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释古代诗歌中的反衬艺术

2020-06-21 15:34刘为民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20年24期
关键词:欣赏者洞庭青苔

刘为民

反衬是用相异、相反的事物作为背景,烘托主体。这种烘托可以形成两种事物间的巨大反差,浓化艺术形象,突出事物特征,开拓和创造出优美的意境。这种艺术手法因其鲜明而强烈的表达效果为古往今来的艺术家们所青睐,而古代诗人为了在很短的篇幅内蕴含更多的内容,对反衬艺术更是情有独钟。下面我们就从以下五个方面举例探讨古诗中的反衬艺术。

1.以动衬静。以动衬静是古代诗人描写景物时常用的技法,这种技法利用了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规律,通过描写事物的运动来创造幽美的艺术境界,避免了以静写静的死板呆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是王维的《鸟鸣涧》,诗人抓住春山“月出”和空谷“鸟鸣”两个富有动态和音响特征的意象进行描写,反衬出春山寂然若虚的空旷,让读者从疏淡的笔墨中体味出幽深静谧的美感。

2.乐景衬哀。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这也正是王夫之所说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其所以有“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是由于把感情推向两极,使人在一哀一乐之间,造成了最大限度的感情落差。“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是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要表现的是羁旅异乡的感慨,却描绘出一幅令人目迷神夺的风景画。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的一团旺火,多么绮丽,多么灿烂!令人赏心悦目。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思归的感伤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得漂泊的感伤,大好春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3.以亮衬暗。以光亮反衬幽暗,给冷色的画面掺进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会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是王维的《鹿柴》,这首诗描绘的是深林中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但诗的后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在青苔上。深林之中,幽暗异常,突然一缕阳光穿林而入,斑斑驳驳的树影映在树下的青苔上,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以光亮反衬幽暗,愈显其暗。从写景中透露诗人安闲的心境,从而体现出诗、画的和谐结合。

4.以大衬小。形体反衬主要通过形体大小的对照、衬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背景强化主体,以达到表情达意的作用。“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是杜甫的《登岳阳楼》,诗的前四句极力描绘洞庭湖壮伟开阔的景象,首联从他人口中写洞庭之大,颔联从自己眼中写洞庭之大,如此写洞庭,空灵浩渺,不可名状。后四句极力写自己的孤独孤苦垂老飘零之状,历历如绘。如此写洞庭之大,个人之小,收到了以背景反衬主体的效果,在极大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中叠映出极其孤独、极其渺小的人与舟,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情溢于言表。

5.以多襯少。数字的多与少,就它本身来说,既无形象,也不能抒情言志,但经诗人妙笔点化,以多衬少,却能含情带意,表达出无穷的妙趣。杜甫的《水槛遣心》中“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一联,拉开数量的距离,以多衬少,以城居的喧闹拥挤反衬郊外草堂的幽静闲适。白居易的《长恨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同样是拉开数量的距离,以极多反衬极少,写杨贵妃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

总之,运用反衬手法,可以使两种事物的特征互相映衬、对照,从而使特征更鲜明,更容易引起欣赏者的注意,更能震撼欣赏者的心灵,从而提高文学艺术的审美品位。

猜你喜欢
欣赏者洞庭青苔
洞庭临眺
青苔之美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老禅院
游岳阳洞庭
雨天
春风染绿洞庭波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
课堂朗读中听者角色的正确定位研究
教师听课时身份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