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对话

2020-06-23 09:35刘明李全恒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

刘明 李全恒

摘 要:文章采用人物采访、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资料收集等方式进行了针对废弃物再利用的社会调研报告并做系统分析,从“废弃物概念理解”、“废弃物使用价值认知”、“受访者个人经验访谈”及“废弃物使用方式采集”4个板块展开讨论,管窥废弃物产业的科技创新趋势及现代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废弃物再利用;社会调研;可持续发展;环保意识

全球环境恶化问题逐年加剧,废弃物如何再利用成为当前世界的热点。近年,笔者在废弃物再利用领域的研究略显成效,研究以废弃物为对象,普及生活用品再利用的科学知识,以求完成一系列废弃物再利用设计作品,让公众通过研究成果举一反三,做到“教育一个人,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作用;引导个人、家庭对废弃物再利用的主动参与,共同关注生态平衡发展,维护自然生态的和谐;提高废弃物再利用的开发价值,实现可持续、可循环的发展模式,为环保型社会的形成提供条件。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推动绿色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是国家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以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与生活方式,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活环境。我们应当加强对绿色设计、绿色生活的认识,通过共同努力,真正优化我们的生活环境,真正让生态环境平衡得到保障。

一、调研内容与方法

自2016年7月起,笔者策划了一场名为“无用对话”,为期20个月的“废弃物再利用”面对面系列访谈,走访了6个省份30多个城市,访谈近500人。受访者最小年龄6岁,最大年龄83岁,包含教师、学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军人、家庭主妇等40多个职业,具备覆盖阶层较全、涉及行业众多、地域辐射面广、年龄跨度大的特点。访谈信息颇具价值,真实反映人们对废弃物再利用的看法。

访谈内容围绕废弃物在社会大众层面的“价值认知”与“价值体现”状况,通过人物采访、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资料收集等方式进行,且对部分受访者的生活、工作、学习环境进行实地考查和样板采集。采访时间约20至30分钟,访谈内容分为“废弃物概念理解”、“废弃物使用价值认知”、“受访者个人经验访谈”及“废弃物使用方式采集”4个板块。

二、调研结果

(一)关于“废弃物概念理解”的调查结果

废弃物一般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无利用价值、对环境保护有害的废弃物质。我们此次访谈调研的主题——“废弃物”,定义为部分可回收、可通过低技术手段进行筛选的,对人体无害的无用之物。它们适用于人们日常居住的环境空间,便于改造。在美学层面,它们可以采用艺术化的创新设计手法处理,利用简单工艺、现代技术等途径“重获新生”,焕发新的使用价值,从“无用之物”转化为服务于人的“有用之物”。

通过对众多受访对象的问卷汇总,我们了解到,在对“什么是废弃物?”这一概念的理解上,“完全不知道”的回答是0%,“概念模糊”的占35%,能够“清晰陈述概念”的为65%。可见,老百姓对于废弃物的理解不存在明显偏差,而且对于生活中废弃物类,如塑料废品、旧衣物、剩余食物等类别也基本能够辨别和区分对待。其中,在与自身生活和职业领域密切相关的废弃物的理解方面,考虑到当下经济市场的大环境背景,受访者的态度基本一致且表示出较高的敏感度。

(二)关于“废弃物使用价值认知”的调查结果

“废弃物使用价值认知”方面的调查主要关注社会对废弃物的“接受程度”以及对废弃物在生活日常中应用知识的“普及程度”。首先,对于“废弃物是否可再利用?”这一“价值认知”的前提条件,受访者基本是给予明确肯定的,回答“可以”的受访者占94%,“不可以”只占6%,他们认为“低成本”“创意”“科学运用”是废弃物再利用的发展优势。其次,对于生活日常中废弃物的应用,受访者所举的例子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利用废弃塑料用具转化为花器、笔筒等生活日用品,利用旧衣物转换成地拖、抹布等家居清洁道具,利用废弃物设计创意家居饰品。

结合以上受访者访问内容的差异,我们可知公众对废弃物实际使用价值的认知更多是与日常生活,尤其是与家庭生活联系起来。究其缘由,一方面和现今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关,从保护环境角度考虑,通过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另一方面从经济角度考虑,废弃物的成本优势、小创意、手工体验等特点更符合公众在家庭经营层面的价值观,它能减少潜在的责任风险,同时具备家居的“装饰功能”与“使用功能”,以提高生活品质。

(三)关于“受访者个人经验访谈”的调查结果

在谈到个人“是否有使用废弃物再利用的经历”时,受访者回答“是”的比例占84%,“否”的比例占16%。可见,相较于对“废弃物是否可再利用?”这一观念的肯定,真正身体力行的老百姓比例与前者相比减少了10个百分点。首先,部分受访者认为如何处理废弃材料其实是一个问题。因为当一件物品使用完后就成了通常意义上的废弃物,使用者需要经过“分解重构”,使其转换为“新材料”,并重新赋予其“新功能”,造就“新产品”。其次,受访者还认为通过创新设计的废弃物“新产品”虽然回收利用率高,但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尤其对于非艺术设计专业的老百姓而言,这是一种无从下手的“技术难题”。

(四)关于“废弃物使用方式采集”的调查结果

关于“过往利用废弃物做了哪方面的创新运用”的具體案例统计方面,受访者运用废弃物转化家居饰品、艺术品的占41%,转化家庭生活用品的占27%,把废弃物转化为肥料、饲料等生活消耗品的占6%,其他占10%。

关于“具体制作工艺流程”,笔者按照工艺技术的复杂程度分为“废弃物直接利用”“废弃物简单加工再利用”“废弃物复杂加工再利用”。统计方面,“废弃物直接利用”占29%,“废弃物简单加工再利用”占47%,“废弃物复杂加工再利用”占8%。据了解,“废弃物直接利用”和“废弃物简单加工再利用”的工艺技术含量虽低,却是通过受访者,即设计者系统细密的思考,运用简单工艺与简易操作的现代技术相融合,加以创造改良,能够以最低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技术成本达成最理想的实用效果。在创意产生到执行的过程体验中,受访者一般不会顾及技术层面的落后、低级与否,而是以易操作、可掌握、适宜大众的简单技术为原则。这本质上是科学系统、能改善生活环境的设计手段。

选择“废弃物复杂加工再利用”的受访者虽然比例较前两者明显减少,但是其运用的手段则更为丰富多样,据统计主要分为以下两个类别:

1.结合传统工艺

“应用废弃物复杂加工”的访问者中有三分之一的群众使用到传统工艺。毋庸置疑,模式化和高成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地域性差异”“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因素却形成了“废弃物再利用”与“传统工艺”结合形式的多样性。与“高新技艺”相比,“传统工艺”具有工艺精、价格低、普及易的特点。这对在经济力量、技术条件上受到限制的群众而言,无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受访者选用的传统工艺和地域材料基本是便捷、简化、经过提炼的,是生活方式变化而对传统工艺进行的改良。除去经济层面,传统工艺的应用也在文化传承上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通过数代人口述相传、技艺传承的传统工艺,具备极强的操作价值。它虽然粗放简朴,却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法。其“手作”的特性,使其某种程度上脱离对社会产业的依从,体现出更多的独立创造元素。因此,群众对传统工艺结合的青睐在现今社会显得尤其重要,特别在废弃物的再利用方面,从资源降级到能耗降级,由始至终贯彻着绿色节能思想,传统工艺则是技术环节中的节能体现。

2.引入现代技术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统计的现代技术不是高科技技术,它与传统工艺相似,同样具备易操作特点,符合普罗大众的思维和生产力条件。据我们的调查分析,与传统工艺相比,群众在废弃物再利用中选用的现代技术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以使用者自身的科普知识为理论支撑。

第二,使用者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是高等教育或者职业技术培训。

第三,现代技术普遍具备系统性、组合性。

第四,所运用的现代技术与使用者的职业、教育背景、价值观、人生态度,以及现代化的人际关系相一致。

三、调研总结

随着大众“消费降级”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增强,在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良好势头下,关于废弃物产业的科技创新,乃至现代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都将迎来一个难得的契机。

任何一类产业的生存和变革均离不开大众的需求,因为需求才存在发展的必然。同时,艺术是大众精神需求的“必需品”,把“无用”的废弃物“再利用”提升发展为精品艺术的高度,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废弃物+艺术+科技”的发展模式是一项持续艰巨的工作,这番“艰辛”一旦孵化成“累累硕果”,受惠的不仅是个人,也是世界,是当下,更是未来。

参考文献:

[1]西尔吉.人类与垃圾的历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2]侯来广,曾令可.陶瓷废料的综合利用現状[J].中国陶瓷工业,2005(4).

[3]傅志红,彭玉成.产品的绿色设计方法[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0(2).

[4]邱登科.升级利用,再生资源新路径[N].民营经济报,2012-05-23(6).

[5]陈德敏.资源循环利用论[D].重庆大学,2004.

作者单位: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汽车技术的发展及其社会作用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