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高铁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探究

2020-06-21 15:28张团结胡水玲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0年6期
关键词:工程技术双语国际化

张团结 胡水玲

教育部 2016 年 7 月发布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明确指出:沿线各国携起手来,增进理解、扩大开放、加强合作、互学互鉴,谋求共同利益、直面共同命运、勇担共同责任,聚力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形成平等、包容、互惠、活跃的教育合作态势,促进区域教育发展,全面支撑共建“一带一路”。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启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9年成立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萨马拉交通学院,以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培养高铁专业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

一、高铁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国内已有部分高职院校依托“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设立专门机构培养国际化人才并取得了阶段成果;但其中涉及高速铁道工程技术领域的专业较少。合作办学中的高速铁道工程技术领域专业仍存在政策制度不完善、课程体系与课程目标不系统等问题。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高速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国际化人才需要懂商务、懂外语、懂技术、懂运作,具体体现为:具有一定的高铁施工相关的资源、知识、信息交易等储备,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语,精通高铁工程施工技术,具有一定的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熟知国际规则与惯例,具备处理相关事务的基本专业知识和能力等。

三、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学生尚未达到铁路行业涉外企业对员工“懂商务、懂外语、懂技术、懂运作”的能力要求。二是学校教学资源条件与高铁新规范、新标准、新工艺对接不紧密,技能训练系统性不强,不能有效传授给学生企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三是专业师资分类培养提升机制尚不健全,师资培养不系统,专业课教师双语教學能力不足。

四、高职高速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策略

陕西铁路工程技术学院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模式为基础、课程改革为核心、双语队伍为保障、资源条件为支撑、自主诊改为保证”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一)构建“三融合、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

“三融合、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技能培养与双创教育相融合,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二)制订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

聚焦培养国际“四懂”人才需求,学校联合中铁一局等公司成立“铁成国际班”,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开设专业英语、国际规则惯例等课程;联合俄罗斯萨马拉交通大学开办高铁专业,实行“3+2”学制,共商方案,共定标准,开设俄语等课程。聚焦培养对口国家本土化人才。学院还联合中国路桥公司在肯尼亚设立培训中心,制订线路工、桥隧工培养方案和标准,培训该地本土员工。

(三)挖掘全要素双语教学资源

学院建设了涵盖岗位核心职业能力全部知识点、技能点的专业教学资源库,丰富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学院配套开发了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微课、视频动画等形式,满足了高速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国际化人才“教、学、做、练、考”的需求。此外,学院引进了具有国际标准的行业标准、原版教材、参考书等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了轨道精测精调等专项技能双语培训包并编写了双语培训教材。

(四)打造“双师结构、双语教学”的师资团队

学院建立了教师分类提升、轮训、国外研修机制,坚持实施 “五年一轮训”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开设专业骨干教师外语培训班,通过外教校内“周末讲”、赴西安外国语大学封闭训练等形式提升专业课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实施教师“送出去,派出去,走出去”计划,选送专业课教师赴德国、俄罗斯等国学习研修,与俄罗斯萨马拉交通大学互派教师交流讲学,选派教师组成专家团队赴肯尼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本土化人才培养。

(五)建设高铁综合实训基地

学院立足高铁施工与维护的全生命周期,建设了高铁线路、高铁隧道、高铁测量和高铁检测综合实训基地,突出教学、生产、科研、创新实践、技术服务、技能鉴定、技能培训、技能大赛等八大功能,形成了覆盖线路、桥梁、隧道,集检测、测量于一体的全周期、集群化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此外,学院自主编写了系列任务书、指导书、作业标准化卡、单项作业指导书等实践教学资料并出版实训教材。

(六)建设常态化诊改机制

学院从六个维度(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建立专业质量目标标准体系,建设了以年度为周期的诊改工作机制。依托数据监控平台,无痕采集教学过程数据,直观展现教学实时状态,及时诊断改进。

目前,该培养体系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学院组建了铁成国际班,与俄罗斯萨马拉交通大学联合开办高铁专业,共同制订了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二是学生的外语交流、商务谈判、FIDIC条款应用、国际项目管理等能力显著提升,学院为中国中铁等公司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三是立足服务“一带一路”铁路建设国家,学院开发了铁路线路工、桥隧工培训方案、培训标准,开发培训资源,并向肯尼亚开放共享。

(本文系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研究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高速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ZJYB19—217)

(责编  李亚婷)

猜你喜欢
工程技术双语国际化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油田开发后期的采油工程技术应用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数理逻辑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探析
水池结构设计中几个易忽视问题的探讨
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贵州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