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与探究性活动

2020-06-28 02:14孙云
大众科学·下旬 2020年6期
关键词:蚯蚓探究性雨水

孙云

摘 要:科学探究性活动,是人们为了实现预定目的,在人工控制条件下,通过干预和控制科研对象而观察和探索科研对象有关规律和机制的一种研究方法。在科学课堂中是获得知识、检验知识的一种重要实践形式,是学习科学不可或缺的一种必要方法和途径。要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尊重学生主体,以探究为核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探究;探究性活动

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水》这一课中,当我提问:“自然界中的水是怎样流动的?”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水往低处流。”我微笑不语,取出一张白纸,一端浸入墨水中。看着墨水在纸上爬升,孩子们一片哗然:“怎么会这样呢?”“水为什么会往高处流动啊!这不科学!”一张张小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我适时提出:“你想怎么研究?”学生迅速地从漫无边际的思绪进入思考状态,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寓教学于游戏之中

柏拉图认为游戏能开发孩子天生的学习本能,杜威认为孩子生活认知的主要方式就是游戏,皮亚杰认为游戏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在科学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的形式,会非常受学生欢迎。在一年级上册《观察叶》这一课中,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植物叶的特点时,设计观察植物叶的环节,那么如何检验学生是否认真观察呢?我设计了“叶有不同”的游戏,在限定时间内请学生仔细观察5种植物叶子,将叶子回收后再发下10片叶子,让他们从中找出刚才观察过的5种植物的叶子。将游戏设计成闯关的形式,五片叶子为五个关卡,学生们分组进行闯关,并在黑板设有闯关表。将原本枯燥无味的观察活动一下变得吸引眼球,连最静不下心的学生也在那认真地观察,心细记录。接着进行二次观察,自己找到答案,学生在二次观察时也十分心细。这类的竞赛性游戏适用广,且有利于学生产生更多的发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科学观察活动是通过观察者的观察,对一个事物的诸多方面形成整体的认识,这必须要动用观察者的诸多观察视角。观察某一具体事物时必须要有侧重,有目的、有方法地观察。比如观察蚂蚁时侧重于观察蚂蚁的外形结构特征,将课堂上观察的蚂蚁与其他图上的蚂蚁进行比较,看看自己的观察结论与其他不同类型的蚂蚁特征是否相符。观察蚯蚓时则侧重于蚯蚓的生活环境。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生活环境,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确信蚯蚓真的不喜欢干燥的环境。在证据面前,学生才能信服。观察蜗牛侧重于蜗牛的生活习性。蜗牛喜欢吃什么食物?对于学生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猜测,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实验活动代替主观臆测,并且比较主观认识和客观事实之间的出入,反思自我认识的不足,从而形成一种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求实态度。

4培养学生类比和推理的能力

类比推理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它能使人们产生广泛的联想,触类旁通。五年级的《做个生态瓶》《雨水对土壤的侵蚀》《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等课,都属于模拟实验。在《雨水对土壤的侵蚀》一课中,我提供了花洒、土壤、有漏口的水槽等,并提问:“下雨时候雨水会对土壤产生什么影响呢?”“我们用什么模仿雨水?用什么模仿土地呢?模仿怎么样的土地?”学生能将模拟材料一一对应。再提问:“我们怎样观察雨水对土壤的影响呢?”学生回答:“观察雨水径流,观察土坡的沟壑。”在明确了模拟实验是设计方案和实验方法之后,没有马上进行实验,而是对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这些现象能说明什么进行猜测。都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模型和原型之间的关系。

5设置悬念,保证科学探究持续发展

科学研究中有一个个丰硕的成果,但是没有真正的重点。当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时,他们能全身心投入研究中,但如何維持这样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由志趣向志向的转变,需要教师留下悬念,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扩大和延伸探究范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五年级学生在学习《设计制作小赛车》一课时,我们利用身边有的材料和工具制作了橡皮筋小车和气球小车,但是学生对小车速度的提升十分有兴趣,他们还有很多想法无法在课堂中实现。他们设计了太阳能汽车、原子能汽车、水陆空三用汽车等等……于是我鼓励他们将自己的设计写下来,画下来,鼓励他们未来能制造出超音速、超光速的车辆。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2]《科学教育的反思与对策》

[3]《小学科学教师入门十课》

猜你喜欢
蚯蚓探究性雨水
和雨天的亲密接触
雨水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雨水总带来更多雨水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画蚯蚓等
揭秘蚯蚓的10大秘密
雨水
保护蚯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