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如何评估?

2020-06-27 14:04聂军陆瑶
中国德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共创主观导师

聂军 陆瑶

“共创田园”专栏

一直以来,学校德育面临实效性不强的困境,如何能够让德育在有趣有味的同时,不浮于表面,在有能力解决已发生的道德问题的同时,有办法开发学生身上的道德潜能,已经成为德育研究者和实践者重点关注的课题。自2011年始,田家炳基金会以“共创成长路”田家炳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为抓手,通过课程引介、教师培训等手段,探索出一条破解上述难题的可行道路。目前,全国已有三十余所学校参与其中,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德育》推出其中一些学校的优秀做法,以飨广大读者。

四川省广元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于2014年引进“共创”课程。课程开展五年多来,收获了学生们的肯定和喜爱,究其根本,乃是因为“共创”课程的内容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且课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着极强的可操作性。然而,精心设计的内容也有赖于准确、精彩的表达,如何能够了解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实现状况,如何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升课程实践,我校认真、扎实地展开了一系列课程评估,真正推动了“共创”课程的质量提升。

“共创”课程的评估,是指所有参与课程实验的主体(如:教师、学生、学校、家长等)在校本条件下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导师(指“共创”课程的授课教师,后同)的授课情况和学校推动课程校本发展的状况共同进行系统调查的一种教育活动[1]。就我校的实践而言,主要分为通过学生反馈来进行的评估、根据教师反思而展开的评估与由学校管理者组织的评估。

一、基于学生反馈的评估

“共创”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体验式学习。在课堂上,导师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从而使其获得共鸣和感悟。因此,课程的内容特点、导师的教学水平和组织能力皆可以从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中反映出来。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关系到这门课程的成败,所以从学生角度进行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估非常有必要,学生的建议和意见是导师完成课程、改进教学的宝贵财富。

(一)召开学生座谈会

每学期,教师都会召开2-3次学生座谈会,具体时问不崮定。每班选2-3人参加,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说说近期开展的“共创”课的优点和不足。在座谈会上,学生提出了很多具体的、细节性的问题。比如,有学生反映某位共創导师上课声音小,做活动时听不清导师说的话,“共创”团队便与该教师进行了沟通,该教师马上购入了“小蜜蜂”以备上课使用,及时解决了学生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导师不参与座谈会,只有“共创”团队的管理人员参加,以免学生不敢或不愿在导师面前发表看法。每次参与的学生有一半与上次不同,这样学生参与面更大,也保持了一部分学生对课程的长期参与和关注,保持了调查对象的稳定性,使得提出的建议或意见更加合理。

(二)收集学生的周记与共创心得

作为一种过程性评估,教师会从开展课程的年级中选出一到两个班完成共创周记,即学生每次上完“共创”课后写下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字数在100至200字。另外,每学期结束时教师会让每位参与课程的学生写一篇200字以上的共创心得,说说自己本学期上“共创”课的感悟和体会。周记的短期评估和学期心得的中期评估相结合,使得课程评估贯穿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从学生的体会中,教师一方面了解到“共创”课程最打动学生的是什么(如“快乐融洽的课堂氛围”“幽默包容的共创老师”),由此对自己形成一种正向反馈和激励;另一方面,获知了学生的合理建议(如“希望多一点活动”“课堂上写工作纸的时问希望再长一点”),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方式。

(三)完成学生课程主题问卷调查表

一般意义上的课程评估表是对教学效果的全面考察,虽然也有针对内容设计的题项,但是只能了解学生对内容设计的一般态度(如是否满意),但不能真正了解学生喜欢哪些主题。然而,“共创”课程既然是学生本位的,就应该更深入地对课程内容进行评估。因此,我校自主设计了“共创”课程主题问卷调查表,重点考察学生的内容偏好,并设有题项考察上课地点等主观成效表中未涉及的内容,以了解我校学生的具体需求,更好地促进“共创”课程的校本化。通过问卷导师发现我校学生最喜欢的是情绪控制与表达、家庭关系两个主题,最期待的则是生涯规划指导方面的内容,很多学生希望可以开拓“共创”课程室外上课形式。这些调查结果对导师备课的主题和“共创”课程的延伸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对明确教学的重心和方向帮助很大。

二、基于教师反思的评估

“共创”课程强调教师的反思。某种意义上,评估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教师进行有效反思。在我校,教师可以通过集体教研进行过程性的课程评估,还可以通过撰写心得的方式进行结果性的课程评估。

(一)开展集体教研会

我校共创团队每月举行一次教研会。教研会是以“评课”为基础的。在会上先是备课组长介绍本月小组开展“共创”课程的情况和发现的一些问题,然后参会教师相互评课,最后各个备课组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共同提出解决方案。教研结束后由该课程负责导师进行改进和实施,其他导师如时问方便可再次参与观课,助教进行课程效果记录。集体教研不仅是一次基于他人视角的课程评估,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更是一次基于改进的课程评估,教研会上导师利用集体智慧形成解决方案,并邀请大家再次观课,评价改进效果。而且,每次教研会由记录员记录会议内容,以便下一次会议时对照问题核实改进效果。

(二)撰写“共创”教学心得体会

每学期结束,导师利用假期时间对本学期“共创”教学进行总结,大家可以针对自己上课的情况和主题,也可以对“共创”项目在我校开展的情况阐述自己的感受和心得。这一项活动既帮助教师总结了宝贵的“共创”教学经验,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导师们对“共创”专业知识理论的继续学习。部分导师的心得体会在修改补充后,已经在省级市级刊物上发表。

“共创”团队在收集整理导师们撰写的“共创”心得后,会进行分类讨论,总结出上学期课程开展的优点与不足。这些总结为未来的课程主题、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技巧和教学流程等提供了具有指导性的信息。

三、基于学校管理的评估

学校的“共创”教师团队是进行课程评估的主导力量,但并不意味着作为管理方的学校不能采取相应的手段来进行课程评估。我校采用了学生主观成效评估表和导师主观成效评估表两种方式进行“共创”课程评估。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许多学校仅以学生评教的结果来判断课程教学质量,我校在评估中纳入教师对课程实施状况的主观评判,以数据为抓手,提高评估质量。

(一)完成学生主观成效评估表A卷

每学期课程结束时,学校会面向全体学生发放香港理工大学“共创”团队编制的学生主观成效评估表A卷。该表旨在调查学生在本学年参与“共创”课程的总体感受,内容主要包括对课程的体验(如课程目标、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课堂氛围等)、对导师的认知(如课程准备、教学技巧、专业态度)、对自己的帮助(如与他人的联系、面对逆境的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等)、对课程的满意程度等几个方面。问卷中的个人信息只采集年级和班级,对姓名不作要求,学生做完后统一收集。过去我们一直通过纸质评估表的形式现场填写、收集,去年我们更换为电子评估表,学生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进行课程评估,导师可以随时看到评估结果,既简单快捷,又环保有趣,提高了学生参与评估的积极性和问卷采集的时效。通过对上学期结束时收集的学生主观成效评估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课程的整体评价很高,尤其表现在课程目标清楚、内容设计好、教学活动安排有条理、课程进行时的气氛好等方面,对导师也有积极的评价,如认为导师准备功夫充足、能够鼓励同学参与课程活动等。同時,我们也发现,在“课程是否对你有帮助”的题目中,同学们在社会层面的“鼓励我参与及关怀小区”“培养我贡献社会的责任感”相较于其他选项(如增加与老师、同学及家人的联系)得分较低。“共创”课程的宗旨是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学生主观成效评估表让我们发现了我校“共创”课程的薄弱环节,本学期我们决定围绕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增设关于“责任与担当、奉献与使命”的主题课程,比如:“榜样的力量”“共同战疫”等。

(二)完成导师主观成效评估表B卷

与学生主观成效评估表A卷对应,每学期末导师也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完成主观成效表B卷,进行课程评估。该评估包括导师对课程的认识(如课程目标、内容设计、活动安排、理论基础等)、导师对自己的认识(如掌握程度、准备工作、教学技巧、专业态度等)、对同学的帮助(如鼓励J司学与他人的联系、加强同学面对逆境的能力、促进同学与人相处的能力等)、对自己专业成长的帮助以及对课程的意见与建议。通过去年对教师主观成效的评估,我们发现所有导师都对课程有积极的看法(如认为“课程的目标很清楚”“课程设计得很好”),对自己的表现也有积极正面的评价(如认为自己“对课程有充分的掌握”“从授课中收获很多”),同时认为课程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如面对逆境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抗拒不良诱惑的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等)。值得注意的是,与学生的主观成效评估相同,对导师的评估调查也显示出课程对学生“参与及关怀小区”“贡献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反省生命”几方面能力的促进有所不足。另外,多数高三的导师在“我准备功夫充足”和“我很投入”两项评估中的自我评价不如高一高二的导师。在与他们进一步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高三的导师因为教学任务紧张,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完全投入到“共创”课程中来。考虑到这种特殊情况,学校管理部门决定本学期暂停给高三年级导师分派“共创”教学任务。导师主观成效评估的结果对我校课程主题选择的重点和授课导师队伍及时调整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我校使用的“共创”课程评估手段包括学生座谈、共创周记、学生心得、问卷调查、导师教研会、教学体会、主观成效评估表(A卷和B卷)等,从近几年开展的情况来看,整体效果很好。除此之外,学校还重视对导师的评价。“共创”导师是实施课程的主体,对导师的科学评定也能够使我们间接地了解课程实施的状况,从而实现评估的目的。我校坚持“学生与导师共同成长”的导向,科学设置评估指标,综合考虑实际情况,在每学年结束时对导师表现进行评定。按照突出重点、数据可得的原则,分类细化提出10项具体指标,包括导师级别、主讲课时、助教课时、共创论文、教研活动、课题研究、赛课献课、汇报讲座、指导教师和学校相关管理部门评价,评定出优秀导师和合格导师。这项措施有效地保障了学校管理“共创”项目的科学化,同时调动了导师们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导师考核工作完善了我校“共创”项目科学管理的过程。学校并非为了考核而考核,而是意在通过对考核结果的分析,找出导师发展的薄弱项,对症下药。促进导师成长,也就是促进“共创”课程的提升。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估是教育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导师和学校的评估方式从点到面,从短期到中期,从主观到客观,多元性的评估方式反映出课程的实施效果,极大地推动了我校“共创”课程顺利向前发展,在促进课程优化和导师成长方面效果明显。我们坚信,只要不断完善、发展、积极推进“共创”课程,做好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共创”课程一定会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喜爱,推动学校德育的整体提升。“共创”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杨一鸣.学校德育的另一种可能:田家炳“共创成长路”课程校本发展指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9:70.

【聂军,四川省广元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中学高级教师;陆瑶,四川省广元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曾妮

读者热线:010-62003483

猜你喜欢
共创主观导师
后印象
有主观小量倾向的“数+量/名+之+形/动”格式
导师的猫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共创一片蓝天,同爱一份绿色
小手拉大手 共创文明城
对立与存在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