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苏南经济发展新优势的路径

2020-06-21 15:31王凤良
党政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摘 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培育苏南经济发展新优势,要着力解决投资效率不高、高科技产业集群不多、“龙头”企业带动不明显、市场驱动力不强和支撑平台不系统等问题。通过加快发展理念转变、大力培育平台型企业、构建产业升级平台、探索差异化升级路径、完善发展绩效的考核,打造发展新动能,带头释放创新驱动新红利。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苏南经济发展;新优势

苏南作为我国较早进行工业化的地区,要适应经济新常态,关键是尽早构建以软资源形成和软资源市场扩张为主要表征的工业化后期发展系统,找准第三波发展的推进路径。本文深入分析苏南区域经济发展系统、创新潜能释放、新型企业家队伍建设、市场主体和规制建设等方面的不足,提出应通过加快发展理念转变、大力培育平台型企业、构建产业升级平台、探索差异化升级路径、完善发展绩效的考核,打造发展新动能,带头释放创新驱动新红利。

一、培育苏南经济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性

一是提高我国经济整体运行效率的迫切需要。苏南地区靠做零部件起家,经过发展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以及近几年来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初步探索,技术学习和技术资源积累已达到一定规模,探索技术资源市场化获利路径,抢抓“中国制造2025”的政策红利,不仅是工业化后期培育苏南经济新优势的主要抓手,而且将会为大幅度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系统运行效率作出重要贡献。

二是更好实施我国多重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研究苏南这一东部最典型地区新优势培育路径,不仅是东部地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西部地区路径复制和升级的需要。苏南是我国民营企业比重较高的区域,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家正在经历着代际更替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找准苏南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的有效助推点,不能切实提升民营企业对高级要素的吸纳和开发能力,民营企业将会失去难得的快速发展的机遇。

三是探尋苏南模式新路径的本质要求。目前苏南大多数板块经济发展系统尚被工业化中期发展的理念、路径和模式所锁定。在适应工业化后期发展路径和模式探寻方面,明显滞后于温州(浙江)模式和珠三角模式。当前苏南大多数龙头企业从事冶金、化工、光伏太阳能等产能相对过剩行业,适应工业化后期的区域主导产业和发展路径尚在孕育之中,探寻彰显苏南经济发展新优势的业态、抓手迫在眉睫。

四是解决当前苏南诸多突出矛盾的有力抓手。苏南大多数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债务负担加重和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不足问题并存;传统制造业优势逐渐消失、产业重组步伐迟缓、许多制造业资本逐步流向非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尚未从政策密集型发展模式中走出、市场驱动型的规模化速度不快;产业发展还过度依赖于正在逐渐消失的“人口红利”,产业发展载体的高成本运行和部分产业产出的低效率状况尚未根本扭转;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

二、培育苏南经济发展新优势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投资驱动的效率不高。由于企业创新发展和政府支撑路径不够清晰,带来企业和政府投资驱动效率不高,导致创新载体入驻率低、城市综合体供给过剩和地方政府债务快速增长。

二是高科技产业集群不多。尽管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已成为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光伏行业领军企业,沙钢集团是我国进入世界500强最大的科技型民营钢铁企业,但光伏行业和钢铁行业仍然是我国目前产能过剩较为严重的行业,行业竞争异常激烈、整体盈利率较低。苏南地区与深圳相比,产业集群的科技含量不高,高科技产业集群数量不多、附加值不够高。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不明显。苏南产业集群中龙头企业往往处于产业链的偏下位置,设备、关键部件、市场受制于全球龙头企业。像集成电路、光伏太阳能和风电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往往从事全产业链生产,引领区域全行业整体竞争力还不够。

四是市场化的驱动力不强。目前苏南部分产学研合作机构在孵化企业、技术转化上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产业化进程困难,自我造血功能差,依赖政府扶持资金支撑。

五是支撑平台系统性不高。目前无锡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各类支撑平台主要分布在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江苏数字信息产业园、中科芯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和无锡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物联网技术中心,区域分布主要在新区、滨湖区和惠山区。由于各类支撑平台所属产权性质的差异,导致现有支撑平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尚未形成按平台所支撑的产业集聚,企业研发成本较高。有些运行成本较高的平台只能通过收取使用费来弥补运作经费不足,导致平台资源利用率的进一步下降。

三、阻滞苏南经济发展新优势培育的原因剖析

1.区域经济发展系统尚未适应工业化后期的要素需要

工业化后期企业能开发的市场空间更加狭小,要素开发难度进一步加大,开发所需的主体和制度更加多元。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领域将从纯经济领域向社会、文化、生态、科技、教育、体育和医疗健康等领域扩展。企业之间的关系将从同质企业竞争向异质企业的资源共享、协同创新转变。集聚异质高端要素,培育大量异质企业,发展具有市场化运行机制的社会、科技、生态、文化、教育、体育和医疗健康等服务组织,构建异质企业间协同创新的大平台等将是政府未来工作的重点。

2.创新驱动的迸发系统尚未适应居民消费快速升级需要

目前品牌资本和信誉资源主要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社会资本进入很难突破这一无形屏障。新兴产业企业虽然具有解决工业化后期升级版消费中某一方面的一技之长,但由于企业和政府部门过分强调技术至上,无法整合优质的市场、资本资源,无法系统性解决人性化需求满足过程中的服务人才供给,无法低成本获得和利用市场需求的有效信息资源,导致解决人性化问题的价值点无法尽早通过市场得到变现,优质技术无法有效、快速地转化为市场利润。

3.企业家队伍培育尚未适应工业化后期的“专精化”需要

工业化后期普通产品的产能过剩会进一步加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专精化”发展。但“专精化”发展可能会带来市场空间较为狭小,随着技术和工艺复杂性增加,关键技术突破需要较长时间,许多企业难以承受较长的“寂寞期”。“专精化”发展需要有大量专注问题解决的企业家队伍和技术专家,苏南民营企业家面临代际更替,同时,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技术专家又相对缺乏。企业家的战略胆魄和技术专家勇于探索的坚韧毅力,以及长期合作的专业化团队构建质量,都将直接影响到企业“专精化”发展。

4.市场主体和规制尚未适应工业化后期的“跨界化”需要

苏南民营企业大多靠做零部件起家,往往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工艺的改进和创新,企业发展规模和效益由下游企业发展状况所决定,很难做大做强。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许多企业都想从事养老、休闲、康复、旅游和文化等产业,由于这些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和公共资源,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资源制约瓶颈难以突破。

四、加快苏南经济发展新优势培育步伐的路径选择

1.加快发展理念的转变

近几年苏南产业发展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换挡,实质上是由于以资本扩张为主要表征的工业化中期已接近尾声,资本边际收益率下降在大多数主要行业中快速显现,许多产业进入到“产能扩张→利润率下降→产能进一步扩张→利润率进一步下降”的发展“怪圈”。发展模式变迁存在兴衰周期,制度资源与自然资源一样具有稀缺性、有限性和时间性,制度创新者不可能一劳永逸地从一项制度安排中开发出无限收益,一旦现有制度优势资源消耗殆尽,制度衰退就不可避免。因此,苏南各级政府应加快发展理念的转变,抓住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最佳时机。

2.大力培育平台型企业

平台型企业是工业化后期最重要的产业组织方式,要加大对现有存量优质企业进行分类引导,加快向平台型企业迈进。一是顶级技术平台型企业。企业通过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内产业标准制订,掌握共性技术标准话语权,瞄准垄断性较强的市场,通过无形资本控股实体企业,进行“技术+问题”互动性研发,解决下游用户的关键性问题,形成较好的赢利模式,低成本地引入社会资本入股,实行“顶级技术+顶级市场”控制资本话语权的发展模式,使技术、市场和资本资源融合成本最低,三方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不需借助上市,也能在高价值链或价值链高端环节上实现快速扩张,使企业经营面临的市场、管理、财务、法务风险最小化,政策扶持力度最小化。二是软资源集成平台型企业。通过构建软资源集成平台,将区域主导产业集群中的专利、品牌、设计、技术、工艺、设备、市场、营运、管理等软资源,通过市场机制整合到一个平台上,不仅可以降低单个企业形成软资源的成本,而且通过平台内的有偿使用,大大缩短软资源形成过程中投入的回收周期,形成“创新→成本回收→加大创新力度”的“良性循环”,加快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分工速度。三是“基地技术支撑”+产业“走出去”平台型企业。主要适用于目前国内产能相对过剩的棉纺、毛纺、服装、家电、电动车、通用机械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政府或龙头企业通过加大产业集群的技术支撑力度,强化产业联盟功能,加快产业内分工和协作水平,实行紧密式的“抱团出海”,分享国家相关政策的红利。但需要借鉴新加坡国资参与工业园建设的做法,重点在园区管理模式的软资源提升,少做低端的实体投资,使模式更加高效和可复制。四是“隐性市场冠军”专业化拓展平台型企业。苏南许多民营企业靠做制造业起家,由于其工艺比较成熟,产品性价比好,有近180家企业是国内细分行业冠军。有些企业与国内在行业细分技术方面的顶级高校、科研院所进行长期合作,凭借顶级工艺不仅实现了跨行业发展,而且还掌控了新细分行业技术、市场的话语权,有很强的可持续自主创新能力。五是软资源上下游延伸开发平台型企业。苏南许多民营企业只有制造工艺方面的软资源,往往上游缺乏技术支撑,下游缺乏稳定的市场保障,因而制造工艺软资源市场价值很难体现。通过与上下游大型企业进行股权合作,结成战略联盟,不仅解决工艺升级中的技术支撑、市场稳定性、资金回收等现实性问题,而且解决了产权社会化、治理现代化、产品服务化等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六是顶级技术设备开发平台型企业。工业化后期,企业要走高端化发展道路,必须通过构建各种稀缺资源平台型,才能向产业链、价值链、市场链的高端不断攀升。通过打造企业信用和专业人才集聚平台,引进和集成关键环节的顶级技术设备,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占据市场链的高端走高附加值发展之路。七是利用资本和信誉“撬动”稀缺资源的平台型企业。资本和信誉是企业“撬动”发展所需資源的重要杠杆,但打造优质信誉是用好资本运作手段的基础。苏南的民营上市公司凭可以借精密制造的优质信誉,瞄定全球行业龙头企业的稀缺技术和品牌优势,构筑国际化的“新跳板”,开拓发展新空间。

3.构建产业升级的平台

一是构建企业资源整合平台。加快对无技术控制权、无资本控制权、无市场话语权的“三无”僵尸企业市场出清进程。对“两无”即“一有”企业,通过构建有效的整合平台,将传统产业企业中技术、资本、市场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优化组合方式、商业模式和治理制度,加快产权的社会化和治理的专业化,实现传统产业的“浴火重生”。二是构建行业优胜劣汰平台。随着市场竞争环境更加规范有序,行业监管日趋严格,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信誉好品牌,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质量和品牌建设不仅需要企业在内部制度、质量控制、品牌经营上下更大功夫,更需要行业自律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能充分发挥作用。三是构建新的生产分工平台。全球生产方式正在从福特制、丰田制快速地向温特制转变,温特制生产方式突出顾客主导、模块化生产、研发加速、大规模定制和标准主导规则。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大多已形成顾客主导下模块化生产方式。苏南纺织服装等产业链较短的产业,必须加快形成顾客主导下模块化生产分工机制,才能形成区域产业空间集聚优势。四是构建高效的创新服务平台。充分借鉴浙江应用创新券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做法,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加快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鼓励企业和创业者充分利用创新载体的科技资源开展的检验检测、合作研发、委托开发、研发设计等研发活动和科技创新。通过建立创新券运行系统,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五是构建低成本获得高端要素的平台。充分利用新三板市场扩容的有利机遇,加快推动苏南新兴产业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扶持新三板公司逐步向A股市场转板。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获取国际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探索设立并购基金,支持企业通过并购实现扩张。支持企业到境外注册商标,培育国际化品牌,鼓励企业和产品国际认证合作。

4.探索差异化升级路径

一是高技术产业高效化。高技术行业是技术和知识密集行业,应具有高附加值和低能耗的特点。但因大部分企业是跨国公司的制造基地,处于价值链低端,具有劳动密集型和出口导向型特点,产业迁移概率较大。应着力发展关键零部件、复杂性工艺的重资产投资平台。二是中高技术产业优势化。装备制造业是典型的中高技术制造业,属于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行业,要素(劳动、资本、技术)生产率上升空间较大。主要靠引进消化吸收、国产化、模式复制发展起来,属于中低端制造。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装备制造业的需求增加。应通过发展中高技术制造业公共研发平台,加快价值链创新、技术链创新、工艺链创新、平台支撑链创新和政策支持链创新,提升产业内分工水平,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三是中低技术产业品牌化。主要是钢铁、建材、石油、化学等重化工业,是资金密集型和高能耗行业,人均固定资产占有率较高,规模效益比较明显。劳动增加值率较高,资产增加值率和能源消耗增加值率较低。目前许多中低技术制造业仍靠投资拉动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增长,出现产能过剩,钢铁、建材等行业的企业效益大幅下滑,产生大面积亏损。应通过发展中低技术产业技术顶级化和管理创新平台,降低资金成本,创新资源利用方式,提高产品档次,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行业要素生产率。四是低技术产业发展多元化。低技术制造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服装鞋帽、农产品加工,人均固定资产占有率较低,中小企业多、产业集中度低、竞争比较充分。低技术制造业资产增加值率和产值增加值率最高,劳动增加值率最低。随着劳动力工资水平和各种要素价格不断上升。应通过构筑多元化发展平台,提高产品档次,加快自主品牌顶级化,提高劳动力素质,延伸产业链。

5.完善发展绩效的考核

强化经济发展绩效考核是苏南发展模式的核心内涵之一,有利于地方的快速发展和“弯道超越”。一是加大板块功能对标考核力度。工业化后期各板块的主体功能差异化越来越大,板块功能差异化会加速空间专业化分工进程,加快高端专业要素空间极化过程,不仅可以减少各板块专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种类,而且可以提高专业基础设施運行效率和高端专业要素的投入回报率。二是减少产业发展中过程性指标。目前板块产业发展考核指标设置导向,大部分继续沿袭工业化中期所形成的目标考核路径,过分强调过程性指标的考核。因为工业化后期市场日趋饱和,要素配置多元,企业和板块实现较好的发展路径各异,过程性指标设置过多,反而导致板块发展路径和功能雷同,加剧同质化竞争。三是提升产业服务的协同化水平。加快产业发展体制改革,优化新兴产业扶持政策,使分散、重复、封闭、“碎片化”的科技资源和产业扶持资源,聚焦使用到自主创新性较强的企业和产业发展上。进一步明晰政府在推动产业发展的路径和责任,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发展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降低社会资本和机构进入垄断领域门槛,加快建立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监管和市场准入制度,形成公平、透明的准入竞争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产业发展中资源配置过程中基础性作用,放大公共资源在相关产业发展中的“撬动”效应。

(王凤良系长三角地区党校校长论坛秘书长;蒋佳林系无锡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黄胜平系无锡市经济学会会长、教授)

(责任编辑 周 巍)

猜你喜欢
经济新常态
论城市品牌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建设意义
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解读
经济新常态下的减速治理——驳中国经济崩溃论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对策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中小房产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