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经济思想概述及融入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必要性

2020-06-21 15:28杨波陈园园赵兰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案例

杨波 陈园园 赵兰

摘 要: 目前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理论的实际运用性较差、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过于西方化等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根植于中国实践,是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问题的深刻阐释,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结晶,将习近平经济思想融入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概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中与微观经济学相关的几点论断,分析将其融入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关键词: 习近平经济思想 微观经济学

2017 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并指出其“不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和发展”。微观经济学作为教育部指定的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目前在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融入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实际运用性较差

微观经济学有许多原理和模型,这些原理和模型都是通过对经济现象和问题的深入研究总结出来的,是微观经济学的精华所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是在建立这些经济学模型时,都是要预先设立了一个或者多个条件,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经济学模型和结论才能成立。如果条件不符却强行使用模型分析,则会使结论发生较大的偏差。例如,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的最重要的假设之一,它指出经济主体都是自利的,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但现实中,人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目的,还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人们都只是追求可以实现的“满意的状态”而不是“最大化”。西方经济学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假设,是假设经济主体在决策时是完全理性的,即在经济活动中,人们掌握完全信息,能够做出最优决策。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市场是瞬息万变的,信息呈爆炸式增长,要掌握完全的信息,做出最优决策是不可能的。这些假设距离现实情况较远,因此建立在此假设基础上的经济学模型和原理的实际运用性也较差。

(二)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与实践有些脱节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其应用性将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也难得到学生的认可。例如将价格效应分解成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理论中,需要做一条虚拟的补偿线,这非常抽象,又如消费理论和生产理论中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也因为缺乏案例不好理解。有些教材即使有案例也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例如在分析社会生产力边界曲线的时候,很多教材用“大炮”和“黄油”的案例,但这两种商品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都不是生活常见品,不能帮助加深理解。调研数据显示,70%的学生认为微观经济学“理论抽象枯燥”,35%的学生认为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少,理论联系实际弱”。因此,应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案例,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学原理。

(三)案例资源创新度较低,不能与时俱进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动态的学科,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案例教学是微观经济学常见的教学手段,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的价值和意义。但是目前教材使用的案例资源大多过时了,学生不能很好地用这些案例来理解复杂的理论知识。例如,在讲述消费者行为理论时, 教材经常使用“钻石与水”和“吃三個面包”案例,但看明星演唱会、网红促销效应、综艺和影视的赞助效应以及当前“双十一”的巨额消费等案例,更能反映时代特点,如果用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的案例,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过于西方化

微观经济学的知识体系来源于西方,属于西方经济学的一部分,因此教材上研究的大多是西方的市场经济,分析的社会现象也多是关于西方社会的,用的也是一些西方典型案例,比如芝加哥雪天杂货店、石油输出国家石油价格的持续下跌、日本商人麻绳垄断以及美国政府微软案等案例。这些教学内容都过于西方化,我们在教学中如果一味照搬,将使学生的思想认识也过于西方化。我国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经济现象与西方社会有很大的不同,“本土化”的教学案例具有“洋案例”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更多地使用反映中国经济现实的本土化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解释我国经济活动中的经济现象。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概述

习近平经济思想根植于中国实际,是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问题的深刻阐释,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结晶,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写就了21世纪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新篇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与微观经济学相关的内容概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其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要把握好“加法”和“减法”,增加要素投入,促进经济总量增加,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二)在新常态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习近平同志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在新常态下,应进一步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凡属市场能解决的,政府要简政放权、松绑支持,不要干预。凡属市场不能有效解决的,政府应当主动补位,该管的要坚决管、管到位、管出水平,避免出问题。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等。

猜你喜欢
微观经济学案例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经济运行预期稳定
基于微观公平的现代中小学校内部制度与文化建构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宏观把控”和“微观处理”——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为例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
微观看世界
组成与构成 含义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