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

2020-06-24 03:04郭锦娜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教师指导区域活动存在问题

郭锦娜

摘 要:区域活动自身所具有的内容丰富性与适宜性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当前,随着社会对区域活动价值的不断认可,幼儿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指导水平也愈加受到关注。本文在探究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教师有效指导的相关策略,以期促进幼儿的成长。

关键词:区域活动 教师指导 存在问题 对策

一、概念界定

1.幼儿园区域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作为幼儿最感兴趣的地方,区域活动是教师依据儿童自身喜好及特征而创建的活动空间,也是促进儿童快乐学习的活动空间。在此,本文所界定的区域活动,是以幼儿的年龄特征为基础,依据幼儿自身兴趣及教师教育目的而划分的区域。在活动中,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积极互动,实现自身的自由学习与游戏,进而促进其各方面能力与素养的发展。在国内,幼儿园关于区域活动的划分主要包括角色区、阅读区、美工区、户外活动区、建构区及科学区。[1]

2.教师指导

在字典中,“指导”意为“指引、教导”。在此,本文对教师指导的界定为,在观察、了解幼儿活动情况的基础上,教师为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对幼儿活动过程给予有意识的帮助、支持的行为。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可大致分为三类:语言指导、物化指导及互动指导。在实践中,三者往往紧密相连。例如,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借助语言讲解、材料展示、具体动作示范等形式,帮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提升其活动水平。[2]

二、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存在问题

1.对幼儿游戏状态的认识不到位

教师自身对幼儿游戏状态的认识不到位容易影响其指导行为,进而影响游戏效果。一方面,教师自身未能准确把握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游戏兴趣及需要所在,便盲目加以干预指导,从而削弱幼儿的兴致;另一方面,教师自身未能准确判断指导时机,进而影响其干预效果。[3]

2.对幼儿游戏价值认识不足

教师自身对幼儿游戏价值的认可不够,偏重幼儿游戏的教育性,忽视幼儿作为游戏主体在游戏中的情感体验。一方面,教师采用一定的方式指导、规划幼儿游戏的路线,忽视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性地位;另一方面,教师片面关注幼儿游戏的结果,急功近利,导致对幼儿探索过程的关注程度不够。[4]

3.教师自身缺乏指导能力

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缺乏一定的观察与分析能力,造成其对幼儿游戏水平的误判,从而影响其指导效果。此外,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缺乏一定的拓展能力,无法及时根据幼儿的兴趣及发展方向拓展延伸活动主题,进而导致其指导过程流于表面,无法深入。

三、提升教师指导的相关对策

1.尊重幼儿的游戏体验

针对当前区域活动“游戏教学化”的不良倾向,教师自身应明确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幼儿的游戏体验,给予幼儿活动的自由,避免过度控制幼儿游戏。同时,教师自身在结合幼儿能力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可巧妙结合幼儿的兴趣所在,设计适应于幼儿兴趣需要的指导内容,在幼儿最近发展区内挑战幼儿的能力,促进幼儿的发展,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学习与成长。

2.提升观察能力,适时介入指导

观察是教师指导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教师准确了解幼儿需求,进而有效判断介入指导的时机与方式。因此,教师自身应不断提升观察能力,借助细致的观察,更为真实地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一方面,教师可以从材料出发,观察其设计是否足以激发幼儿兴趣、其投放是否适应于幼儿的发展水平、其内容是否充足等元素,了解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另一方面,教师可结合幼儿的活动过程,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具体操作与探索情况、遇到的具体困难及其解决过程、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喜好与倾向等,综合加以判断。此外,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可借助多样化的观察记录表格,依照一定维度,将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加以充分记录,使其一目了然,进而为教师全面评价、反馈、指导幼儿活动提供更为翔实的依据。[5]

3.靈活运用教学策略,提供适当指导

在介入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提供适当指导。首先,教师应注重并充分利用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使幼儿成为教育过程的“主体”,切实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地位。一方面,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应避免为其提供过于具体的指导策略,应将探索的权利还给幼儿,为其提供更多的自主空间,促进其潜能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对于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教师可采取循序渐进的介入方式,从亲身示范、直接指导逐步过渡到言语指导、放手让其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来。其次,教师应结合指导所处的具体情境,加以干预指导。一方面,教师的指导应以鼓励为主,避免过度干预以致削弱幼儿兴趣,充分支持幼儿独立自主的探究行为;另一方面,教师应关注幼儿所处的活动情境,在必要时加以适时指导。例如,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困难时,教师可及时给予适当的启发指导,帮助幼儿扫清障碍;当幼儿在活动中兴趣减弱时,教师应积极引导,激励幼儿继续探索、发现。总而言之,教师应结合所处情境、面向具体幼儿,灵活调整介入策略,提供适当的指导行为。

4.善于反思,提高指导能力

教师结合一定的材料、活动及幼儿的发展水平灵活调整指导策略的教育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以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成长过程。因此,教师应不断提升反思能力,进而提升其指导水平。首先,幼儿园应加强对教师信息感受力的培养,帮助教师精准判断幼儿发出的信号,做出是否指导及如何指导的有效判断,激发教师的深度反思及创造性思维。其次,在区域活动开展的全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形成包括活动前、活动中及活动结束后的全方位反思,以提升指导的针对性。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应明确自身在活动中所要观察与指导的方向;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发现幼儿的兴趣与问题所在,思考如何调整活动内容以适应幼儿的发展水平;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根据活动的情况,加强教师之间、师幼之间的沟通交流,以明确其活动指导是否适当,进而为接下来的活动提供方向与思考。

参考文献

[1]王润琪.大班区域活动中幼儿参与及教师指导行为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

[2]孙小炎.幼儿园学习性区域活动的设计与指导[D].山东师范大学,2017.

[3]杨智华.区域活动中幼儿数学学习的教师指导策略的个案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4]陶玮.幼儿园区角活动中教师指导的适宜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6.

[5]邓双.示范性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与教师指导的有效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教师指导区域活动存在问题
创设现实生活版的初中数学教学
指导学生英语预习摭谈
论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简谈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
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与幼儿的主动发展研究
品三口而知味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