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听说读写

2020-06-27 14:06刘梅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9期

刘梅

摘要: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教学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而良好的数学素养应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开始。在数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不仅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教师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应受到教师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专心听 学会说 用心读 加强写

数学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很容易被忽视,其实生动的数学课堂活动离不开学生的“听说读写”。专心听、学会说、用心读、加强写,才能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听说读写”在课堂中得以发挥作用,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因此,“听说读写”应当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专心听

倾听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生的良好素质,是学生的行为习惯。良好的倾听能力可以让小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内容、获取更多的知识,是学好数学学科的前提。课堂教学需要专心倾听,没有“听”就没有其他的学习活动。但课堂上,有些学生爱玩、好动、注意力不够持久,大大影响了听课效果。因此,要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就要创设倾听氛围,加强学生的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倾听的质量。

(一)创设倾听的氛围。

良好的倾听氛围能提高学生的专注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有趣的游戏活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创设倾听情境,让学生乐于倾听。如教学“鸽巢原理”时,创设游戏情境:箱子里有红白黄三种颜色的小球各6个,共18个,至少取出几个,才能保证一定有两个同色球?学生疑惑不解,為了获得答案,学生带着疑问倾听,注意力比较集中,学习兴趣浓厚,听课效果自然良好。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动画倾听情境。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展示汽车、火车在行驶,钟表、风车在转动的画面,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静止的知识动态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这样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倾听,而且能听得懂。

(二)加强针对性训练

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需要长期不断加强训练,设计一些针对性练习。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可设计一些口算专项训练题,每道算式教师只读两遍,看谁听得准、算得快,还可以让学生抢答。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练习,学生不仅口算能力提高了,倾听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在解决问题时,老师读题或指名学生读题,其他学生倾听,只有听得准确,学生才能准确找出题中所给出的数学信息,进行分析、解答。如:正方形的周长是12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认真听题,找出解决正方形面积所需的条件,从而正确解答。经过长时间的有效练习,学生的倾听能力可获得大幅度提高。

二、学会说

常言道:“有说必有思,会说必会思,要说必先思。”“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是思维能力的体现,学生说得清楚,那么想得就一定深刻。在数学课堂中经常会有学生会做不会说,表达问题时支支吾吾、说不清楚,或者表达不完整,这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弱,或者思考问题不到位,因此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非常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学生说的训练,给学生留出充分的课堂空间去搭建说的平台,让学生多说、勤说、会说。“说”不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是让学生组织好自己的语言把思维过程呈现出来,可以说过程、说思路、说方法。学生说得清楚,说得有条理,理解得就透彻,掌握得就更牢固。

(一)说过程

数学计算过程是学生思考、推理、书写的过程,有的学生会计算未必会说,只有说得清楚,才能理解得更深刻。如进行口算练习时,师:26+57=?生:83。师:怎样得到83的?这样的计算过程只有少数学生会说,教师可先让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好的学生说一说,如果说得不够完整,老师可提示,让学生互相补充。最终所有学生都能准确描述计算过程,既巩固了计算方法,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二)说思路

解决数学问题,必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只有理清了思路,弄清了各个数量间的关系,才能解决问题,才能更清楚地表达出来,使理解更深刻、更透彻。如分析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分析法去想一想、说一说,既拓宽了学生思路,又发散了学生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说方法

几何知识教学虽然比较形象具体,但离不开操作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实现几何知识的迁移与转化,而对操作方法的描述程度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如教学“圆的面积”时,难点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但要分化这个难点,就要让学生实际操作,分割、拼插、转化、推理,并让学生说一说这一操作方法和自己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发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不足。说是操作方法的呈现与反馈,也是思维过程的体现。

三、用心读

“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读”能使学生变得更加聪明、知识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广阔,思维的灵活性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中应让学生多读。

(一)读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一般比较抽象、严密,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学生读起来很乏味,甚至有的学生读不懂、不愿读。为了让学生牢记数学概念,教师可让学生多读并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然后进行分析、比较,如三角形概念中的关键词“围成”是否可以换成“组成”;梯形概念中的关键词是否可以将“只有”换成“有”,为什么。再让学生想一想、读一读、记一记、从而加强对数学概念的巩固与理解。

(二)读数学题

解决问题要求较强的逻辑思维,题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和问题要靠读题来解决。读题的质量影响着对试题的理解程度,所以让学生在思考中认真反复阅读,往往能打开思维的大门。如:一块长方形菜地面积为150平方米,长不变,宽由原来的6米增加了12米,现在的菜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菜地的宽由6米增加到12米,菜地的面积应是多少平方米?学生通过读思结合,才能正确理解题意,才能正确解题。

(三)读数学故事

让学生阅读大量的数学文献故事,了解中国的古代文化,不仅能拓宽其知识面,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如:教学“圆的周长”时,让学生阅读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故事,了解知识的来源;教学“鸡兔同笼”时,让学生阅读古人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拓宽解题思路。学生从阅读数学故事中体会到知识来源于人们的实际生活,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更好地学习数学。

四、加强写

“写”是对“听说读”的概括与运用,是对知识理解、分析的过程。学习中离不开“写”,“写”是学生思维过程的体现,也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检验。只有让学生把所思、所想、所获写出来,教师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调控。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教师可让学生把所收获的内容写出来,并进行梳理运用,从而使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升华。也可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记录下来,如三角形的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易变性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定期记录数学错题和整理典型试题的习惯,让学生不断对自己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反馈与反思。这也是对新知的归纳、总结与内化,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总之,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离不开“听说读写”,“听说”是为“读写”做准备,“读写”是“听说”的检验和手段,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也是使学生调动自身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课堂上,唯有充分组织“听说读写”活动,并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充分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才能让学生提升自我、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杨琳.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8.

[2]吴小娣.如何有效地将学具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J]. 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

责任编辑:黄大灿 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