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让阅读教学落地生根

2020-06-23 09:32张雷
读与写·下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思维导图文本阅读教学

张雷

摘要:思维对语言起着制约作用,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应是同步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好地和文本“对话”。在文本导学时,利用思维导图,整体感知文本,并发现自我存在的问题;在文本的教学中,以图片为载体、以问题为引擎绘制思维导图,并利用思维导图丰盈文本,培养学生的聚合性思维,解决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在文本复习中,复述文本,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和提升语用能力,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

关键词:思维导图;阅读教学;文本;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6-0127-01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教育兼心理学家托尼·巴赞提出。其核心思想主要是运用色彩、图像、符号、词汇等直观形象的方式,将各部分的关系用相互隶属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好地和文本“对话”。

1.思维导图在文本导学环节中:感知文本,问题发现

1.1 单元导学:利用思维导图,整体感知。

针对苏教版每个单元的主题,经过精心的整体把握和提炼,从而将单元内的几篇文章进行有机整合,培养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能从单元整体目标出发去把握单元课文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平時的学习中,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对单元文本有初步感知和浅层理解,提升预习能力。

在执教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前,笔者先让学生浏览本单元中的三篇文章,让学生对每篇课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引导学生提炼三篇文章的共同点:写景,都是描写祖国的壮丽河山,这也是本单元的主题。在此基础上,笔者将单元主题写在纸的中央,发散出三条主干,即三篇文章的题目。在这里,学生不一定非要利用文字做载体,也可通过图画、符号等形式加以表达。接下来,学生再读三篇文章,画出或写出自己在文中捕捉到的重要信息。

1.2 单篇文本:利用思维导图,发现问题。

在初步感知和把握本单元文本的意图及目标之后,再利用思维导图对单篇文本进行自主绘制,以此发现自我不能理解之处。在为单篇文章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因学生所关注的内容相对于一个单元文本较少,所以学生操作起来也比较容易。

以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文章《黄山奇松》为例。学生再次阅读文章后,已经明确文章主要写了黄山松树,并且文章描写的是黄山松树的“奇”。在接下来的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中,学生能够围绕黄山松树的“奇”写出“迎客”、“陪客”、“送客”等关键性的词语。学生不仅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概括语篇的能力和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学贵有疑,所以最关键的是学生问题的出现。利用思维导图在对文本梳理时,学生对文本中一些地方产生了疑问或不解,如在自主绘制《黄山奇松》时,不少学生不能理解课文二、三两段之间的关系,对文本的理解遇到了困难,这就让教者在对文本进行后续教学时做到有的放矢,分析总结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时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讲解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课文学习中也能够关注自己的不解之处,更加有目的地进行课堂学习,进一步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2.思维导图在文本教学环节中:丰盈文本,问题突破

2.1 以图片为载体绘制思维导图,丰盈文本。

苏教版教材中每课都依据课文内容配有色彩丰富的插图。这些图片是一种隐性信息,是一笔宝贵的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观看、讨论配图,有助于学生发挥想象,激活学生的认知图式,从而获得大量与语篇相关的内容。

如《黄山奇松》一文中的几幅配图,在学生不能理解二三两段的关系时,通过这几幅图的出示,提问学生:“为什么书中配有这几幅图片?”“几幅图片之间有关系吗?”让学生对文本阅读形成整体感知,做到读、看、思的统一。这样学生就较为容易地理解了第二节是一一介绍几棵名松,即几幅小图画。第三节是整体介绍,是一幅大图片的概括介绍,两段话都是为了说明黄山松的“奇”。

2.2 以问题为引擎绘制思维导图,丰盈文本。

问题设计在语文文本阅读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的思维过程更是从问题开始。以问题为引擎,不仅可以让学生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如在《莫高窟》教学中,在问题的指引下,师生共同完成的思维导图中简洁明了地展示了莫高窟的位置、地理特征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等文化瑰宝。可以说,这幅思维导图是本课阅读教学效果的高度凝结,对教学起着引擎的作用,十分准确地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和课文的语篇结构特点。

3.思维导图在文本复习环节中:巩固文本,问题内化

3.1 复述文本。

思维导图顺应人的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它让我们的主观意图十分自然地表达出来,所以运用思维导图来复述课文,可以让学生有纲可循,有序可找,有句可用。这时的学生不是对课文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有系统地再次储存所学的知识点,是大脑的又一次思维活动。

3.2 语用文本。

2011版语文新课标中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所遇到的问题被思维导图这一教学模式所化解,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将这些问题内化,从而达到语用的目的,这也是教师对文本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所在。

在语文教阅读教学中,我们根据不同的课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绘图时机和绘图策略,充分利用思维导图这一思维工具,能够为阅读教学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进而帮助学生记忆、分析、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文本阅读学习能力,使整个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总之,思维导图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促进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版.

[2] 托尼·巴赞(著),李斯(译).1998. 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M].北京:作家出版社.

猜你喜欢
思维导图文本阅读教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