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视角下云南怒江的教育扶贫与师资队伍建设

2020-06-28 07:32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长江丛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怒江州怒江双语

刘 欢/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Deng and Treiman 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社会流动的机制。在我们能获得数据而加以分析的所有工业化或正在工业化的国家中,对‘谁走在最前面’这一问题的最好回答,就是‘那些获得了教育的人’[1]。因此,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成为了向上一层级流动的首要因素,对于大部分平民来说,教育是打破固有阶层,向更高一层阶级流动的主要因素。“三区三州”是中央重点支持的深度贫困地区,云南怒江是其中之一,对贫困地区来说,高质量教育的重心是优质的师资队伍,文章探讨的问题是,社会分层理论下贫困地区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扶贫的重心,并结合云南怒江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现状,提出关于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些建议,从根本上改造贫困地区的“血液”,使他们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技能和本领摆脱原有阶层,有效防止其返贫。

一、社会分层与教育扶贫的作用机制

典型的社会分层理论特别强调社会的封闭程度,而能够维持或者打破这个社会封闭系统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即先赋性特征和获致性特征[2]。先赋特征对于个人发展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个人的升学率和求职机会。正如李路路所言,“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关系存在一定的流动性,但阶层的继承性和复制能力远强于流动性”[3]。但底层精英直接越过中间阶层向上层流动的毕竟是少数,获致性过程依旧是大部分底层平民向中间阶层流动的主要因素,当中间阶层比率提高了,脱贫攻坚战也就接近尾声了。如果只肯定先赋性特征否认获致性努力,社会发展难免不会畸形,相反,在承认先赋性特征优势的同时,肯定并大力支持获致性的努力,就可以提升整个社会的活力,促进社会良性循环发展,对此,刘精明教授在其《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一书中作了详细论述。

在先赋特征上,贫困地区的经济基础、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等多方面平等的起点已经处于劣势了;但在获致性特征上,他们即使没有这些优势和禀赋,也可以通过接受教育、参加培训来提升自己,突破原有阶层,走出贫困。但教育具有累积性,贫困地区在初高中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相对落后,很难再在高等教育上有所突破。李菊兰教授将直接向贫困地区提供帮助的方式称为“输血式”扶贫,而教授贫困户技能使他们自救的方式称为“造血式”扶贫[4]。所谓的“造血式”扶贫就是获致性过程,通过接受教育、参与培训获得技能进行自救,而在获致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是新时期教育扶贫工作的重心,一支高素质、稳定的师资队伍是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振兴以至经济发达和社会进步的承载者和创造者,更是教育扶贫中的造血者。

二、云南怒江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现状

云南怒江州的师资力量如表1 所示,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生师比都略低于本省其他地区及全省平均水平。与义务教育阶段相比,高中教师缺口严重,怒江州教师资源紧张,生师比明显高于平均水平,大班额状况明显[5],云南省有600 多万少数民族不通汉语,积极加强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截止2007,云南省共有4056 所学校开展双语教学[6],而怒江州2013年有96 所学校开展双语教学,200 多名双语教师,双语教师主要由少数民族中、青年教师担任,双语教学经验不足[7]。

表1 2016年基础教育生师比情况(数据来源:云南省教育厅)

由此可见,云南怒江义务教育的双语教学需要进一步加强,高中教育师资数量薄弱。云南怒江地处边陲,交通不便,难以吸引优秀教师,经常出现一师多学科对教,音、体、美、英专业教师少,孩子的全面发展受限,学习任务繁重时压力和情绪得不到缓解,学习效率自然下降,高中教师严重匮乏,又没有如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等现行政策的支持,导致高中教师“留不住,请不来”。高中阶段教育衔接着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又是普职教育分流的开始,其短板必然影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至此截断了贫困区向中间阶层流动的机会,脱贫更艰难。

三、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探析

(一)精确诊断怒江州师资结构,实施多种渠道招聘进行精准补充

第一,大学生顶岗实习进行对口支援,每所高等院校对口怒江一个中小学,既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又可缓解贫困地区师资紧张的压力;第二,对于音乐和舞蹈类的民族特色课程可进行特色招聘,聘请当地有才能的人同工同酬支教,既可传承当地文化,又能为本地人民创收;第三,实施银龄讲学计划,招募城区即将退休的教师到怒江支教,并予以经济补贴;第四,定向培养“一专多能”教师,《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一专多能的教师培养,尤其是办强激活语文、数学有一门专攻同时又能教授音体美、英、科等一科或者几科具有积极意义[8],可长期弥补师资短缺。

(二)精确诊断怒江州实际需求,根据地方特色建立双语教师培训制度

怒江州是以傈僳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部分地区不通汉语,双语教师是其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于2014年11月制订的《全国民族教育科研规划(2014-2020年 ) 》中明确将“ 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列为重点研究领域之一[9]。建立省级—州(市)—学校多元文化双语教师培训途径,以教管中心、片区中学、县直管小学为单位,挑选双语教学带头人,实施“双语教学导师”制,每月组织一次集体双语教案备课活动和优秀双语教学课堂音频录制活动,并建立双语教师培训资源备存库,定期组织双语教学经验分享总结会,并整理成文字材料备档。以州(市)为单位,设立地方教育学院,定期培训小学阶段双语教师,省级高等教育招生政策向少数民族学生倾斜,培养初中阶段双语教师,搭建教师培训与学历衔接的“立交桥”。使双语教师培训制度化、长期有效,推动双语教师队伍建设。

(三)精确诊断怒江州教师能力,建立教师精准培训机制

第一,利用“互联网+”构建线上培训模式,建立线上APP 学习课堂,从全省选拔优秀骨干教师录制课堂讲学,发布优秀教案供区县教师参考学习,区县教师还可在平台上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综合素质;第二,建立联片教研制度,将同一学段若干城乡学校或同类性质的若干学校,不分远近组建形成教研联合体,主办学校实行轮班制,每学期开展两次主体活动,活动形式为:课例展示+课例研讨(备课、说课、评议)+专题研讨或讲座+总结提升,展示课例既可是现场课,也可是录像课[10],以此促进怒江州区城乡学校、教师互动研讨与共同成长;第三,建立教师双向流动机制,将直辖市区优秀教师引入怒江州回流,提升怒江州教师教学能力,带动怒江教师教育发展。

猜你喜欢
怒江州怒江双语
怒江卡雀哇节
怒江 神秘绝美的“东方大峡谷”
美丽公路 串起怒江人民幸福的生活
民间方言的弦外之音
怒江州通过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省级初验
补齐两大短板激发脱贫动力
怒江青年“五四”用朗诵助力脱贫攻坚
怒江林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策略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