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歌的演唱特色探析

2020-06-22 13:00王雅妮
大观 2020年4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

王雅妮

摘 要:东北民歌是反映东北地区百姓生活和区域文化的重要艺术瑰宝。东北百姓热情豪放,喜欢通过歌曲传递内心情感,讲述温馨故事。民歌演绎既是人们热爱生活的态度展现,也沉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到的演唱技巧,颇具感染力和亲和力,使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对我们研究地方历史和推广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东北民歌;演唱特色;民族文化

东北地域辽阔,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大的省份。北方天高地广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当地百姓热情、奔放、豪爽的个性。东北民歌通俗简单,情感充沛,成为人们日常娱乐和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寄托。

一、东北民歌的发展背景

(一)多民族融合

东北地区百姓早年以打猎、捕鱼、游牧等方式为生,人员流动性较大,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融合,广袤的东北土地上,有蒙古族、满族、朝鲜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锡伯族、赫哲族以及从俄罗斯迁徙到中国生活的俄罗斯族。他们多热情好客,个性包容而张扬。这些民族独特的生存特征,在东北民歌的创作中有着十足体现。歌曲创作中,有大量渔歌、猎歌等反映日常生活劳作的作品,朝鲜族的歌舞,满族的祭祀表演,都演化成了东北民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东北猫冬文化

我国东北地区天气寒冷,特别是进入冬季以后,田间农作难以开展,动物活动频次减少,人们无法在寒冷的室外环境中久待,逐步形成了东北百姓在冬天停止劳作,长时间待在温暖室内的猫冬文化。人们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同时,对文娱活动的需求也比较大,居家闲适的环境养成了百姓自由无束、不拘小节的习惯,久而久之,人们形成豪放、热情、善于表达的性格特点。东北的二人转有许多关于日常生活的词汇,简单、质朴、幽默、打趣是东北民歌的一大特色。

(三)地方信仰

北方地区对于自然界充满敬畏,歌舞元素非常丰富,通过歌唱向亡故亲人传递他们的思念与牵挂,也帮助家中老小祈求祖先庇佑,福顺安康。同时,许多舞蹈动作模仿天鹅、熊、鹰等动物。这些歌舞充满力量,给予百姓极大的精神安慰。东北的民歌音乐,也承袭了这种信仰,充满着能量和生命力。

二、东北民歌的演唱特色

(一)传承形式简单

东北地区百姓口齿灵活,擅长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不论是古时,还是今天的新媒体时代,可以看到,东北地区的演艺工作者占比庞大。东北民歌内容多反映百姓的日常生活,歌词简单,朗朗上口,许多民歌“口耳相传”,老一辈的人唱歌给小一辈的人听,孩子们自幼习得一些儿歌小曲,工作的工人也是歌声一片,大家通过社交活动、群体劳作,即可轻松把这些歌曲推广开来。许多祭祀神歌也是通过上一代传给下一代,口耳相传,虽然降低了传授的门槛,但是缺乏文字记载的经典神歌、颂歌也容易流失,给文化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曲调旋律明朗

东北民歌的演唱特色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日常习惯息息相关。其歌曲曲调多采用宫、徵调式,因此,许多歌曲给人昂扬向上的喜庆感觉,例如,民歌中经典的《回娘家》,曲式简单,富有生活气息,有大量重复的段落、曲调,和谐快乐。旋律上往往采用相对规整的模式,许多四二拍的节奏设置简单,容易学习,这种形式的歌曲,将个人的情感表达得直接畅快。东北民歌当中的许多作品均直抒胸臆,曲风积极,多有描绘生活细节的热闹场景。

(三)语言风格通俗

不同地域滋养出性格不同的百姓,在东北辽阔的大地上生长的东北人民,有着质朴、豪气的性格特点,对人对事均偏好采用直接的方式,不喜拐弯抹角,在歌曲演唱当中,其通俗的语言风格更是将这种地域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不同于南方语系温软柔美,东北方言与现今的普通话差异不大,只有些许细微区别,语言风格大胆、泼辣,例如在歌曲《看秧歌》中,表达情意的歌词直接明了,比如“其实是会情郎王呀么王海山啊哎嗨呀”,去繁存简,通俗易懂,既能让听者产生共鸣,也方便歌者演绎传颂。歌词当中常有“呀”“哎”“啊”等延音词汇,使得歌曲更加动人,显得情意绵长。东北民歌中,常用此类词汇和语言,将当地歌曲明快、爽朗、接地气的特点展现得恰到好处。

(四)二人转表演方式

二人转是东北非常有市场且十分受欢迎的双人戏歌表演,通常由一男一女搭配表演,在近现代的发展过程中,对东北小品表演、民歌演唱产生了巨大影响。东北的二人转有许多关于日常生活的词汇,简单、质朴、幽默、打趣是其一大特色。其歌曲内容,主要分为情感歌颂、百姓生活、民俗文化等几类,《西厢记》《关东情》《节气歌》等经典作品不仅在东北地区非常流行,也在全国广为传唱。赵本山、小沈阳、闫学晶均是现今著名的二人转表演者。二人转的戏歌歌词往往诙谐幽默,滑稽可笑,令人捧腹,以小调为主的旋律反复演绎,并通过递进的方式强化主题。东北民歌通过相同结构、相似歌词重复吟唱,将歌曲以故事化的形式展现出来。

(五)儿化音的使用

东北语言中,儿化音尤为明显,是地方语言的一大特色。可以通过儿化发音,轻松辨别是否为东北人。在地方民歌中,儿化音也是其亮点。例如,在辽西歌曲《瞧情郎》中“飞了一对儿鸡,跑了一对儿鸭,爬了一对儿螃蟹,蹦了一对儿虾呀”,歌词中大量使用儿化音,充分体现了东北地区的语言特点,使得歌曲更加口语化,贴近居民生活,简单易懂。同时,儿化音的使用使得语言轻松有趣,使歌曲中描绘的画面活灵活现,也将主人翁因鸡飞鸭跑而流露出的那种懊恼、无奈,以及略带娇嗔的情绪细节刻画出来,富有感染力。

三、东北民歌的传承

东北人民艺术表现天赋较高,通过多年发展,许多优秀的东北文艺工作者依然常年活跃在舞台上。世界文化交融在给我们带来更丰富的艺术文化、音乐元素的同时,也对地方民歌的传承发展造成了冲击。国内经济结构转型,百姓的生存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传统民歌的传承带来影响。以山林号子为例,早年东北地区的游牧人员较多,不少当地居民以林中狩猎、树木砍伐为生,百姓辛苦工作之时,常通过劳动号子鼓舞士气,缓解劳作的辛苦和压力,提升自己的精气神。在响彻山林的呼号中,在一声声的高喊下,东北人民艰苦奋斗谋求发展,这些山林号子豪迈高亢,真切唱出了他们的勇敢、刚毅、团结。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少的人从事山林砍伐的工作。而且许多山林号子均是即兴创作后通过口耳相传,并且灵活吸收了许多当地曲艺的演绎资源,由于缺乏文字记载,职业的消失,许多种类的山林号子缺乏传承,已经消失再难重现,这是文化艺术的损失。不少东北民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类似问题,这对东北民歌的继承和发扬极为不利,需要充分借助官方和民间的力量来守护地方民歌这一瑰宝。

要加大东北民歌收集管理工作的力度,通过科学化、数字化、痕迹化的方式,尽快找寻、整理民间流传的民歌,进行文化抢救工作,确保东北民歌可以通过文字等方式长久留存。另外,需要加大资源投入,可以在地方中小学校推广民歌教学,让青少年一代更好地了解本地文化。同时,民间团体和个人要积极参与民歌传承工作、地方民俗活动,这样可以多多增加民歌曲目,为百姓开通多处表演通道,支持地方歌手的发展。

东北民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活生动地展现了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歌唱美好、表达情感、娱乐大众的方式。在发展的过程中,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到的演唱技巧,使得东北民歌独具魅力,获得广泛传播。但不可否认的是,古老的口耳传播方式,导致了一些珍贵民俗神歌的遗失。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对民族音乐的冲击,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民歌的生存空间。只有更好地学习民族文化,推广地方民歌,尊重区域传统,才能更好地传承东北民歌,让其持续散发魅力,成为让百姓们代代相传、表达情感、振奋精神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田薇丽,滕婷婷.浅谈东北民歌演唱艺术审美特征[J].黄河之声,2019(7).

[2]刘思思.新时代冀东民歌文化传承与创作研究[J].艺术品鉴,2019(6).

[3]邢铁红.赫哲族民歌的特征与演唱技巧[J].文存阅刊,2018(10).

[4]吴明泽.浅谈东北民歌艺术特色[J].戲剧之家,2014(8).

[5]李超.论东北民歌演唱技法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D].中央民族大学,2012.

[6]张晶晶.东北民歌花腔女高音作品《今年梅花开》演唱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8(3).

[7]盛文峰,何颖.东北民歌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J].艺术评论,2016(4).

作者单位:

四川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
昭通苗族花山节浅析
浅论民族文化对紫砂壶艺的发展与影响
从《大鱼海棠》看国产动画电影的文化回归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