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指导性发现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2020-06-19 07:45高春娟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物理教学研究

高春娟

摘   要:指导性发现法是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立足于学生“学”,打破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有系统、有计划的指导下,自己去获取知识,在教师的主导下,教师启发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安排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从中得出规律,按学生的认识规律提出一系列质疑性的问题而学生则通过教师的指导,进行自学、实验、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关键词:物理教学;尝试指导性发现法;研究

前几年不少杂志和书籍介绍过美国教育家布鲁诺的发现法,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或教材所提供的某些材料,亲自去“发现”应得的结论。总结以往的教学实践经验,我把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发现法”作了点综合,称为“指导性发现法”,从笔者参加工作以来,在初二和初三年级的物理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现在汇报如下:

一、二步式课堂教学结构

第一步自学程序。(程序题可以预先印成卡片,也可以简要地抄在黑板上,也可以教师口述,学生边看书边答疑。)这样安排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一些简单的定义、名词,学生看懂了以后教师就不必原原本本地再讲。其二,也是最重要的,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获取知识的线索,让学生顺着这条思路,自己到教科书中去找答案,暴露出他们最难掌握的问题,以便教师重点讲解。例如杠杆一节中,为了让学生对杠杆的概念有所理解,对杠杆上的支点有较深的理解,我在自学程序中设计了一个小实验:用钢笔(或铅笔)做杠杆,铅笔盒(或其他较重的物体)作阻力,用左手的一根手指头代替小石块的作用(充当支点),右手食指在钢笔(或铅笔)另一头慢慢向下用力,体会左手指头的受力感觉点在哪里?是否在转动过程中受力点是固定不变的?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支点是否是杠杆上一个固定不变的点?从而体会杠杆绕着固定点转动的意思是在转动的很短时间内有一个固定的支点。为讲动滑轮的支点留了伏笔。

第二步强化思维。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把学生精力集中的时间用好。例如在机械效率这节课的教学中,根据物理课的特点,我把实验、观察、判断、计算综合一起,进行新课。教师应预先估计到学生学过功的原理以后,很容易产生思维定势(指人们按固定了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即学生对于机械效率中的有用功与功的原理中的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这两种相同的概念的不同说法统一不起来;对于机械效率中的总功与功的原理中人们所做的功分不开,往往把用功的原理算出来的拉力F当作是实际的拉力。在滑轮组中物体升高的高度与绳子自由端拉过的距离各是哪个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在实际问题中分辨不清楚。

我就让学生到讲台上来组装四只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实验装置,测数据。全体学生记录和计算实验结果,教师为学生板书。在黑板上写出两个重量数:砝码的总重量G,两只动滑轮的重量G1。写出三个不同的绳子端的拉力F值:由滑轮组的绳子股数计算得的F1,由功的原理计算所得的F2和实验中用弹簧秤实际所测得的拉力F3。用刻度尺量出砝码升高的高度h,绳子自由端拉过的距离S。根据有用功、总功的含义让学生自己找出哪几个量的乘积是有用功,哪几个量的乘积是总功。让学生说明为什么用功的原理算出的F2最小,而弹簧秤实际测得的拉力F3最大。实际上真正通过这一关,机械效率的问题(即机械效率的定义,机械效率有无单位,机械效率是否会大于1,如何提高机械效率等),就很容易由学生自己解决了。

二、注重方法的指导和思维能力的训练

1.指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物理学史资料。如阿基米德去浴池里洗澡时,注意到水面上升并从浴池外溢,找到了求解王冠问题的方法;帕斯卡用一个密闭的装满水的木桶,在桶盖上插入一根细长管子灌水,结果只用了几杯水,竟把木桶压裂的实验,生动说明了液体压强公式P=ρgh的正确性;让学生受这些科学家事例的熏陶,从小培养探求自然奥妙的兴趣。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中一些探索性的实验内容,让学生通过这些探索性实验的学习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还通过课本内的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不同的年级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当然有不同的要求和做法,但对初中学生尤其是刚接触物理的初二学生,我认为首先要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使他要想,会想,想得出。人们的思维总是在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存在问题的情境,不断提出质疑性问题,让学生积极思维。如在指导学生阅读什么叫光的反射一段课文后,学生总认为自己已经知道“光的反射”的定义,我就提出,其中“反射回去”怎么理解?是否是我们学生从家里到学校来,又从学校返回家的意思?是沿来的路回去呢?还是还有其他回去的途径?回到哪里去?学生往往似乎懂,但又回答不清楚。思维的积极性一旦调动起来,就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反射回去”,究竟是什么意思。

三、初步取得的成效

进行“指导性发现法”教学后,学生中出现了不少想思考,会思考,爱钻研的学生,尤其是不少女学生,也经常会提出一些较难解决的问题,这是前几届学生中所没有的。例如:在讲完托里拆利实验以后就有同学提出,托里拆利管斜放后,管內水银柱所受的重力竖直向下,管的端口没有受到水银柱的压力作用,为什么管内水银柱对管口还有压强?同学们很善于观察,下课后总要到讲台上来仔细看看各种演示器材,提出为什么密度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为什么杆秤斜着静止不动还是平衡?有时下午三、四节课后还围着我提问,甚至忘记了放学回家。

总之,指导性发现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时间不长,还有待于今后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孟影,袁海泉.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图像特征研究[J].物理之友,2019(01).

[2]丛萍萍.初中物理生命化课堂分层作业设置[J].课程教育研究,2019(09).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物理教学研究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中解题能力的培养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