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视域下我国高校口述校史档案建设路径思考

2020-06-21 15:28巴特邓君
兰台世界 2020年6期
关键词:数字人文建设路径高校

巴特邓君

摘 要口述校史档案是高校历史发展的重要记录,数字人文为口述校史档案建设指引了新方向。基于当前高校口述校史档案建设现状,笔者以“取各家之所长,集众家之特色,融技术于发展,秉实践于引领”原则为指导,从组织筹划、确定访谈主题及访谈对象、实施访谈、转录与整理、管理与维护、利用及推广六个层面为数字人文视域下我国高校口述校史档案建设提出路径参考,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治和育人教化作用,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校 口述校史档案 数字人文 建设路径

近年来,伴随我国高校办学水平提升以及社会功能拓展,口述校史档案作为校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有益补充,其重要性和利用价值日益突显。口述校史档案是借助相关技术设备对校史亲历者、见闻者进行口述访谈集成的图文声像资料总和,为史册补充史实、填补史料空白、深化校史研究提供了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尊重历史、珍视传统,是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深厚滋养。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口述校史档案工作进展已不能满足数字时代高校文化建设需求。因此,如何基于数字人文视角开展口述校史档案资源建设,响应抢救、保护与传承校史文化,挖掘高校悠久历史内涵和深厚文化底蕴,增强办学软实力,提升教育竞争力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文献回顾

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中心是“口述”研究的发端。在国外,高校介入口述档案研究的现象非常普遍,以项目驱动实践发展开发主体,以图书馆、档案馆及历史研究中心为代表,内容多以记载学科、院系发展为主线,但鲜有从校史传承视角记录高校发展历程。

反观我国实践现状,校史档案是我国高校历史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深入挖掘口述校史档案是传承弘扬高校历史文化,提升师生精神动力的重要举措。从时间轴来看,清华大学是国内最早(1959年)开展口述校史研究的高校[1],现已发展为校史馆——校史研究室——党史研究室一体化的“标杆”机构,在校史编纂研究和宣传教育领域成绩斐然[2]。进入21世纪,口述校史档案以一种全新姿态,拓宽了校史档案研究新视野,以图文声像兼具的生动形式丰富了校史档案建设。

从开发主体来看,档案馆以践行“建档存史”之根本作为高校口述校史实践的主要阵地。也有项目不乏多元主体建设,以档案馆联合校史馆、博物馆及相关部门形成了二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3])、三维(齐鲁工业大学[4])或多维格局(四川外国语大学[5]),良好的互动格局在保存校史记忆工作中取得了重要成果,为存史、资政、育人、延续文脉增添了新能量,为抢救和挖掘校史资料提供了有效的补救途径。

从访谈对象来看,因口述校史档案以记录、传承校史文化为宗旨,故而采访者多以在职或退休领导、教师、优秀校友等见证学校发展历程的人物为主。上海交通大学不囿于上述基本群体,精心采撷社会群体[6],使访谈效果更具公平、广泛性。这些人物群体从不同方面、层次和角度记述上海交通大学发展的辉煌篇章,以他们的亲历见闻讲述各历史时期的大势大端,折射出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发展脉络和兴衰起伏的变化过程,从而达到“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读史之无”的作用。

从访谈主题来看,校庆周年纪念和学科建设发展是两个主要维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贵州师范大学[8],山东艺术学院[9]以校庆周年纪念为出发点进行口述校史档案整理。同时,因部分高校本身以学科特色为办校之本,故而口述校史档案建设立足特色学科发展视角,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0]启动口述校史系列传承项目以记载航空航天发展史,蚌埠医学院[11]以“口述还原校史·追忆蚌医故事”开展蚌医学院校史资料抢救性收集工作,记录医学发展历程。

从成果形式来看,书(华东师范大学[12])、纪念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13])以及专题纪录片(燕山大学[14])是主流趋势。值得关注的是,天津科技大学[15]突破了书、文集、专题片等固有模式限制,衍生出回忆录和相关文化产品,以丰盈、创新成果展现形式,将校史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增强了校史档案的吸引力,使高校校史档案存史资政、励志育才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缺乏对校史领域口述档案的拓展研究,而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虽然在口述校史档案资源建设方面已经开展了一些基础性工作,然而,如何将口述校史档案资源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并逐渐形成我国高校自身固有特色,是本文的研究宗旨所在。

二、数字人文视域下我国高校口述校史档案建设路径

高等教育史是国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高校口述校史档案对于客观全面地书写中国高等教育史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展示高校历史积淀、人文精神和光荣传统的必然要求[16]。数字人文时代为高校口述校史档案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基于上述高校开展口述校史档案建设情况,笔者以“取各家之所长,集众家之特色,融技术于发展,秉实践于引领”这一原则为指导,从组织筹划、确定访谈主题及访谈对象、实施访谈、转录与整理、管理与维护、利用及推广六个层面规划数字人文视域下我国高校口述校史档案建设路径。

1.组织筹划。口述校史档案建设专业性较强,是一项长期稳步推进的工程。既需要在宏观上组织策划,注重人文关怀,也需要在微观上严格把控环节实施。在进行口述校史档案访谈前,高校首先应拟定口述校史档案工作方案以作督导;其次,明确口述校史档案建设主体权责,铸就以档案馆为主体,校史馆、博物馆、宣传部及其他部门为辅助的协同共赢格局,同时为保障访谈工作顺利進行,还应构建完善的政策、组织、经费、人员、法规等多方助力的保障机制;再次,为取得高质量的访谈成果,必要时还要准备适合的礼品,如访谈对象的工作老照片、学校周年校庆画册等,以便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调动访谈对象的情绪,增加访谈对象的谈话兴趣,进一步提高访谈质量[17]。

2.确定访谈主题及访谈对象。在组织筹划就绪后,各开发主体就要进行访谈主题及访谈人选设定。

(1)主题设定。高校口述校史档案的选题,不仅对学校人文提炼、弥补校史缺失具有非凡意义,而且对精神传承、励志育才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因此,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立足校史抢救视角,围绕校史校情、重大事件、纪念活动为主线,针对校史馆藏缺失年份和活动记录,选取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访谈主题传承校史文化,如建校初期、战争时期、校址变迁时期、学校合并时期等,以此来丰富重要时期、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的内容,使之更加生动丰满;二是立足励志育才维度,可向逸闻趣事、学科发展史、教学科研活动、学生活动等延展,选取极具教育意义的新时期开放主题来弘扬校史文化,折射出高校校史档案形成背后反映出来的机遇意识、领导智慧,包括思想方法和工作艺术[18],体现出崇高的育人品格,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事业的无私奉献,对家国的无限忠诚,对同志和师生的真挚情感。

(2)访谈人选。高校口述校史档案的首要宗旨是存史,为校史档案提供可信的原始记录。访谈对象可设置成不同梯度,这对于丰富校史内容,弄清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资政育人,都大有裨益。档案的生命在于其真实性,因此,高校口述校史档案的访谈对象要首选校史的亲历者、见闻者,如重大校史事件、活动的决策者和参与人作为第一梯次;遴选亲历者的亲属、师生、同事作为第二梯次;选取高校领导、离退休同志、杰出专家学者和知名校友作为第三梯次;同时,为丰富访谈对象群体,使采访结果更具客观真实性,第四梯次主要以社会群体为主(如图1所示)。

3.实施访谈。确定访谈主题和受访对象后,相应的组织机构应成立专项工作组开展访谈计划,具体可划分为策划组、采访组、技术组、法规组以及宣传组,各小组成员间略有交叉,分工不同,各司其职。策划组负责口述校史档案工作的整体协调规划安排,包括制定访谈计划、拟定访谈名单、联系访谈对象、与访谈对象敲定访谈提纲及确认访谈内容、访谈时间、访谈地点等;采访组负责拟定访谈提纲并进行采访任务。为有效应对采访现场突发情况,以配置两个采访组为宜,在采访的同时还可向采访对象征集照片、教案、聘书、论文、专著、教材、代表证等实物资料以丰富研究成果;技术组负责设备采购(如智能录音笔、摄像机)、设备调试、现场摄录以及音视频剪辑、合成与渲染;法规组负责准备与访谈相关的法律文书、法律授权书、人物档案捐赠(或寄存)协议等[19],以保障口述校史档案工作在法律伦理框架下规范进行;宣传组负责后期成果推广利用。

4.转录与整理。转录与整理是口述校史档案资源建设的主要任务,该环节作为质量甄别的关键环节,主要是对大量访谈笔录、图片、音频、视频等口述校史档案进行转录、校对与鉴定,然后整理。

转录是指将口头录音内容转换为书面文字的过程,因目视比耳闻轻松,并且抄本可以扫描、影印、摄录,因此,转录后的文稿往往更便于利用者阅读[20]。同时,在转录过程中应做好相关组织、校对与鉴定工作,如转录人员、校核人员与鉴定人员挑选,薪酬支付等。具体而言,操作过程包含四个层面:首先,对口述校史档案资源进行筛选,即筛选有价值的内容转录为文字记录,将文字记录与访谈笔录及声像资料反复比对,保障转录完整性;其次,因口述者受主观因素或自身局限性的影响,回忆细节难免会与史实有出入[21],故而,转录人员和校对人员需要对重要事件的关键时间、地点、人物等进行核查,既可以通过多人同述一个时间加以印证,又可以调阅校史馆藏卷宗对比认证,梳理、补充或修正内容情节,复原真实事件场景,确保口述校史档案真实可靠;再次,为保护采访者和口述者共同合作而成的口述校史档案资源,采访者要将拟发表或计划编纂的定稿让口述者亲阅并签字确认,还要进行捐赠档案协议签署,法律伦理授权书签订,规范所有权和使用权;最后,将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件、录音、录像、照片、表格、实物等档案予以系统整理,并将相同主题的一系列文件归档形成案卷单元,同时与之相关的所有原始文件、衍生产品等都归集到该案卷单元中,在文件清单中注明关联信息及存储路径。

5.管理与维护。伴随数字人文时代到来,口述校史档案数字化与网络化这一观念逐渐深化,数字档案馆、数字校史馆、智能档案馆成为发展新动向。新加坡口述历史中心在目录数据库和图像数据库双重支持下实现了口述历史档案在线试听、抄本浏览、资源在线检索等功能,在检索速度与利用便捷性上都展现了极大优越性。

数字人文技术方法为口述校史档案数字化组织、管理与维护,构建口述校史档案数据库及数字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撑。我国高校口述校史档案不应满足于实体馆藏收录与管理,而是应突破传统被动、单一的管理模式,同时结合智能软硬件设备确保口述校史档案资料的及时更新及传输,实现资源在线查询、使用及共享,增强校史档案服务普适性。笔者从硬件、软件、系统、技术、平台等多维度进行口述校史档案管理与维护,能有效保障口述校史档案绵延与传承。

(1)数字化处理。对口述校史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可参照国家档案局出台的《口述历史电子档案元数据方案》(DA/T-2015),在标准选择上可借鉴国外多元丰富的元数据著录标准,或采用通用元数据,或将相关元数据标准结合,或自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元数据标准。

(2)数字化管理。在口述校史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可利用本体、关联数据技术方法对口述校史档案进行组织管理,将零散的资源有序化,实现高级知识检索服务。

(3)数据分析及可视化。在搭建口述校史档案数据库和数字平台过程中,可应用相关软件和统计分析工具梳理校史档案资源发展脉络,同时借助VR/AR/MR等技术再现校史文化,还原高校某一段历史、某一个事件、某一段时期、某一段记忆。

(4)数字化保护。为推动口述校史档案建设可持续发展,因而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要牢牢树立保护意识,做好安全建设。例如,引入先进安全防护技术,购买专业软件,定期进行系统升级,并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系统维护及安全漏洞修复;此外还要设置身份认证,未注册用户只可浏览开放资源,而校史密级档案需要登录人验证身份。

6.利用及推广。利用及推广是口述校史档案价值实现的终极目标。目前,国内口述校史档案仅采用提供线下利用方式,签订资源使用协议提供利用,或由档案馆以人物或事件为中心,自行整理出版[22],这种方式使口述校史档案传播受限。为建成长效发展机制,在口述校史档案工作建设过程中,如何挖掘口述校史档案深层次内容,供二次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实现口述校史档案资源价值,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话题。笔者建议,在获取口述者授权后,可将最终成稿放置于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及相关机构存档保存,或以书籍、回忆录、纪念文集等形式刊印,或形成专题纪录片,或派生出相关文化产品,或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加以传播推广,扩大影响力,或借助数字人文技术方法构建数据库、数字化管理平台进行资源推送,多维助力口述校史档案数字化、智慧化、人文化服务,丰富研究成果形式。

三、结语

口述校史档案建设以“存史”“传史”“载史”为宗旨,不断绵延并强化对高校校史文化的守望和人文精神的塑造。數字人文为口述校史档案建设开辟了新视野:一方面,数字人文激活了口述校史档案囿于“存档记史”的传统模式;另一方面,口述校史档案建设在数字人文技术方法的辅助下趋向资源数字化、管理智慧化、传播多元化与服务人文化。本文从组织筹划、确定访谈主题及访谈对象、实施访谈、转录与整理、管理与维护、利用及推广六个层面就未来如何深入推进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校史档案建设做出路径规划,有助于引领高校持续发挥存史资治和育人教化作用,推动口述校史档案服务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数字人文建设路径高校
数字学术与公众科学:数字图书馆新生态
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
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
大规模古籍文本在中国史定量研究中的应用探索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