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史史料征集工作的意义、困境与路径

2020-06-21 15:28赵亚婷蔡文帅斌
兰台世界 2020年6期
关键词:困境

赵亚婷 蔡文 帅斌

摘 要校史史料征集工作是高校扩展、丰富馆藏的重要手段,是保护高校历史文化,传承、弘扬大学精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在审视高校校史史料征集工作困境的基础上,对征集工作的路径进行探析,以期对高校校史史料征集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校史史料 征集 困境 路径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而高校校史作为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意义,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史由证出,论从史来”,校史史料征集在校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也就日益凸显。基于此,本文在审视高校校史史料征集工作困境的基础上,对征集工作的路径进行探析,以期对高校校史史料征集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

一、高校校史史料征集工作的含义分析

1.校史的含义。校史即学校的发展历史,是一所学校创建、发展、壮大的历史轨迹,内容包括学校创建、发展、变迁过程中形成的全部文献资料。校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办学特色和精神的重要体现[1]20。

2.校史史料征集工作的内涵。校史史料征集即通过捐赠、复制、代管、转让等方式,面向曾在学校各个历史阶段学习、工作过的师生、校友及其亲属,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界人士等收集有关学校各个历史时期遗存下来的有较大历史价值的各种载体的史料。校史史料征集工作对于扩展和延伸档案内容、丰富馆藏、抢救珍贵史料、保护高校历史文化,开展校史研究,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校史史料征集工作的现实困境

1.我国“985高校”征集政策发布情况及构成要素分析。笔者以我国“985高校”为例,陆续访问了“985高校”的网站,根据访问结果,笔者发现,我国共有39所“985高校”,其中25所高校在其网站上发布了校史史料征集启事、通知、公告,或者征集工作方案、征集办法等,比例达65%,政策发布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011—2019年,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

笔者又选取2019年(发布征集政策最多的年份)所发布的“征集政策”进行系统分析,具体内容概况如下表。

以上六所“985高校”发布的征集政策都包含这样几个要素:征集目的、征集范围、征集办法(方式)、征集载体、联系方式。征集目的:开展校庆活动;征集范围:包含高校建校以来形成的有收藏、展览、研究价值,有纪念意义的各种载体的史料。征集范围一般由若干小条目组成,每个条目列出相对具体的征集内容;征集方式包含捐赠、复制,有的征集方式中还包含代管、有偿收购;征集载体:基本囊括了文字资料、图纸、图表、照片、实物和音像材料,还有一些征集载体包含了文字回忆或口述实录。

2.高校校史史料征集工作凸显的问题分析。(1)“广撒网”式征集、缺乏挑选标准。目前,高校校史史料征集除了所列出的详细征集内容条目以外,还会在征集范围的最后补充一条“其他有保存价值的校史史料”。史料征集范围可谓非常广泛,但史料征集范围中一级或二级分类的类目标准却不统一,有的相互之间还存在内容上的交叉。如反映校园变迁、校园地貌等史料,是根据主题进行分类;各个时期学校主要领导、著名学者、知名人士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史料是按照来源分类;学校各个时期教学、科研及其他工作中形成的照片、实物、音像资料则是按照载体分类。此外,所征集史料尤其对于主动捐赠的史料目前大部分高校基本依据“来者不拒”的原则,缺乏挑选标准。分类标准的不统一、挑选标准的缺失容易导致征集到的校史史料比较零散,难以凸显作用,却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收集、整理、保管,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延滞了史料(档案)服务功能的发挥。(2)重征集、轻利用。根据笔者的调研,当前高校史料征集的目的单一,绝大多数是为开展校庆活动,丰富档案馆(校史馆)展陈,对于其他征集目的及所征集史料的后期提供利用的相关规定,在征集政策中基本没有阐述。史料征集进馆后,大部分高校并未建立校史史料专题数据库,一般是把史料并入档案类的分类体系,按照捐赠者或者根据史料载体与内容进行分类整理、著录后输入到档案馆的档案管理系统,向利用者提供简单的计算机式辅助检索服务,并未编写便于利用者的专题式检索工具。此外,还有一部分高校档案馆(校史馆)对所征集的史料进行分类整理后,便入库“精心”保管收藏,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研究。这种“重征集轻利用”的特点,难免使得史料征集工作陷入“为收集而征集”的怪圈。史料征集中利用导向的缺失,模糊了史料征集工作的价值所在,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史料征集工作的盲目性,影响了史料征集工作人员价值观的实现[2]103。(3)征集宣传有余,务实不足。当前高校档案馆(校史馆)一般通过网络、广播、报纸等媒体向全校及社会发出征集校史史料的号召,号召几乎“清一色”的使用“收集”和“征集”,而博物馆在丰富馆藏环节中,爱用“收藏”一词。有学者认为“收集”和“征集”带有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调”色彩,缺乏一种对史料捐赠者的应有的尊重。试想如果你有一件珍贵的史料,你是愿意被博物馆“收藏”,还是愿意被档案馆(校史馆)“征集”[3]?且这种一般性的号召“雷声大、雨点小”,宣传力度、深度不够。一方面,不少师生或校友对校史史料了解不多,手中有很多珍贵的“宝贝”,却不被当回事,也不知交给档案馆(校史馆)保存;另一方面,师生对档案馆(校史馆)缺乏基本的了解和信任,一些珍贵的、有价值的史料,宁可自己保存,也不愿放在馆里。可见宣传工作力度不够,务实不足,仍是高校史料征集工作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三、高校校史史料征集工作的路径探析

1.科学规划、创建校史史料征集项目。目前,高校“广撒网”式的史料征集现象主要基于在制定征集政策之前未形成科学系统的史料征集项目,征集政策的完善需要在创建征集项目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现有的征集项目,使所征集的史料能及时反映学校的变迁和发展进步。征集焦点的确定是建立史料征集项目的重要基础。所谓征集焦点,就是征集关于某个人、某个事、某个组织、某段时间或者某个主题的核心资料,保证机构能够围绕征集焦点提供充足的、相关的、持续的史料[4]104。真实性、完整性、系统性是衡量史料质量的标准,也是确定征集焦点的依据。高校史料征集工作者需要在评估本单位征集能力(人力、财力、物力)及详细分析目前本馆馆藏情况的基础上,确定征集的主题和拆分的特定主题:(1)主题一定要以实际为基础,操作上可行;(2)主题突出、立意鲜明,确实能在某一方面凸显重要作用;(3)主题要内容丰富,尽可能包含文件、实物、口述、声像等各种载体、各种类型的史料,并且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研究价值、育人价值等;(4)征集主题与校史研究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所征集史料的利用率。征集焦点确定后,档案馆(校史馆)根据其职责、权限、馆藏的性质等从研究价值、与馆藏的关系、史料自身保管整理情况三个方面确定具体的挑选标准:(1)与征集主题密切相关;(2)能促进馆藏资源的多样性与完整性;(3)根據征集的地域、主题、年代、文件类型、格式、载体、持有者等进行分类,拓展校史史料征集的广度和深度,开展不同类别的具体征集。

2.以史料利用为根本,彰显史料价值。高校校史是学校文化宝藏,开展史料征集不仅是要丰富这座宝藏,更要利用、挖掘这座宝藏,真正承担起记录学校历史、辅助发展决策、宣传办学成果、丰富校园文化、提升文化品位、传承大学精神的光荣使命[5]83。首先,确立服务于利用者的工作模式。(1)改变只体现维护捐赠者著作权益而忽视利用者权利的主导模式。高校档案馆(校史馆)作为科学文化事业机构,应将服务范围拓展到社会公众,不仅本校学者和师生可以利用馆藏资源,同时研究人员和社会普通民众也可以利用馆藏史料。在捐赠者向学校捐赠史料时,应把捐赠史料的实体所有权和著作所有权一起移交给学校[6]111,并向社会公布捐赠史料的基本信息并提供利用。(2)改变校史史料的整理模式。参照《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秉承“简化整理、深化检索”的理念,简化对校史史料实体的整理过程,对接收的校史史料单独设立一级类目,以全宗理论为原则,实行史料的多级著录,按照专题将重要的、利用率高的史料进行整合,建立史料信息专题数据库,使史料在内容上更加系统、完整,组织上更加有序、科学,利用上更加准确、便捷。其次,传承创新,丰富校史文化成果。(1)开辟校史育人新路径。渗透课程,开设“校史文化”公共选修课;组织“校领导、离退休老同志讲校史”专题讲座;开展校史馆专业研究人员与院系结对开展校史专题座谈、开展以校史为主题的知识竞赛、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通过“系统课程、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的校史育人联动模式,将校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相结合,把静态的校史史料转化为动态的育人资源,在活化校史文化的同时激活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潜能。(2)策展校史,打造精品校史展。围绕時事热点,紧扣时代脉搏,突出文化内涵,通过生动直观的主题展示,构建良好的校史文化生态。(3)发掘校史、丰富编研成果。除了开展常规的校志、年鉴、人物志等编研,要积极探索多元化校史史料编研成果的呈现形式,编研出版反映学校独特发展历程、办学特色,体现学校文化底蕴、人文精神的校史研究成果。例如,华东师范大学为回顾其前身大夏大学的发展历程,先后编撰出版了《大夏大学编年事辑》《大夏文萃》《大夏大学:90年90人》,从历史、人物、文化三个层面进行研究探索,解读校史中的科学、文化、教育等精神遗产,努力建构出一个立体的校史研究谱系[7]。

3.求真务实,营造征集宣传新格局。校史史料征集工作需要全校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理解和支持,提高社会的档案、史料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是做好校史史料征集工作的有效手段。(1)接地气。深入师生、离退休老同志中间开展校史史料征集宣传活动。如结合“6·9国际档案日”开展“校史史料与您相伴”主题活动展;在学院、班集体、社团中开展校史情景剧的编研;搭建与离退休老同志对话交流的平台,联合团委组织学生开展口述校史史料采集的社会实践专项活动。(2)接天线。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将校史文化与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结合,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氛围。如借助微博、微信,搭建档案馆(校史馆)与社会公众沟通交流的平台,定期发布相关校史内容,推出不同的主题信息,还可以将部分校史史料上传到微博或微信,让公众对感兴趣的史料进行挖掘、转录、著录、索引,经专业人员筛选鉴定后添加到校史史料信息数据库;利用谷歌地图,公众可对无地理信息的老照片进行精确定位后,著录老照片发生的地点;也可与印象笔记合作,每个参与者都可以随时写心得体会;此外可举办不同形式的活动,如开展“微电影校史”,将数字化校史史料上传到APP上,公众可以以此为素材结合自己的理解创作视频[8]36。(3)换位思考,主动作为。目前高校校史史料的征集主要采取自愿捐赠的模式,作为征集的主体,档案馆(校史馆)必须换位思考。①站在被征集者的角度,给予捐赠者足够的人文关怀。针对捐赠者不同的诉求,采取不同形式的征集奖励方案,家境困难的史料所有者,可适当给予物质奖励,如奖金、奖品。珍藏史料多年的捐赠者,主要存在情感方面的诉求,可通过赠送刻录数字化史料光盘、史料编研产品、提供仿真件等给予捐赠者精神寄托[9]35;②在全校、全社会大力褒扬史料捐赠者。如高密度、大篇幅对捐赠史料的行为进行宣传报道;举办捐赠仪式,树立史料捐赠的典型;在档案馆或校史馆设置捐赠纪念墙;对捐赠史料及捐赠者姓名造册后出版。③提升征集工作人员自身的素养,要外塑形象、内提素质。加强校史史料工作队伍主人翁意识,强化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人文素养;提高沟通能力,征集人员以其人格魅力赢得捐赠者的信任;强化责任意识,史料征集工作是技术活,更是良心活,征集工作人员要对所承载历史的史料充满敬畏之情,将其视为“珍宝”,明确并自觉承担征集所担负的责任。

校史之于学校,犹如国史之于国家,作为高校校史(档案)工作者,不仅要做寻宝人、守宝人,更要做好挖宝人、用宝人。在把征集的校史史料加以科学的整理和保管的同时,传承、凝练大学精神、传播校史文化,让校史育人入脑入心,形成“征编并举”“以编促征”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困境
课程故事向左,现实困境向右
技术语言困境下的中文打字机
突破困境
跟踪导练(三)
跟踪导练(一)
新时代城乡接合部初中化学教师专业成长困境及出路
走出困境
神奇的设计师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做自己的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