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2020-06-21 15:28王小艳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绿色金融绿色发展一带一路

摘 要: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助力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中却依然存在绿色金融产品供给不足、供给渠道不畅、制度建设滞后、标准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需要通过构建绿色金融供给体系、畅通绿色金融供给渠道、完善绿色金融发展制度、构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为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提供强大推力。

关键词: 绿色金融 “一带一路” 绿色发展

2019年4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特别强调“让绿色环保成为基本底色”。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还处于传统工业化阶段,普遍存在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人与自然间的矛盾尖锐,应对气候问题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主要挑战,这凸显了以绿色金融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因此,推动“一带一路”沿着绿色发展方向不断前进,需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一、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中绿色金融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潜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2018年全球环境绩效指数(EPI)报告》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整体环境资源综合绩效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单位CDP能耗、温室气体排放量均高出世界平均水平50%以上,单位GDP水泥、钢材、有色金属、臭氧层和水消耗则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对绿色投资、绿色金融工具有着很大的需求。据估算,“一带一路”沿线的绿色投资规模在百亿元人民币左右,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为绿色产品和绿色技术提供了广阔市场。可以说,未来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将带来巨大的绿色金融需求。

(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我国积极探索并大力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服务领域不断扩大,绿色金融市场迅速扩容,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共建“一带一路”的绿色投融资机制,形成了以亚投行、丝路基金、绿色债券为基础的“一带一路”绿色金融支持体系。亚投行在设立之初就将“绿色发展”理念植根于其投资运营中;丝路基金作为我国对“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的创新性探索,高度重视绿色项目的“走出去”和“引进来”,为绿色项目落地提供了极大的融资便利;近年来,很多金融机构纷纷在境外发行绿色债券,为“一带一路”绿色项目筹集了大量的资金。

(三)顶层设计奠定了制度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绿色金融,推进绿色发展”,将绿色金融发展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路径之一,这意味着我们把发展绿色金融上升到更高的层次。2016年8月《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印发,标志着我国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已建立,从顶层设计层面为绿色金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不断完善顶层设计,推动金融机构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目前许多国内金融机构都将绿色金融发展放在了重要位置,并通过提供绿色信贷、发行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工具来支持“一带一路”的建设,有力推动了“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

二、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中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绿色金融产品供给能力不足

虽然近年來我国金融业在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建设,但绿色金融产品供给能力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能够真正反映市场主体绿色投资意识的诸如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资管产品等非常缺乏,投资规模小,投资者数量也有限。其次,专门针对共建“一带一路”的绿色金融产品研发机构少,尤其是缺乏技术支撑团队,难以绿色金融产品研发提供技术支持。最后,绿色金融产品多样性不够,且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对业务流程的环境评估能力以及业务创新能力都有限,没有形成完善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难以满足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项目需求。

(二)绿色金融产品供给渠道不畅

绿色金融要高效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必须实现绿色金融产品供给要需求有效对接。但是,当前绿色金融发展没有真正以“一带一路”绿色项目或领域的实际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再加上绿色项目和环境信息传导不畅,金融机构难以对绿色金融需求主体和具体的绿色金融产品需求进行准确判断,这就导致了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没能直接针对绿色项目的实际需要,绿色金融资源没能有效配置到“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

(三)绿色金融发展制度建设滞后

“一带一路”建设中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需要制定严格的环境法规和标准。然而目前相关的法律和标准尚不健全,环境经济政策都还处于探索阶段,政策执行不到位、环境信息不透明等现象都普遍存在。比如投资人对投资项目产生的环境危害承担责任的界定不够明确;很多企业对环境风险认识匮乏、自身分析能力有限,导致在披露环境信息方面不能严格执行,金融机构难以获得企业或项目的环保情况。尤其在绿色保险方面,目前还没有任何的法律法规延伸至绿色保险的承保、投资、监管、消费者教育等方面,因此,需要完善绿色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等制度来助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四)绿色金融发展标准体系不完善

共建“一带一路”中绿色金融发展的标准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我国绿色金融标准缺失。目前,我国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租赁等各种绿色金融产品和业态都已迅速发展起来,然而,相关标准的缺失不仅影响了金融机构顺利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也制约了市场主体对绿色金融的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各国绿色金融标准不统一。随着绿色金融的蓬勃发展,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出台了绿色金融标准,但是不同标准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主要表现为,具体针对范围不同、具体内容精细度不同、标准执行力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一带一路”绿色金融的健康规范发展。

三、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中绿色金融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绿色金融供给体系

绿色金融供给体系是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现实要求。第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宏观上确定思路,用规划来统领全局,以路径明确方向。金融机构要顺应“一带一路”建设市场化运作的需求,做出正确的投融资决策,不仅要考虑项目的资本金约束,还要充分考虑项目的环保指标,在合理设计融资结构的同时还要有效管理好环境风险。第二,要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银行业要结合“一带一路”绿色项目的融资需求特点设计配套产品、提供专业的绿色金融服务,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建设,找准绿色信贷的重点支持项目和领域,制定绿色信贷实施细则,积极部署落实风险防控措施,保证绿色信贷资金健康运行。第三,要健全符合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投融资体系。不断推动绿色指数、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基金和绿色信托等金融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引导证券与基金公司建立适合自身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将绿色债券和可持续债券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常态化融资方式。此外,还要充分发挥海外资金平台全球联动优势,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金融机构的协同合作。

(二)畅通绿色金融供给渠道

绿色金融高效率地服务“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需要有畅通的供给渠道。第一,要不断探索绿色项目的认定标准和管理方法,加强对“一带一路”参与国绿色环保项目的融资需求研究,确保绿色项目融资与绿色金融供给的精准对接。第二,要通过设立绿色金融发展指导机构,提高绿色金融需求信息传导能力,为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中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指明方向,根据“一带一路”绿色金融需求方向,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绿色金融供给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环保项目。第三,对“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环境信息进行分类管理。根据“一带一路”项目的环境信息数据,依据环保政策执行情况、环境污染情况将项目分为环境友好型、环境合格型、环保关注型和环保潜在风险型等不同类型,针对不同类别的项目实行差异化绿色金融资源配置。

(三)加快建设绿色金融发展制度

绿色金融助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保障绿色金融发展的制度。第一,要制定和执行更为严格的环境法规和标准。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要制定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法规,加快环境法制化进程,加强对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企业的环境执法力度,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实施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险,提高环境投保意识以及环境风险管理能力;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的海外投资、贸易项目,要严格执行绿色标准,降低项目实施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建立“一带一路”投资绿色评估机制,在评估技术、评估方法、认证制度上下功夫,加强环境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第二,要从顶层设计层面加快形成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政府应该将绿色金融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通过加强相关立法和政策完善、建立相关激励机制来推动本国绿色金融发展;制定“一带一路”绿色投融资原则和环境风险管理制度,为“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融资主体提供政策指引。

(四)加快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的载体和平台,其核心就是绿色金融标准的对接,一是国内标准与国际通行标准的对接,二是国内标准与东道国标准的对接。中国作为“一带一路”首倡之国,在以绿色金融助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中,首先,要建立健全我国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包括通用基础的标准,产品服务标准,信用评估的标准,信息披露标准,统计和共享标准以及风险管理和保障标准,建立起国内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并以此推进中方参与的对外投资项目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其次,要建立“一带一路”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通过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银行的合作,推动“一带一路”绿色金融“国际标准”的形成,并以此提升“一带一路”各国环境治理能力。最后,要推动建立全球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在标准针对的具体范围和涉及的不同领域、标准的精细程度和复杂程度、标准的执行力方面进行探索研究,推动我国绿色金融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不断增强各国绿色标准的趋同性,规范全球绿色金融发展,推动绿色金融的主流化,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学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N].人民日报,2019-05-16(13版).

[2]董战峰,郝春旭,李红祥等.2018年全球环境绩效指数报告分析[J].环境保护,2018,46(07):66-71.

[3]曹明弟,董希淼.绿色金融与“一带一路”倡议:评估与展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4).2-9.

[4]杜婕,张墨竹.“一带一路”倡议对绿色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47-58

[5]张伟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金融合作机制构建研究[J].经济纵横,2019,400(03):63-71.

[6]張东源,王珏.找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点[J].人民论坛,2019(22):90-91.

〔本文系中央党校重点调研课题:“以生态文明建设助力湖南高质量发展”(项目编号:2019DFDXKT084)研究成果〕

(王小艳,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

猜你喜欢
绿色金融绿色发展一带一路
新常态下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国际绿色债券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对之策
我国绿色金融在发展中如何面对当前的机遇和挑战
绿色金融在石油石化行业的运用研究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