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亲书政治”

2020-06-22 13:02
文萃报·周五版 2020年24期
关键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杨虎城西安事变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中,毛泽东运用亲笔书信与各方人士积极联络,争取社会各界对中国共产党政策主张的最大认同,堪称近现代“亲书政治”的成功范例。

在共产国际有意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日寇加紧蚕食侵略中国的危急情境下,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的《八一宣言》定稿并向全国发表,国共两党开始谈判。

然而,谈判并不顺利,军事对垒仍在。在此情形下,亲笔书信成为毛泽东沟通国民党政要和社会精英的重要手段之一。与亲笔书信相协同的,还有派员联络、电报联系等。派员联络通常会捎上亲书,电报联系具有便捷性,但前提是双方必须互遞密码,这通常是在“亲书政治”奏效之后进行的。

此外,中国共产党还以中共中央、红军将领等名义向国民党等发出宣言、通电、公开信等,以宣传共产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这些政治文件虽然很多也蕴含着毛泽东的心血智慧,有的甚至出自他的手笔,但因为是以组织的名义,所以不能视为亲书。

毛泽东的“亲书政治”,以统战理论观之,可统归于上层统一战线的范围。

毛泽东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写的亲笔书信,以1935年11月26日致信董英斌为最早。董英斌时为国民党东北军第57军代理军长,该军东进以解甘泉之围,结果在直罗镇遭到惨败。之后,毛泽东给败军之将修书一封,痛陈东北沦丧的历史教训,提出同对方商洽东北军、红军互不攻击等约定。

12月5日,毛泽东了解到杨虎城与第17路军的情况后,同彭德怀联名致信杨虎城。从书信的文言措辞可以判断,此信出自毛泽东之手。为了提升成功率,毛泽东还致信第17路军总参议杜斌丞,称赞对方“不忘情于革命”“为西北领袖人物”,促其与杨虎城商洽,与共产党组成联合战线,并表达同东北军沈克等将领、甘肃邓宝珊联合的意愿。

自1935年末对统战对象展开亲书攻势后,毛泽东的相关书写活动在1936年西安事变前形成了一波高峰。红军东征胜利后,毛泽东于1936年5月25日分别致信阎锡山及其晋绥军部将,晓以统战抗日之民族大义。8月13日,毛泽东又分别致信杜斌丞、杨虎城,敦促对方明确表态。

易礼容并非国民党军政界要人,当时不过是在中国劳动协会“工人勇进队”谋到参谋长一职。但易礼容曾经加入中国共产党,“马日事变”后为中共湖南省委代理书记,直至1928年才与党组织脱离关系。毛泽东不忘旧友,更因为对方“从事群众工作并露合作之意”而欢喜。

此番去信不仅是接续友谊,更是托付以重任:“上海工人运动,国共两党宜建立统一战线,共同对付帝国主义与汉奸,深望吾兄努力促成之。”为对方免祸起见,此信落款特意署名为“杨子任”。毛泽东曾与杨开慧结为伉俪,“子任”是他曾用的笔名,故人一见即知。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抵达西安,意欲胁迫张学良、杨虎城部进攻红军。第二天,毛泽东一日三书,分别致信冯玉祥、孙科、杨虎城,不放弃争取。在统战局势异常凶险的情况下,西安事变既势有必然性又颇具戏剧性地爆发了。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毛泽东没有盲目乐观,“亲书政治”亦未就此罢手。1936年12月27日,他致信韩复榘,希望在确定救亡大计等方面与对方有切实的合作。

(摘自《解放日报》 吴海勇/文)

猜你喜欢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杨虎城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背后故事
《八路军军政杂志》对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贡献
论毛泽东抗战时期统一战线思想的基本特征
抗战期间任弼时出使共产国际再认识
中共中央在西安事变中从“除蒋”到“释蒋”原因考
杨虎城是西安事变的真正主角
共产国际中国问题研究小组评析
蒋介石诱捕杨虎城真相
杨虎城之孙杨瀚披露 蒋介石诱捕杨虎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