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智力资本测度及变化分析

2020-06-23 03:25钱琳商丽媛魏晶李麒麟
价值工程 2020年15期
关键词:智力资本对策建议指标体系

钱琳 商丽媛 魏晶 李麒麟

摘要:2016 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这为长三角进入以经济区为特征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区域智力资本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智力资本的变化情况,建立长三角城市群智力资本评价指标体系,根据2011-2016年数据,对长三角智力资本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并从智力资本角度提出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Abstract: The approval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Plan in 2016 provided a new opportunity for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o enter the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haracterized by the economic zone. Regional intellectual capital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s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in 26 citie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wa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data from 2011 to 2016,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was analyzed in dep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关键词:智力资本;长三角城市群;指标体系;对策建议

Key words: intellectual capital;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index system;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15-0294-06

0  引言

推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是建设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之一。长三角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地,也是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起步最早、基础最好、程度最高的地区。2016 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2018年底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长三角进入以世界城市群为特征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智力资本是知识和技术的总和,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已经取代劳动、资本与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成为真正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资源。研究近年来长三角城市群智力资本的发展状况,对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和产业协调发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智力资本

1969年,美国經济学家加尔布雷斯首次提出智力资本概念,认为智力资本是一种知识性的活动,不仅是知识形态的静态资本,还包括有效利用知识的动态过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智力资本概念开始受到学术界和实业界的重视。1991年美国学者斯图尔特在《智力资本:如何成为美国最有价值的资产》一文中正式提出智力资本概念,将其定义为:“公司中所有成员所知晓的、能为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事物之和”,认为企业的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区域或国家实际上是企业(组织)的集合体和放大,因此智力资本同样适用。国外对于区域智力资本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末,Pasher和Malhotra(1999)撰写以色列国家智力资本的报告,研究以色列发展中形成的比较优势和高增长率的关键成功因素;Malhotra(2000)指出智力资本概念可以从企业层面转移到宏观经济层面,帮助决策者管理和测量知识资产;罗伯特.哈金斯协会(Robert Huggins Associates)建立了一个区域智力资本模型来实证研究世界各国的知识竞争力指数;Bontis(2004)认为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本、流程资本、市场资本、更新资本等四个部分;Hervas等(2007)建立了包含微观、宏观和战略框架三个层面的测度区域智力资本模型,并对欧盟国家进行了对比分析的实证研究。国内相关兴起于2005年左右,刘晓宁(2005,2006)研究了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包括人力资本、关系资本、过程资本和创新资本四个方面的智力资本评价指标体系;陈钰芬(2006)运用Skandia导航器模型建立了评估区域智力资本的测度指标体系,并对全国31个省市进行了实证检验;李平(2007)年分析了欧盟国家智力资本研究的方法和主要结论以及对中国的启示;李卫兵等(2018)对中国区域智力资本进行测度,并研究其空间溢出效应。

总的来看,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区域智力资本测度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知识是当前时代生产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要素,以知识为基础的资产在价值创造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国内外区域智力资本测度指标体系构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在内的三要素构成,另一种四要素构成在三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了创新资本要素。根据现有研究成果,结合我国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战略和经济、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情况,本研究采用四要素方式构建长三角城市群智力资本指标体系,收集数据,对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智力资本进行测度,研究其发展情况。

2  长三角城市群智力资本指标体系构建

为推动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2016年,国务院出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培育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极,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根据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共包括26个城市,具体分别是上海,江苏省9个城市(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8个城市(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8个城市(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规划提出发挥上海龙头带动的核心作用和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南京都市圈(南京/镇江/扬州)、杭州都市圈(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合肥都市圈(合肥/芜湖/马鞍山)、苏锡常都市圈(苏州/无锡/常州)、宁波都市圈(宁波/舟山/台州)的同城化发展。规划中涉及的26个城市规模等级如表1所示,本研究将根据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类型对长三角城市群智力资本进行剖析,总结长三角城市群智力资本发展的特点。

2.1 区域智力资本的构成

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区域智力资本四要素构成模型,将长三角城市群智力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和创新资本四大要素。区域人力资本是个体、家庭、组织、区域所拥有的体力、健康、经验积累、各种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以及其他素质的总和,能够为区域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价值、创造一定的产出,主要包含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区域结构资本指那些保证区域经济安全、有序、高效运转,促进区域人力资源发挥作用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政府效能水平、社会流通机制等方面。区域结构资本是指区域内各行为主体之间及其与区域外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所有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国外贸易往来、国内贸易往来、对外人员交流等方面。区域创新资本是知识资本的生产以及知识资本转化为技术的能力,创新的过程就是知识的生产和应用的过程,主要包括创新投入、创新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平台等方面。(图1)

2.2 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上述区域智力资本构成框架和包含的内容,根据研究目标和数据的可获取性,选取2011-2016年间的数据进行研究。通过从26个城市的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各省科技统计年鉴及公报等统计网站和统计数据库搜集数据,根据实际获得数据的情况,确定长三角城市群智力资本评价指标体系。

2.3 评价方法

采用统计综合评价方法,即在长三角城市群智力资本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综合评价方法将不同量纲的指标加以综合而形成无量纲化的二级评价值,将这些评价值按照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和创新资本等四个方面加以合成为四个一级评价值,然后再将这四个一级评价值合成为总评价。各级评价数值的计算方法如下:

对26个城市的20个二级指标原始值分别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归一化处理。无量纲化是为了消除多指标综合评价中,计量单位上的差异和指标数值的数量级、相对数形式的差别,解决指标的可综合性问题。二级指标采用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即:

(i=1-13,j=1-25)

采用等权重计算出一级指标得分:

式中?茁i为各二级指标评价值相应的权值,ni为第k个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个数,k=1-4。

采用等权法由一级指标加权综合,即:

式中?茁k为各一级指标评价值相应的权值,k=1-4。

3  2011-2016年長三角城市群智力资本变化分析

3.1 综合分析

根据长三角城市群智力资本指标体系,收集2011-2016年数据,测度26个城市的智力资本评价结果如表3、表4所示。

总体来看,上海市智力资本排名第1位,智力资本实力最强。排名前五位城市中,江苏省的南京、苏州和无锡长期位居第2、3、5名,说明江苏省城市在智力资本上占有较强优势,但苏南、苏中和苏北差距较大,苏南五市位居前10名,苏中的南通、扬州、泰州处于15-20名之间,苏北城市盐城智力资本排名在21-23名左右。浙江省城市中,杭州和宁波智力资本实力较强;舟山排名第10位左右;嘉兴、绍兴、湖州、金华4市排名在第15名左右浮动,并且差别不大;台州排名在第20名之后。安徽省城市中,合肥和芜湖的智力资本实力较强,并且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特别是芜湖市,近年来智力资本排名上升较快;铜陵市由于人口较少,人均指标较高,智力资本得分排名一直位居前列,在2016年,铜陵市常住人口大量增加,智力资本得分和排名随之下降;马鞍山、滁州、池州和宣城排名则长期落后。由于26个城市规模差异较大,考虑按城市类别划分进行分析,以比较相同级别城市智力资本的情况。

3.2 不同规模城市分析

3.2.1  I型大城市及以上规模城市(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合肥)

上海市智力资本排名第1位,但近三年得分呈现下降趋势;南京、苏州智力资本排名第2、3位,近三年得分与上海市差距缩小;杭州市智力资本排名第4位,排名和得分情况总体表现较稳定;合肥市六年排名均为第5位,虽然智力资本得分与其他4个城市差距较大,上升趋势明显,说明合肥市的智力资本基础偏弱,但发展迅速,具有一定提升潜力。(图2)

从一级指标发展趋势来看,人力资本方面,五个城市排名和得分情况大致稳定;结构资本方面,除合肥市得分较低外,其他4个城市结构资本得分相差不大,杭州和南京近三年呈上升趋势,上海和苏州略有下降;关系资本方面,苏州近三年位居第1位,南京、上海和杭州关系资本得分相差不大,合肥市关系资本得分较少;创新资本方面,上海和苏州创新资本排名和得分略有下降,南京和杭州创新资本得分略有上升,4个城市得分相差不大,合肥创新资本得分上升速度明显,2016年,合肥市创新资本得分已达其他4个城市的水平,说明合肥市近年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图3)

3.2.2 II型大城市(无锡、宁波、南通、常州、绍兴、芜湖、盐城、扬州、台州、泰州)

属于II型大城市的10个城市智力资本得分情况可以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包括无锡、宁波和常州三个城市,无锡在10个城市中智力资本得分排名位居第1位,宁波和常州在分别位居第2位和第3位,两者相差不大,但从整体来看,无锡和宁波市的智力资本得分呈下降趋势,常州市智力资本呈智力资本发展波动不大;第二层包括绍兴、南通、扬州、泰州、芜湖5个城市,南通和智力资本得分呈下降趋势,泰州智力资本得分稳中有升,芜湖市智力资本实力提升较快,在2011、2012年的智力资本得分偏低,从2013年开始明显增长,到2016年,芜湖市智力资本得分位居10个城市中的第4位。第三层为台州和盐城市,台州市智力资本呈下降趋势,盐城市智力资本得分趋势较平稳,但没有明显提升。(图4)

从一级指标发展情况来看,10个城市在四个指标方面的发展趋势与智力资本分层基本一致,10个城市人力资本指标得分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指标得分较稳定;芜湖市的创新资本得分增长较快,2016年,芜湖市创新资本得分已位居10个城市第1位排名,其他9个城市的创新资本得分和排名情况波动不大。(图5)

3.2.3 中等城市(镇江、湖州、嘉兴、马鞍山、安庆、金华、舟山)

2011-2016年7个中型城市中智力资本得分排名第1位和第2位的是镇江市和舟山市,近三年镇江市智力资本得分呈上升态势,舟山市智力资本得分略有下降;湖州、嘉兴、金华和马鞍山市近三年的智力资本得分和排名基本稳定;安庆市智力资本得分在7个城市中最低,也是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排名的末尾(图6、图7)。

3.2.4 小城市(铜陵、滁州、宣城、池州)

铜陵市智力资本得分远超其他三个城市,位居第1位,但得分在2016年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主要原因是铜陵市2011-2015年,铜陵市常住人口较少,各项人均指标得分较高,2016年,铜陵市人口增长幅度较大,影响了指标得分;池州、滁州和宣城市在2011-2013年智力资本得分和排名较稳定,从2014年开始,滁州市智力资本得分呈现上升态势,池州市智力资本得分出现下降,宣城市智力资本得分较稳定。(图8)

从一级指标发展情况来看,4个小城市的人力资本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除铜陵因人口因素外,其他3个小城市呈稳步上升态势;滁州市的创新资本增长较快,2016年得分已在4个小城市中排名第1位。(图9)

4  基于智力资本角度的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对策

根据上述长三角城市群智力资本测度及空间效应的研究结果,从智力资本发展角度,对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4.1 人力资本协同开发

一是完善区域人才协同机制。推动建立省级、市级、地区级三级沟通协调机制,着力推进落实“人才服务协同计划”、“人才流动合作计划”、“人才发展推动计划”三大行动计划,制定实施细则,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交流等方面实现合作。二是开展人才联合培育。强化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内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区域大学生就业和人才需求数据研究和共享中心,定期开展收据收集、分析和发布调查结果,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指导,为学生就业提供引导。三是推动高端人才柔性流动。依托长三角城市群丰富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培训机构等资源,建立区域人才合作共享平台与机制,用好、用足引进高端人才的相关政策,促进人才在地域间的流动和共享。探索柔性引进相结合的多元化用人体制,实现区域内高端人才的自由流动。四是加强区域民生协同建设。探索构建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分层分类的原则,推动在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内逐步实现社会公共事业资源、要素、政策的共享以及社会民生项目的统一标准、统一程序、统一建设。探索建立长三角城市群“联合绿卡”制度。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优秀人才,经三地共同审定后发放“联合绿卡”,享受工作地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的一定政策优惠。

4.2 结构资本协同开发

一是推动区域交通一体化。强化长三角城市群交通规划统筹协调,构建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强跨省(市)城际高铁、城市轨道的规划衔接,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区域整体交通可达性。推动制定长三角交通便捷化管理措施和技术规范,运用市场配置和交通信息化手段,推动实现长三角城市群交通网络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二是统筹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长三角城市群区域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进一步推进省际、市际和城市之间在信息资源共享范围和方式上的协调。积极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公共服务领域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与共享,共建長三角“区域大脑”,协同推进“一库”“一章”“一卡”建设,加快区域基础数据库的开发建设与共享利用,推动长三角智慧应用落地,加快长三角信息化系统安全可靠应用。三是打造开放融合的金融市场。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强化区域内金融服务一体化发展,推动跨区域金融市场合作,加强各市知识产权市场、股权交易市场、技术交易市场等之间的对接,健全共同挂牌、市场信息共同发布、交易规则设计及标准、投资机构和人员信息共享的机制,加强信贷市场一体化,积极拓展市场渠道,提升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市场整体影响力,打造全中国金融服务一体化的长三角样本。

4.3 关系资本协同开发

一是完善区域营商环境。充分发挥长三角城市群进出口贸易的优势,鼓励企业在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基础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大区域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充分发挥“本地市场效应”,利用制造业对生产者服务业的巨大“潜在需求”,营造良好环境吸引服务业外资,积极承接服务外包,推动服务业充分融入全球市场,建设新型开放型经济。二是推动上海自贸区发展。依托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及国际贸易中心的作用,完善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引资平台建设,为海外融资的企业与海外资金供应方之间创造高效和便利的合作空间。依托长三角城市群各类行业协会、贸易投资促进机构和专业服务企业,联合地方政府,举办各类国际型投资论坛,促进区域内企业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的交流。三是加快区域旅游一体化。探索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旅游协调协作机制,定期组织区域旅游发展协商会议,加强旅游管理人才和经验交流。突破区域限制,鼓励区域内旅游企业整合资本、资源、市场和物流,推动旅游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加强区域内城市间的互动及旅游市场联动,联合开发新型旅游产品、创新旅游线路设计,打造长三角城市群区域旅游经济的新亮点。

4.4 创新资本协同开发

一是推進科学基础设施共享。加快实现软性设施资源的融合共享,构建基础性、共性的数据资源共享库,打造“数字长三角”,建立区域科技信息资源分类清单,健全科技信息资源分类分级共享机制,推动实现全域信息数据资源互通共享。整合区域科学研究基础设施资源,引导区域内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相互开放合作,联合筹建世界级和国家级重大实验室,开展国家重大专项的申报和研究,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二是共建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提高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网上技术成果交易平台以及纺织产业、集成电路、船舶制造创新服务平台等的服务能力。推广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建设模式,以联盟为纽带,促进技术、人才、资本、项目的广泛流动和资源对接,鼓励设立创业服务、创业投资、人才交流、产业合作等专业领域子联盟,为双创生态中各主体提供支持。三是建立区域创新共同体。加强区域内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共同体,推动形成以平台为主导的产业技术联盟模式,实现科技成果在区域内的有效转化,推动区域经济和产业水平的发展。探索建立长三角城市群新型研发机构联盟,联合开展区域科技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认定,采取政府引导、共同投入、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方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共建一批区域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沈开艳2018),加大联合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投入,着力突破一批区域共性技术。

参考文献:

[1]李卫兵,王彦淇.中国区域智力资本的测度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1):64-75.

[2]沈福洪.国外智力资本研究综述[J].商,2014(4):48.

[3]孙芳桦,陈红儿.智力资本及其对企业绩效影响机制述评[J].东南亚纵横,2009(6):92-95.

[4]蒋尹华,王学军.基于智力资本的大学科技创新能力趋势面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4):177-181.

[5]陈武,王学军.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基于相关关系及其影响模型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0,29(2):22-27.

[6]魏燕妮.2016区域大事件[J].中国经济报告,2017(1):1.

[7]周璇.关中城市群交通演变及生态影响分析[D].西安:长安大学,2017.

[8]张俊.解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J].地理教育, 2017(2):2.

[9]陈武,何庆丰,王学军.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的识别[J].科技与经济,2011(01):29-34.

[10]潘闻闻.在更高起点上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J].群众, 2015(05):40-41.

[11]李娜,刘靖.长江三角洲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比较与启示[J].上海经济,2015(04):17-20.

[12]江三良,赵梦婵.新时代对内融合与对外开放再考量——以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衡量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8(8):8.

[13]李凌.“走出去”带动上海外贸发展的路径探索[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1):64-75.

[14]李伟.25家“双创”基地首次结盟[J].华东科技,2018(05):31.

[15]沈开艳,陈建华,邓立丽.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提升科创能力研究[J].中国发展,2015(04):70-78.

作者简介:钱琳(1987-),女,江苏南京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区域创新。

猜你喜欢
智力资本对策建议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海西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