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问”出语文课堂的魅力

2020-06-27 14:09陆丁兆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12期

陆丁兆

摘要:新的课改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课堂依然是教学教改的主阵地,那么新的教学形式给主阵地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也要逐步实现从“有效课堂”到“高效课堂”到“魅力课堂”的新跨越,我认为,教师可以在张扬人格魅力、展现学识魅力的基础上,充分显露执行业务的魅力,从而打造"魅力课堂"精品。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导。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提问,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了探索才会有创新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不断提高。

关键词:问 语文课堂 魅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要做好“组织、引导、参与” 者,我认为那就要抓住关键词提问;二、抓住情感点提问;抓住问题的难易量。这样语文课堂更有魅力,就更能吸引学生,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启发其主动思考,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

一、抓住关键词提问

托尔斯泰说过,“优秀的艺术构思,应该有这样一个点,所有光会集中到这一点上,或从这一点放射出去”。关键词就是这个点,只要能抓住关键词进行提问,以此来组织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执教王安石《泊船瓜洲》时,就紧扣关键词“还”字来组织教学。“从“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你体会到什么?”“靠家近,应还家”;“春风又绿江南岸”,说明什么?“离家久,更该还”;“明月何时照我还”,有何感想?“思家切”但是“不能还”。这样在教师紧扣“还”字的组织、引导、参与下,整节课步步深入,层层挖掘,使学生变成了“乐之者”。

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全面提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二、抓住情感点提问

叶圣陶先生曾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冰冷的教学,必然得不到学生真情的回馈,老师只有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问”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沟通,触发学生的悟性,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动情点上合理想象,恰如其分的把激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掀起他们的情感波澜。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我校谢惠文老师在教学课外阅读课《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 让学生就题质疑,就文质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1、天游峰的最色那么美,作者为什么不写好山好水而去写那不起眼的扫路人呢?2、为什么一杯茶 就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3、游人爬天游峰感到十分累,为什么70岁的老人却说不累呢?4、老人60岁就该退休了,为什么70岁了还不愿意退休呢?5、作者为什么要写对宿鸟?6、作者为什么不写3年之后去看老人,而说30年后看望老人?老人能活到100岁吗?7、老人的笑声能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吗?8、这位老人70多岁了,眼睛为什么还那样炯炯有神?

教师与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问”,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达到心心相通的境界。从而感染了学生心灵,陶冶了学生的性情。于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就水乳交融,使学生获得独特的语文感受。

三、抓住问题的难易量

提问难易要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难度的控制既要考虑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不超出学生知识和智力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通过一定的思考,就获得一定的答案。 如教学《小蜗牛》时有人设计了问题:“蜗牛爬的慢吗?”这个问题就未免过于简单,相信多数学生都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这对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价值。如果这样设计“春天到了,葡萄成熟了,架上的黄鹂鸟邀请蜗牛去尝葡萄,大家猜猜蜗牛要多久才到?”那学生的反应或许就会大不一样。这种问题具体而又有思考的余地,一方面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春天的乐趣,感受春天给人带来了生机,带来了欢乐。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提问应把握好“量”。我们反对“满堂灌”,但也不贊成“满堂问”,要问得适时,问得巧,问得趣,问得有价值,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一节好的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提得过多过繁也不行,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既科学又系统的提问,做到有的放矢,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适时、适量,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我们要把我们的这一桶水交给学生,那么桶中就要有问,让学生在“问”中增知识,“问”中出见成绩,启迪学生的思维,把他们引入课堂、参与课堂。使我们语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余文森.名师怎样观察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