动”也包含在画面中的各种瞬息万变因素的呼应,如两人交流时,动作与眼神形成的呼应;人头攒动中,要从稍纵即逝的空隙中拍摄到主体;在不断变化的光线、背景中,定格被拍摄人物……正如一位新闻摄影界的同行所言:“能够抓拍到新奇、夸张且具有代表性、象征性的镜头,便是佳作。”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无需修饰的自然美,在动态中准确捕捉才最完美。笔者曾经在世界浙商大会上抓拍到商界大亨马云和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的一段互动,当时马云因为堵车迟到了,当轮到他发言时他表示道歉,没想到马云话音刚落,夏书记马上就说了一句:“迟到不是你的错,是我的错,要把全省的交通治理好,以后尽量少堵车。”当时拍完,我立即把镜头转向马云,抓拍到了他生动的表情,由于记录手法非常完整,整条时政新闻顿时活了起来。

3.3 恪守真实而杜绝弄虚作假

新闻的基本属性在于真实客观,所以新闻摄影同样需要恪守真实性,抓拍同样如此。对于新闻摄影记者而言,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是最基础的职业道德规范,一旦失去真实,那么新闻照片也就毫无意义。所以,新闻摄影记者的采访一定要深入到生活实际,从客观生活中去找寻素材与发现美好,在此基础上才能拿起镜头去捕捉人物的情感表现,摄取到真情实感、感人至深的画面。不难看出,深入生活是抓拍的灵魂,所以杜绝以“构想符合实际”作为理由去弄虚作假,一定要基于客觀实际,否则如果受众最后知晓标榜着真实客观的新闻画面原来是摆拍,则会严重影响媒体的权威性。

3.4 保证抓拍的创意与预见性

新闻摄像在抓拍过程中一定要在脑海中想好要用怎样的角度和手法去表达画面的内涵,从而以独特视角去审视眼前发生的一切,更具创造性地去构思题材,在根据内容的基础上去大胆构图。很多时候,同类型的新闻素材,如果换个思维与角度去呈现,能够拍摄出更具创意的图片,带给受众不一样的观感。此外,对于新闻摄像而言,多年的工作经验积累能够对许多常见事物的发展规律有所掌握,所以在抓拍中能够事先做好准备,当心中预想的画面出现时便要果断进行抓拍,比如,美国摄影记者在讲述其名作《看木偶戏的孩子们》的拍摄经历时提到,当他在街上遇到一群孩子在看木偶戏表演,脸上呈现出喜怒哀乐各种表情,于是他钻到了舞台下面幕布当中,让木偶戏剧情发展到“恶龙动手屠杀”时,他按下了快门,抓拍到了他这一生中所拍摄照片中人物面部表情变化最多端的一张照片。由此可见,如果抓拍中没有预见性,这幅名作将不可能问世。再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时政新闻当中,领导低头念稿的画面都很呆板,而一旦脱稿举例子的时候,面部表情就会生动起来,所以在拍摄会议新闻时,能不能抓住领导脱稿讲话的瞬间就尤为重要,这也能体现摄像记者抓拍的功力。

3.5 合理运用手上的设备

记得《论语》中有名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的就是拍摄设备在拍摄中的重要性,根据笔者从业十多年的经验,一定不要选择自己不熟悉或者不顺手的设备来创作。就拿曝光和聚焦这两件拍摄中最重要的事来说,抓拍过程中为了让画面尽量接近自然与真实的感觉,会基于现场光线去曝光,比如自然光、室内光等等。因此操作光圈和聚焦的手感就特别重要,这些都取决于平时对机器的熟悉程度,根据个人工作经验来看,轻装上阵更容易拍到灵动的好镜头。而且小机器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配上长焦镜头,就能拍到很多不同视角的画面,极大提升新闻的内涵和外延。其他的抓拍技巧方法还有很多,新闻摄影、摄像记者可以结合工作实际去灵活选用,一条报道里只要有一两个出彩的镜头,新闻就告别了平庸。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如今媒体竞争大变革的时代,视频新闻拍摄最能够带给受众带来最具视觉冲击力,成功抓拍到的精彩镜头,经过新媒体手段的传播,最能够成为引发社会热烈讨论的“爆款”。所以,广大摄影、摄像记者一定要刻苦磨练自己的抓拍功夫,拍摄出更加形象、生动的新闻报道,才能够最大限度发挥电视的优势,极大提升新闻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大岗.浅谈新闻摄影记者抓拍意识[J].采写编,2019(04):50-52.

[2]颜宏幸.论新闻敏感与新闻摄影抓拍意识的关系[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0):171.

[3]梁君健.当代中国新闻摄影观念的形成——以“抓拍”为个案[J].新闻记者,2017(04):76-85.

[4]李晓明.留住那一瞬间的美好——浅谈新闻摄影记者的抓拍意识[J].中国地市报人,2016(04):48.

[5]安涛.浅谈新闻摄影记者抓拍意识[J].新闻知识,2012(08):96-97.

猜你喜欢
拍摄者摄影记者新闻报道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街头被偷拍传上网,未告知就是侵权
与人为善的喜鹊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T台救美
相隔40年的中国:变与不变
无巧不成图
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