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老营特长隧道水文地质特征及数值模拟分析

2020-06-20 09:20袁荷娟蓝宇骋李窈靓
工程技术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渗流岩溶裂隙

袁荷娟,蓝宇骋,李窈靓

(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200)

老营特长隧道是保泸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为分离式隧道,左幅隧道长11505m,最大埋深1259.03m;右幅隧道长11515m,最大埋深1255.01m,隧道横穿怒山山脉。保泸高速的修建对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布局、提高云南省干线公路网主骨架技术等级结构、发挥高速公路在综合运输系统中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老营隧道穿越的主要以沉积岩类地层为主,大多呈带状展布,以岩层倾向与坡向一致为主要特征,分布有第四系(Qp)、泥盆系(D1)、志留系(S2)、奥陶系(O1、O2、O3)、寒武系(∈3b),以砂岩、粉砂岩、页岩、泥岩、灰岩、白云岩为主,其中D2、S3及∈3b为碳酸盐岩地层,如图1所示。隧道进口段西北侧及出口段西侧岩溶中等发育,洞身段穿越地层岩溶弱发育,总体浅表多发育溶沟、溶槽,局部少量溶隙、溶孔及小规模溶洞。

隧址区地质构造强烈发育,位于澜沧江断裂带和怒江断裂带之间,两大断裂构成了隧址区外围边界。区内断层亦发育,多见SN向及其伴生的NE和NW向断层,受NNW向构造带右行扭力叠加的影响,NW向断裂多呈压扭性,NE向断裂多呈张扭性质。此外,尚有EW向构造发育,其活动时期跨度也较大,形成与上述NNW及SN向断裂相互切割破坏的局面,对岩体结构影响大,特别在断层破碎带及影响带裂隙发育,连通性良好,地下水存储空间大。因此,查明隧址区的水文地质特征,分析隧道开挖发生涌水灾害风险十分重要[1]。

1 隧址区水文地质特征

隧址区内在断裂带邻近处和核桃坪复式背斜,未揭露呈规模发育的泉群或暗河,泉水流量一般为1~20l/s,最大为50l/s。隧址区地下水化学成分阴离子以HCO3-为主,含量一般<150mg/l,SO42-和Cl-离子含量较少,一般2~7mg/l;阳离子以Ca2+离子为主,含量一般为10~60mg/l,Mg2+、Na+次之,含量<30mg/l。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3-Ca、HCO3-Ca·Mg型为主。隧道西侧泉水pH值较东侧及北庙水库稍高。北庙水库上游溪沟及隧道入口处溪沟补给北庙水库,水质与北庙水库水质大致一样,均为中性低矿化淡水。

隧址区水文地质单元划分:一级单元以怒江水系与澜沧江水系的地表分水岭为边界;二级单元主要以构造形迹控制,由于区内NNW向、NW向及SN向断裂,具有压性及压扭性,两盘岩体破碎,多见糜棱岩,具有较好的阻水作用,但由于挤压作用强烈,断裂上盘(上升盘)裂隙较下盘(下降盘)发育,地下水相对富集;三级水文地质单元根据含水层组富水性划分。隧址区地下水多赋存于沿斜坡的浅表部风化裂隙带内,除局部深埋构造裂隙富水外,厚度一般不超过120m,以潜水为主,在该带内地下水赋存贫富特征与岩性组合状况相关。页岩等软质岩石以风化裂隙密集发育为特征,但裂隙多闭合,延伸短促,切层性差,不利于地下水的赋存和运移;而砂岩、灰岩等硬质岩石,虽裂隙发育不密集,但裂隙延伸远,切层性好,且有一定的开启程度,有利于地下水的存储,所以该类岩层富水性一般较好。

图1 隧道地质纵断面示意图(图左为进口端,保山方向)

隧道区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包括冰雪融化水)入渗补给,局部箐沟等地表水入渗补给。大气降水到达地表后,被地表植被及松散覆盖层涵储,部分在地形低洼处流出,汇入溪沟;部分通过裂隙、溶裂渗入下伏岩体,向下游地区运移,在较远处再排入沟底。同时受EW向、SN向及环状构造体系的影响,多种改造形迹明显,如所形成的多处棋盘状岩溶断块,各水文地质单元并非孤立的绝对水系统,局部呈现一定的水力联系特征。

对于岩溶水,总体上隧址区在分水岭地带和Ⅰ、Ⅱ级剥夷面上,即高程2800m以上地带,地表多见溶芽、溶沟、溶蚀裂隙及少量的漏斗等垂直的岩溶形态分布。地下水位埋藏深,极少见泉水出露,为岩溶水的补给区。Ⅲ、Ⅳ级剥夷面分布在2300~2800m的高程上,相对保存完整,地表见有洼地、漏斗及落水洞等,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在冲沟及坡脚等低洼部位,地下水以泉水或散流形式排泄,为岩溶水的补给径流区。在1700~2300m地带,分布Ⅴ级剥夷面,地表见有裂隙型溶洞和溶蚀裂隙,地下水在剥夷面或地势有利部位以泉水形式排泄,泉水流量大,为岩溶水的主要排泄区,也是岩溶地下水的富集地带。而1700m以下岩溶不甚发育,反映了近期地壳上升强烈的状况,致使岩溶发育速度滞后于河流下切速度,未能使大量的泉点位置随侵蚀基准面的下降而降低,仍高悬于1700m以上,此为该隧址区岩溶发育的独特之处。

2 隧道涌水量数值模拟

2.1 模拟区的概化及离散

根据老营隧址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将模拟区东侧范围拟定在隧道进口东河,西侧范围拟定在隧道出口红木岭断裂,南侧范围为北庙水库,北侧外扩约1km,建立空间三维模型,如图2所示。根据隧址区岩土体介质不同的渗透特性对其赋值。

图2 隧址区地下水渗流场的空间三维概念模型

模型X方向取隧道轴线走向方向,长约17000m;Y方向取构造线走向方向(近于垂直于隧道线走向),宽约10000m;Z方向为隧道垂向埋深方向,以0m为基准点。模型平面上范围为(17000×10000)m2,采用等间距100m网格进行剖分,局部网格加密,垂向分层30层,离散化模型如图3所示。

2.2 模拟区边界条件

岩土体中地下水渗流的特点通过渗透介质的空间结构特征来描述,其概念模型是建立岩土体渗流数学模型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单元水头值已知,而有些单元可能位于所研究的问题边界之外,为此,Modflow将计算单元分成了3大类:定水头单元、无效单元和变水头单元[2-4]。

图3 隧址区地下水渗流场的空间三维模型离散化

文章模拟区东侧东河为地下水的排泄边界,东河以东的区域与研究区的地下水没有直接的水力联系,设置为无效单元区,南、西、北三侧为地下水的渗流边界,如图4所示。

图4 模拟区边界条件

2.3 含水介质的渗透特性取值

本次模拟采用稳定流的模拟计算方案。因此,需重点确定的是含水介质的渗透特性,参数取值参考了区域水文资料,同时考虑到地表覆积物、地质构造等对本区地层渗透性的影响,在平面上做了渗透系数不同分区,在垂直方向上对渗透系数做了一定的修正。模拟区不同含水介质的渗透特性取值如表1所示。

表1 岩土体渗透特性取值表 单位:m/d

2.4 模拟结果分析

(1)初始地下渗流场的拟合及参数反演。首先对地下水的初始渗流场进行稳定流运算,模拟计算了7300d。在该区高山峡谷地貌条件控制下,地下水快速运移,并向东西两侧的地表河流边界处发生排泄,如图5所示。该区断裂构造多为逆断层,具有明显的阻水作用,表现为等势线在断裂部位较集中。隧道中部高山一带,地下水埋藏较深,最大可达1400m,局部以承压水形式赋存,最高水头约2800m。图5中显示无地下水渗流通过的干单元分布区,以及靠近地表沟谷一带的地表水流单元。从地下潜水位与隧道的位置关系来看,隧道大部分洞段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可见,地下水的埋藏、径流及排泄等特征受地形及断裂构造控制明显,符合地下水渗流场的一般规律,参数选取较可靠[2-3]。

(2)隧道排水条件下地下水渗流场模拟分析。隧道底板高程为1688~1834m,大部分洞段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施工过程中,隧道的进出口浅埋段及穿越以灰岩、白云岩为主的01、02地层洞段易发生涌突水害。通过20年(7300d)的稳定流模拟计算,隧道施工期产生涌突水灾害的洞段达到稳定排水时,总涌水量约为11904m3/d。老营隧道各段涌水量预测如表2所示。

表2 隧道涌水量数值模拟法预测结果

图5 拟合初始渗流场中隧道位置处地下水流网特征

3 结束语

老营隧址区地下水受构造控制明显,局部受富水岩层影响,呈现一定水力联系。隧道施工期稳定总涌水量为11904m3/d,在无封堵条件下,隧道排水经过2.66年达到稳定,降位漏斗在纵向上的扩展受阻水断裂影响,地表小型沟谷水流局部被疏干,但对北庙水库总体影响微弱。

猜你喜欢
渗流岩溶裂隙
穿越岩溶
某石灰岩矿区岩溶涌水治理处理方法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长河坝左岸地下厂房渗流场研究及防渗优化
考虑各向异性渗流的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分析
基于孔、裂隙理论评价致密气层
探讨岩溶区高速公路勘察技术方法
裂隙灯检查的个性化应用(下)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老炮儿》:在时代裂隙中扬弃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