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中编导意识探析

2020-06-24 10:55马静
锦绣·中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精神和知识层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纪录片作为记录事实和传播知识的工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编导意识对于纪录片的展现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探析和提升电视纪录片中的编导意识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编导意识在电视纪录片的重要性以及构成原则,给出了提升纪录片编导意识的具体途径。旨在为电视纪录片编导从业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编导意识;构成原则

电视纪录片记录的和传播的都是发生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画面或历史真相。纪录片的受众主要是高收入、高知识群体,其对于纪录片的品质有着更高的要求。在纪录片制作过程中,编导的个人意识往往贯穿于整个制作过程,对纪录片的制作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纪录片的编导在制作纪录片时,必须运用合理的手段和方法,将不同的画面重新的组合在一起,并将最真实的信息传递给广大的观众。

一、编导意识在电视纪录片的重要性

电视纪录片编导意识的高低会对纪录片的成功与否产生直接影响。纪录片开拍前,编导需要了解其所要拍摄的纪录片的类型以及内容,做好前期准备;在选择拍摄素材时,前一段素材拍摄完成后,及时的就其中内容的二次创作;当纪录片拍摄完成进入后期制作过程时,编导还需要对剪辑风格和模式进行掌控。因此,纪录片的创作内容与质量与编导人员自身的编导意识之间密不可分。电视纪录片往往以现实或历史事件为基础展开创作,而孤立的事件往往枯燥而缺乏美感,这就需要编导通过编导意识将自己的审美以及情感融入到纪录片中,从而赋予纪录片事件以美感和情感,从而激发观众共鸣。由此可见,编导人员自身编导意识的高低,决定了编导人员个人专业素质的高低,是影响纪录片创作质量的关键。

二、编导意识的构成原则

1、真实性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第一大主要特征。编导在整个节目中应遵循这一原则,始终将记录真人、真事,且保持相关素材在时空及细节方面的真实性作为第一要务。一个优秀的紀录片,必然客观再现生活中本来面目。哗众取宠,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虚构情节,盲目渲染气氛等都会拉低纪录片的档次,这样的纪录片纵然会引发一时热度,但终究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禁不起时代和受众的考量。

2、艺术性

逻辑性,是纪录片的主要特点之一。调动受众的好奇心,使其对整个故事产生弄厚的兴趣,便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纪录片大多采用纪实手法,如实记录并再现事件本末,但其客观性并不代表其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编导可以利用其逻辑艺术性,通过剪辑、叙事角度等的灵活转变,提升节目整体层次感,使故事不失真实性的同时,富有趣味性。

3、情感性

客观性,是纪录片的另一大主要特征。纪录片应以真实发生的事件为主要内容,不应过多增加气氛渲染、情绪烘托等手段。但它又不仅仅依靠白描、客观纪实等手法,整个节目的过程中贯穿着创造者对生活的解读,是其主观感受的真实再现,旨在使受众了解事件真相和本质的同时,对受众的主观情感进行引导。只有将主观情感与客观历史融合在一起,勾起受众对现实、历史的思考,引发情感的共鸣,才能更好地体现电视纪录片的社会价值。只有这样的纪录片才能被称为优秀的纪录片。

三、提升纪录片编导意识的途径

1、确保纪录片的逻辑完整性。

电视记录片不同于其他节目,它不仅仅是为了引起观众共鸣,更多的是为了还原真实的场景、画面,因而编导在作纪录片时,必须确保整个故事的逻辑完整性,拍摄场景要真实,拍摄角度要注重故事性。将编导个人意志与事件本身事实完美融合在一起。从而获得受众的一致认可。例如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作品,每介绍一个地方的美食,其背后的风土人情也都被徐徐呈现了出来。可以说该节目的成功之处在于,不仅调动了全国受众的味蕾,而且引发了他们对这些美食背后展现的人文信息的共鸣思考。

2、节目内容要尽可能还原真实。

如同笔者上文所言,一部优秀的纪录片,需要将主观情感与客观历史相结合,从而使受众更好了解该节目背后反映的实质,对节目有认同感。但是如果整个节目添加了过多的主观情感表达,必然无法准确客观地还原事实本真,使纪录片失真,影响整个节目的真实效果。   比如《美丽中国》是CCTV和BBC联合出品的第一部作品,六个小时里,讲述了长江流域沿途的地理地貌,无论是云南热带雨林,还是卡斯特地貌,无论是内蒙草原还是青藏高原,都饱含着编导对于祖国壮丽山河的无限热爱,这些地理地貌源自真实现实,拍摄角度的选择、整体故事的构思,都离不开编导及整个团体的努力。

3、节目创作要富有创造性。

整个节目在创作的过程中,应当以真实作为首要前提,编导等创作人员应当强化整体意识,然而,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作品绝不仅仅只依靠真实,从选题到创作,从调研到拍摄,都需要将创新意识贯穿始终。只有多维度地展示现实,看待事物,才能使整个纪录片的主题得以升华。例如,《故宫100》,编导并非枯燥机械地阐述这些小小的物件、画作,而是利用摄影技巧,注重镜头下光与影的配合协调,还原上述物件色彩的同时,将其背后的历史展现了出来,就这样,既引发受众观看兴趣,又阐释了天地自然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郑立恒.呈于幕前的编导意识,一种纪录维度的思考[D].2017.

[2]李昱,李明宇.编导意识对纪录片故事化创作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7):165-166.

[3]马镭.电视纪录片节目中编导意识的表达[J].新闻研究导刊,2017,008(008):167.

[4]张军.浅谈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的编导意识[J].新闻研究导刊,2016,007(023):136.

[5]涂燕平.从张以庆作品看纪录片中编导意识的渗透[J].肇庆学院学报,2007(04):17-19.

作者简介:

马静(1985.4-),女,云南大理人,三级文学编辑,广播电视编导。

猜你喜欢
电视纪录片
浅谈电视纪录片剪辑的节奏把握
电视纪录片的摄影原则与相关问题
电视纪录片的摄像思维与创新
探析电视记录片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研究
论中国电视纪录片原型叙事中的奇石符号
电视纪录片解说者应具备的素养及风格的形成
全球化纪录片的中国之路
电视纪录为载体的中医文化传播新范式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