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水资源形势及实现可持续利用的思考

2020-06-29 05:31
治淮 2020年5期
关键词:水资源量淮河流域用水量

一、安徽水资源现状

安徽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长江、淮河和新安江贯穿全境。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738.1 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60.6 亿m3,地下水资源量77.5亿m3。从分流域看,淮河、长江、新安江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分别为247.73 亿m3、423.25 亿 m3和67.15 亿m3,分别占全省多年平均总量的33.56%、57.34%、9.1%。长江、淮河年均过境水量8887 亿m3,其中淮河155 亿m3,长江8731 亿m3,是安徽省沿淮、沿江地区的重要水源。

2018年全省水资源总量835.78 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766.67 亿m3,浅层地下水资源量203.67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不重复量69.11 亿m3。全省人均水资源量1321.68m3。

二、近年来安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趋势

1.2018年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2018年全省用水总量均为285.81 亿m3,万元GDP 用水量95.2m3(扣除直流式火电冷却用水为77.9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78.1m3(扣除直流式火电冷却用水为33.3m3),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452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265.9m3。

分行业看,其中农灌用水量144.87 亿m3,占用水总量的70.5%,林牧渔畜用水量9.1 亿m3,工业用水量91.04 亿m3,城镇公共用水量8.75 亿m3,居民生活用水量25.37 亿m3,生态环境用水量6.68 亿m3。

水质情况:全省省级以上参与评价水功能区227 个,按照水功能区个数的测次达标评价,达标水功能区占81.1%。淮河流域、长江流域、新安江流域水功能区达标率分别为69.3%、86.8%、96.0%。

2.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趋势

(1)全省用水总量逐年增加

用水量由1980年的116.57 亿m3增加到2018年的285.81 亿m3(见表1),其中地下水开采量由10.78 亿m3增加到29.82 亿m3。2010年以后,用水总量增加趋势变缓,其主要原因是中央实施“两型”社会战略,用水效率得到提高;大力推进以节水型城市、单位、企业等为载体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用水方式发生改变;各级着力推动产业和种值业结构调整,用水结构不断优化。

(2)淮北平原地下水因超采导致地下水位明显下降

已形成了以城市水源地集中开采区为漏斗中心的大面积超采区。根据2011年度地下水监测资料,阜阳、亳州、利辛、太和、界首、临泉等地深层一含孔隙水水位埋深大于5m 的区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约为7870km2,漏斗中心最大水位埋深约为52.7m。水位变化情况见图1。

阜阳市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达1800km2,漏斗中心埋深60m,在距超采区漏斗中心15km 左右的王店镇和袁寨镇近十年内水位持续下降了6~10m。水位变化情况见图2。

(3)主要江河水质总体稳定,湖库水质呈下降趋势,富营养化趋势明显

主要江河优于Ⅲ类水质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自20 世纪90年代初以来水质逐渐好转,淮河流域的部分支流水质较差,长江和新安江流域部分支流水质有变差的趋势。湖库水质呈下降趋势,富营养化趋势明显。总体来看,湖库水质状况普遍优于江河,非汛期水质略优于汛期水质,主要污染指标是总氮、总磷、氨氮等。

三、安徽省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表1 安徽省1980~2018年全省分区用水量统计表(单位:亿m3)

图1 超采区内深层一含承压水典型井(漏斗中心)水位变化过程图

(1)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南多北少,丰枯悬殊,水资源调度和优化配置难度大

空间上,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面积相当,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相差1.85 倍、2.5 倍,新安江流域水资源较长江流域更为丰富;时间上,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约60%以上的径流集中在汛期,丰水年与枯水年径流比值在3 倍左右。

(2)水资源量相对偏少,淮北地区先天不足,江淮之间水难留住,供需矛盾进一步凸显

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约为全国人均的一半,淮北地区仅为全国平均的1/5;亩均占有水资源量838m3,不足全国水平的1/2。淮河流域降雨量相对较少,主要水源是地下水,因过量超采导致部分地区形成漏斗,实现国家要求的采补平衡目标难度大。

(3)水生态环境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

近年来主要江河水质整体虽略有好转,但巢湖及淮河部分支流污染问题仍较突出,淮河流域上游颍河、泉河、黑茨河、涡河、惠济河、小洪河、赵王河、史河、包河、奎河入境水质常年较差,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对水资源的利用量相对增加,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加大。

(4)用水效率不高、用水方式较为粗放

2018年全省万元GDP 用水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2 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9 倍;公共供水的管网漏损率是先进地区的1.5倍;农业节水灌溉的比例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安全保障能力有待加强

淮河流域是国家重要粮仓和煤炭能源基地,特别是淮南、淮北现在是安徽省煤电和化工重点,能源耗水与水资源匮乏的矛盾突出;合肥经济圈快速发展对水资源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靠从淠史杭灌区调水已难以充分保障用水安全;全省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滞后,特别是沿江江南地区的主水源大都依靠长江,如果发生水污染事件,后果不勘设想。

图2 超采区内深层二含承压水典型井(漏斗区域)水位变化过程图

四、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点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就保障水安全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赋予了新时期治水的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为我们强化水治理、保障水安全指明了方向。

一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全社会都要进一步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使惜水、爱水,节水的意识入脑入心,将节约水资源贯穿于在日常工作和行为习惯上。

二要节水优先,严格管理。坚持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节水激励机制和市场准入标准,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考核,推进农业节水、工业节水、生活节水,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三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坚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推进城镇化、工业化或重大项目布局的过程中,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做好水资源论证工作,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相适应。

四要优化配置,优水优用。积极创造条件,缺水地区和工业园区要加大雨水、中水回用力度,推进优水优用;加强制度设计,逐步建立有利于节水的激励机制;推进水价改革,使水价格充分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程序,通过价格杠杆由市场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重点推进引江济淮、南水北调东线二期等工程建设,建设水资源调蓄工程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五要修复生态,人水和谐。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通过水系连通、河道整治、湿地修复、水源涵养、地下水保护、重要水功能区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污染防控、节水减排等措施,提升水资源调蓄能力、水环境自净能力和水生态修复能力,特别是要加强巢湖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防治和地下水超采区治理等重点领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努力建设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实现人水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水资源量淮河流域用水量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基于SWAT模型分析嘉陵江流域蓝、绿水资源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你的用水量是多少?
你的用水量是多少?
澳大利亚研发出新型农业传感器可预测农作物用水量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
双柏县降雨径流特性分析
邢台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