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城市交通的细节设计

2020-06-24 03:03沈默
群众 2020年10期
关键词:城市交通交通事故救援

沈默

作为欧洲的交通大国,德国的交通安全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道路交通规划和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对于解决交通管理难题,也自有一套成熟有效的应对方法。德国城市交通在方方面面无不体现着统筹协调设计、尊重生命安全以及倡导绿色交通的理念。

重视统筹发展与协同设计

德国城市交通十分重视从规划设计、法规制定、交通执法以及社会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统筹发展,在顶层设计层面注重规划设计的协同性。

就城市规划用地而言,德国城市交通主要根据功能进行明确划分,独立设置建筑、交通、绿地和社区基础服务设施,这有助于城市总体規划中对每项用地的统筹规划与协调;就交通规划而言,在《城市道路设施指南》指导下,德国整体实现了城市与交通以及多种交通方式的整合协同规划。例如,在规划初期,依据不同功能地段、不同需求与不同交通流量,将各类交通方式的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进行统一考虑,且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也一应俱全。此外,德国还建成了一个高度发达的“智能交通”监测网络,该网络通过卫星定位系统对交通状况实施日夜 24 小时不间断的监控,所有车辆在交通信号灯的指挥下穿梭来往,红灯、绿灯、黄灯之间的转换根据路口的汽车流量进行合理的智能调节,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提升交通管理效率和安全保障。

德国在交通法规、交通标志制定层面非常严苛。为了保障交通安全,城市道路交通规定更是严密、完善,驾考制度、记分制度和营运车辆管理制度都十分严格,有些规定近乎苛刻。比如,德国驾考只能考 5 次,要先通过视力测试,并完成 8 小时的急救课程。路面考试需要进行 45 分钟的时间,在考试的过程中监考很严格,十分注重小细节。如果三次都不能通过考试,就会被送去测试智商。如果智商测试证明这个人不适合开车的话,将永远都不能领取驾照了。

同时,德国不断地结合安全形势修改完善交通法规。2020 年 2月份,德国提出道路交通修正案, 于 4 月 28 日正式生效实施。新规对超速、违停等行为的处罚更加严厉,其根本目的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和维护交通安全。

对于交通执法,德国注意统筹协调并突出重点。城市交通警察局的警员主要职责是负责大型活动交通安保和交通执法工作。他们通过汇集当地交通事故的数据进行分析,并针对事故发生的规律特点,合理调配警力部署,同时针对重点车辆和重点违法开展交通执法。

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高效的整合利用,使德国警方的职责更加专注于交通安全执法,其他的交通安全研究、宣传教育、事故预防对策、车辆安全检测等基础工作,则由各种协会、俱乐部、高校、企业等社会机构承担,形成了“小政府、大社会”的良好社会化格局。例如,德国联邦交通委员会(DVR)就是基于这样的目的而成立的组织,其主要成员包括政府机关、交通行业社会组织、汽车厂商、交通设施单位、驾校及相关企业等,目前共有 200 余个主要成员单位,其宗旨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协作,预防和降低交通事故。

关注生命安全与救援保障

德国的交通事故安全系数之所以高,有赖于其关照生命安全。当地政府始终以“减少交通事故死亡率”为目标,交通规划设计、交通法规制定以及交通安全意识培育等都始终坚持这一根本目标。

尊重生命,体现在对交通安全意识的培养。例如,当地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特别注重对儿童和青少年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从幼儿园和小学便开始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和训练,该宣传不仅限于简单的知识讲解,更强调对整个道路的感知,从运动能力、感知能力、沟通能力、游戏教育等方面专门训练儿童更好地参与道路交通。

建立完善及时、高效、专业的交通事故救援体系。在德国,大量的交通事故现场救援由全德汽车俱乐部(ADAC)承担,ADAC 专门设立了一个空中救援部门,拥有37架救援直升机,可在 15 分钟内到达高速公路、边远地区以及交通拥堵地区,对交通事故危重伤员实施现场救援。目前,德国境内共有53个空中救援站点,每个站点服务半径为46公里,能够为全国90%以上的地区实施快速救援服务。

高水平的医疗救护是德国交通事故死亡率非常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例如,承担柏林地区交通事故伤员急救任务的柏林中心急救医院拥有两个停机坪和一个立体化救援调度室,在急救车或直升机将伤员送来的过程中,医院会根据救护联盟协会通报的病人症状,按照红橙黄蓝绿 5 级划分救治响应时间,约定相应的抢救步骤,积极做好准备。

注重绿色交通与道路规划

绿色交通是生态城市的基础,德国坚持以绿色交通作为城市交通规划理念,积极倡导绿色出行是其城市交通的又一主要特征。

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伴随着《欧洲城市环境绿皮书》和《21世纪议程》的发布,德国展开了一系列生态新城项目,以探索绿色、生态与人性化的未来城市模式。德国城市住区一直是开放型住区,其绿色交通规划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弗赖堡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位于德国南部的弗赖堡是一座拥有 20 万人口的边陲小城,是德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发祥地,拥有“绿色之都”的标志。“绿”是这座小城的主旋律,绿色交通的规划与实施为城市的绿色发展之路作出很大贡献。弗赖堡绿色交通规划的核心在于鼓励人们使用步行、自行车和有轨电车等对环境危害较小的交通工具。交通规划和法规的制定围绕这一核心,降低了交通设施的新建和扩建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逐步建立起绿色健康的交通体系。尽管弗赖堡私人汽车的拥有量逐年上升,但使用量几乎没有变化,选择公共交通的人数反而不断增加。在世界各地私人汽车出行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弗赖堡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而这一切均得益于弗赖堡完整的绿色交通规划以及各项政策的配合。

慕尼黑里姆会展新城住区的道路规划也是德国绿色交通的典范。该地区的道路规划体现了道路功能与结构层次清晰明确、非机动交通与机动交通模式平等共享的特征,为居民绿色、畅通、安全出行提供了基本保障。第一,街区以30km限速路为边界,街区内部为非机动道路,在满足私人机动车的通行与静态停放的同时,也提高了住区的出行安全,减少了机动交通在街区院落的噪音与空气污染。第二,住区道路断面设计体现了机动、非机动与公交多种交通模式的平等共享,街区内部的非机动交通道路功能明确、网络连续而密集,使得住区内外非机动交通网络连通且完善。第三,依据通而不畅的设计原则,居住街道采用尽端路,或设置仅限公交通行的道路,有效地限制了私人机动交通穿越住区。第四,以地铁轨道交通为主、以公共汽车线路为辅,住区内部公交汽车站点与轨道交通站点相关联,且站点规划与路网结构相协调,以细胞状围合住区,保证了居民的公交便利出行。第五,通过站点统一与线路互补实现地铁、公共汽车、自行车和步行交通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链接与相互支撑。

猜你喜欢
城市交通交通事故救援
紧急救援
新形势下我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思考
不同寻常的交通事故
预防交通事故
3D打印大救援
上海城市交通大数据研究与实践
一起高速交通事故院前急救工作实践与探讨
救援行动
契合城市交通需求 推进单轨交通发展
基于GIS的城市交通流模拟与决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