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梅”的陶刻技法与空间构图赏析

2020-06-29 03:23
山东陶瓷 2020年2期
关键词:陶刻竹叶枝干

刘 蓉

图1 竹里梅

陶刻是陶器中的经典装饰技法之一,尤其常用于紫砂作品的装饰之中,所刻内容十分丰富,常结合中国传统书法、诗文、绘画于作品之中,增添艺术个性与文化氛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陶刻技法的日渐精湛,陶刻已不仅仅是艺术品的附庸,甚至在一些艺术品当中人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陶刻才是其表现重点,陶刻艺术也就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在刻绘内容及手法等方面均产生了许多新的特质,促进了陶刻艺术的发展。

在陶刻艺术中,自然是重要的主题。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对于有着悠久历史与文明的中国来说,植物或动物所包含的象征意义代代相传,陶刻艺术是承载古老文明与文化的重要载体。竹与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岁寒三友”与“花中四君子”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理想人格的化身,此件陶刻作品将竹与梅结合起来,在达到一种全新的艺术美感的同时使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品质与文化精神得以强化。

图1“竹里梅”陶刻呈现于一高大的棕色瓶器之上,作为承载陶刻作品的“画布”,该瓶以明显的砂质颗粒奠定了古朴自然地气息,为后期陶刻的呈现打下基础。陶刻部分由瓶器左下方起向右上方延伸,既有紧凑感又使整个空间合理分配,呈现大气自然地风貌。集中且有序的陶刻使人们在欣赏时可以获得较好的视觉美感,能够进一步感悟其中的文化思想。

陶刻技法是十分丰富的,有事先打好底稿的“刻底”,也有直接刻绘的“空刻”;有不着色的“清刻”,也有着色的“色刻”;有在湿坯上刻绘的“湿刻”,也有在泥料干后进行刻绘的“干刻”。几种技法灵活结合使陶刻作品或是有栩栩如生的质感,或是有中国水墨画般的朦胧美,与作品的整体气质是相称的。

“竹里梅”将清刻与色刻结合起来表现,图的整体轮廓或一些细节装饰部分均为墨色,与瓶身棕黄的底色形成对比,利于突出整幅陶刻的构图与竹梅的特点。陶刻部分可分为枝干、竹叶与梅花三部分来看,每一部分都对传统陶刻技法有所继承和发展。

枝干部分由画面左侧起先横向延伸再向上过渡,营造出昂扬向上的美感。枝干转折硬朗有力,在较为粗壮的部分手工艺人以线条勾勒制造出沧桑感,是体现自然美与真实美的一种手段。竹枝上方是茂密生长的清晰竹叶,在竹叶内部手工艺人同样以纹线进行点缀,使竹叶呈现出一种渐变色,虚实相生的特征达到了中国水墨画的境界。在竹叶中间以及枝干尖端有小朵的梅花,梅花仅以墨线勾勒形状,清新纯粹,似傲立雪中,与竹叶结合最终完成了“竹里梅”的艺术表达。

“竹里梅”是以线的组合完成的,线条利落自然,既对陶刻技法做出了诠释,也是立足于竹梅品格所选择的一种手法。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有“梅竹双清”的纹样,其所表达的是一种不畏艰难,高洁独立的美好品格,翠绿挺拔的竹象征谦谦君子,有着芬芳花朵的梅花象征坚贞不屈,二者的结合集中了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美好品质,使二者文化内涵在融合之中得以升华。手工艺人有着精湛的陶刻技巧,将竹叶与梅花形状勾勒的栩栩如生,竹叶与梅枝转折的角度是一致的,使整幅陶刻作品气韵集中,线条构造更加清晰,塑造出空间立体感。除此之外,这种竹与梅的搭配还包含着自然生态和谐的价值,从而使整个作品具有自然地气息又包含文化的高度,全方位的展现了中国陶刻艺术的价值。

猜你喜欢
陶刻竹叶枝干
何 芳
陶刻“汉韵对瓶”的创作及评析
卫竹叶老师辅导的日记画
玫瑰或刺
玫瑰或刺
简析陶刻作品《枫桥花瓶》的刀法特色
陶刻作品《十八罗汉拜观世音》的造型意蕴
载在竹叶船上的童年
竹叶沟怀古
学包圆锥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