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百年老校的“绿色”重生

2020-06-29 07:52蔡定勇
中小学管理 2020年5期
关键词:绿色

蔡定勇

对于一所百年老校而言,“老”意味着历史、文化、声誉、品质等资源和优势,但也往往会因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而使发展受困。那么,传统老校应该如何对接时代、把握契机,为自身发展寻找新的生长点?笔者所在的重庆市巫山县南峰小学地处长江三峡中的巫山县城—巫峡镇,其前身是巫山县圣泉书院,迄今已有百余年办学历史。在三峡工程建设中,学校于2000年整体搬迁。搬迁后的学校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并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学校将这一挑战转化为重新生长的契机,坚持以“绿色”创建为突破口提升学校品质,通过20年的努力,“绿色”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绿色”品牌正在得到彰显。

一、我们为什么要建“绿色学校”?

整体搬迁之后,一所处于新建时期的老学校,该如何定位自己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学校领导班子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并且反复讨论后,明确将“绿色”作为学校品牌创建的关键词。之所以要建一所“绿色学校”,我们有这样一些思考。

首先,学校环境与区域整体建设相融合。一方面,三峡工程的建设要求库区大力植树种草涵养水土,地处库区的学校理应积极作为,不仅要绿化校园,更要培养学生爱绿护绿的意识。另一方面,在新校建设中,绿化、美化是一块重要内容,我们希望通过建设绿色校园环境,为学生营造自然绿化与人文文化和谐统一的无声课堂,从而促进学生生命态度、情感价值观的不断升华。

其次,办学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需求相对接。“绿色学校”建设不仅注重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而且更加强调追求人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培养具有人文精神、能够与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的绿色人才。这一理念正好与我校一直以来致力于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理念相吻合。因此,我们不遗余力地在校园里营造“绿色”氛围,让“绿色”理念充盈师生心灵,让师生在“绿色”校园里幸福成长,由此逐步形成回归自然、文明和谐、开放包容的人格品质。

二、因地制宜建设绿色环境

在三峡工程建设之初,巫山作为偏远的区县,财政资金捉襟见肘,学校搬迁面临的资金压力不言而喻,因此,学校的绿化、美化不可能争取到多少资金投入。针对这种现状,学校不等不靠,提出了“因地制宜、坚持自然、追求和谐”的校园绿化建设思路。

其一,坚持自然,在自然中展现独特。新校建成搬迁后,学校坚持最好的美化就是“绿意盎然”的指导思想,专门制订了学校绿化规划。在实施中,我们围绕“三面”,有序推进校园绿化建设,即平面绿化、斜面绿化、立面绿化。“平面”是指校园中的平地。我们在合理布局的前提下,见缝插绿,努力让有限的平地“先绿起来”。“斜面”是指除校园建筑和平地以外的坡地。因学校地势坡度较大,有1万余平方米的斜坡没有纳入校园建设规划,为了让有限的土地发挥作用,我们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办法进行原生态开发。例如:保留坡地上原有的树木和鸡窝楠、狗尾草等杂草的原生样貌,然后在空白处适当添绿并尽量丰富其品种;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修建安全防护栏杆、健身路、葡萄架、思源亭等景观。经过改造,闲置的坡地变成了学校的生态氧吧,师生亲切地将其命名为“休憩园”。“立面”是指校园中的高挡土墙和教学楼的墙面。因为地势原因,校园中挡土墙较多而且高,为了掩盖高挡土墙压抑的黑灰色,让校园里的绿色更加饱满旺盛,我们在挡土墙和教学楼墙壁上加挂了不锈钢网,在钢网下面种植了几种适合攀爬、四季常绿的藤蔓植物。经过几年的培育,现在藤蔓交错攀爬,绿色铺满墙面,师生随处都可以感受到绿意盎然和勃勃生机。

其二,追求和谐,在和谐中体现包容。为了破除“年年植树不见树,山绿水绿校难绿”的怪现象,培养学生爱绿护绿的意识,我们将学校绿化划分区域,实行分班管理,德育处定期对班级“绿化园”开展评比。同时,学校广泛开展师生认养树木花卉、捐种“纪念树”等活动,鼓励学生每年植树节自愿用压岁钱在学校种树种花,学校在师生捐种的树木花卉上悬挂“纪念牌”。这些年来,“友谊树”“父子树”“母子树”“师生树”“毕业树”“爱校树”等纪念牌挂满了各班级的“绿化园”,师生们都因管好了一片绿、护好了一棵树而感到骄傲。因为这些“纪念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之间建立起更具体化的紧密的情感纽带,不仅培养了学生爱绿、爱校、爱家的意识,而且使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都充满了爱意和包容。现在,我们的校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一年四季绿意盎然、鸟语花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活动和研究场所。

三、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展“绿色教育”

如何充分發挥绿色环境的外显价值,开展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育人实践?对此,我校探索将绿色理念与学校教育教学和主题实践活动深度融合,全方位构建学校的绿色文化。

其一,在课堂教学中滋养“绿色素养”。我们探索将绿色教育的理念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并且充分利用校园环境中的绿色元素,逐步将绿色教育延伸至课外,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生长“绿色素养”。例如: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休憩园”观察、体验,在作文中抒发真情实感;美术教师引导学生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多姿多彩,创作以“绿色环保”为主题的系列作品;科学教师带领低年级学生认识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带领中高年级学生探究人类发明创造与动植物之间的关联……

其二,在主题活动中养成“绿色习惯”。学校坚持定期开展节能环保主题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健康环保的文明行为习惯。例如:学校利用雨天冲洗塑胶球场,引用山泉水浇灌花木和冲洗厕所,以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和习惯。又如:我们倡导垃圾分类处理,并专门设立班级“绿色银行”,学生定期将可回收垃圾卖给废品回收站,然后将所得款项存入“绿色银行”作为班费开支,提升了学生的节约环保意识。此外,学校还开展“小手牵大手”专项活动,倡导学生和家长一起拒绝一次性碗筷、节约水电、不浪费粮食等,促进“绿色习惯”在家庭中的养成。

其三,在多元参与中汇聚“绿色语言”。为了帮助师生养成文明、绿色的语言习惯,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引导师生在多元参与中逐步提升认识、形成自觉。例如:在征集“绿色”警示语活动中,学生创作了“你丢的是垃圾,我捡的是品质”“小草在睡觉,请勿打扰它”等许多温馨提示。又如:在征集校园文明语言活动中,学生从家庭、学校、社交等多方面罗列出几百条日常文明规范用语,在征集活动结束后,还发起了向不文明用语“开战”的宣誓,在校园里营造了一种绿色、文明的氛围。如今,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宽松和谐,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绿色”“无公害”语言已经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其四,在综合实践中催生“绿色行动”。为了使绿色教育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学校德育处将少先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与绿色教育紧密结合,促使学生在“绿色行动”中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例如:我们在“植树节”开展“我为学校添绿色”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植树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在“爱鸟周”开展爱鸟护鸟分享会,使学生懂得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在“地球日”开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诗歌朗诵会,使学生学会珍爱我们共同的家园;还在“世界环境日”开展了“人类呼唤绿色”绘画比赛,在“禁烟日”开展了“小手牵大手拒绝‘二手烟”等活动。此外,我们还定期开展“走进社区、扮靓家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增强环保意识,并且以自己的环保行动影响更多的人。

(编辑 谢 凡)

猜你喜欢
绿色
手术衣为什么是绿色的
绿色时尚
追踪绿色的秘密
绿色
绿色都市11大猜想
知识漫画
再造绿色
绿色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