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电影宗教文化解读

2020-06-29 09:40毕潆予
大众科学·上旬 2020年7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

毕潆予

摘 要:西藏电影是指以西藏为表现场域的电影作品,它以独特的民族想象、雪域高原的瑰丽镜像和悠远空灵的佛教文化显现而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中的“玫瑰花蕾”。近几年,西藏电影以其独特的镜像表达优势,取得了不少观众的青睐。2017年上映的西藏电影《冈仁波齐》获得了一亿多电影票房,可谓是为小众电影打了一个翻身仗。2018年由松太加导演的电影《阿拉姜色》虽然遭遇了票房滑铁卢,但是在票房口碑和影片质量上都获得了极高的赞誉。本文将以藏族电影《冈仁波齐》与《阿拉姜色》为主要分析文本,浅析在藏族电影中宗教信仰的独特影像表达以及藏族电影受众心理探究。

关键词:藏族电影,宗教信仰,公路片,《冈仁波齐》,《阿拉姜色》

英国哲学家科林伍德说:“在艺术中,想象的实际对象模糊地意味着无法清楚地表述的一个真理,而在宗教中则是真理本身:宇宙的秘密得到揭示,不再只是寓意中模模糊糊地显露出来,而是以可见的形式变得显而易见。”[5]在藏族电影中信仰是藏民族文化里不可或缺的精神情怀与灵魂归宿,回顾从古至今与西藏有关的影视作品,藏族独特的民族文化,人文景观,自然风光,生活习俗都是藏族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影像,而独具西藏特色的朝圣也成为了众多导演引导故事前进的主要叙事线索。2017年上映的《冈仁波齐》以及2018年上映的《阿拉姜色》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西藏电影,也让人们认识到西藏题材的影片始终没有抛弃“宗教信仰”这个字眼,而藏族题材电影是人们正确了解和认识藏民族的记号平台,也使得优秀的藏民族文化获得更好的传播的途径。

一、藏族文化解读——西藏电影中的宗教信仰

藏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其灿烂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人民在长达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具有鲜明特点的民俗文化,这些文化包罗万千,几乎囊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这一切不仅是藏族人民特有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宝贵财富。近三年的藏族影片中大量的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已经融汇在藏族人们细枝末节的生活里,成为能够直接体现藏族特有文化的重要载体,为藏民族文化特性提供了一张“保鲜膜”。2017年《冈仁波齐》的兴起让我们真正的意识到藏民族的独特魅力,影片直接取自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的山名,在印度教眼中冈仁波齐是世界的中心,而在藏传佛教心中则是胜乐金刚的居所代表着无良的幸福,因此才让我们看到很多类似于《冈仁波齐》描述朝圣之路的藏族影片。以其为例,几位主演在开头为朝圣做准备之时突出朝圣的神秘感、生命不断轮回的更迭,形成了藏族朝圣之路的独特魅力。

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不论哪种文化都跟毕生信奉的藏传佛教有莫大的联系,并且在大多数人民眼中藏族人民居住在遥远而神秘的青藏高原,过着他们看起来与世无争的游牧生活,信仰看似落后的藏传佛教,这一切甚至让人们认为藏族十一分愚昧落后的民族。但在藏族影片的背后让人们认识到了民族传统文化在影视中的浓重体现,更为如今社会中不断奔波事业的人提供有关于信仰的激烈碰撞。犹如今年10月份上映的藏族影片《阿拉姜色》一般,朝圣的路上有带着前夫遗愿洗涤内心的俄玛,有替妻子完成一个诺言尽管它有关于一个与自己情敌的男人的罗尔基,更有为悼念自己母亲而和一个没有血缘的父亲继续行走在朝圣路上的尔吾,他们都是在寻找中的朝圣认识自己、救赎自己,对如今繁忙中的社会碰撞出持之以恒的火花。

作为藏传佛教影响的藏民族,藏族题材大部分取材于藏民族生活,其中细节需要可以突显出藏民族的思想、审美等方面独特性,才能是该片显得真实可信。在《阿拉姜色》中,罗尔基在妻子俄玛死去之后便自然而然地念诵佛经,贴合了藏族人对信仰的虔诚,影片在塑造罗尔基的形象的同时增强了人物的艺术感染力,将藏族人民的真实生活细节融入影片。朝圣之路上的物件、布施等事件在很多藏族影片细节中体现出来,一如《冈仁波齐》中无人声的朝拜,既丰富了剧情又使影片更加饱满真实可信,加上朝圣路上众多的湖泊、辽阔的草原、绵延的瀑布等瑰丽的景色给人们添加了一种壮丽又神圣的感觉,又增加了视觉效果,这种藏族影片中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于事物和人物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使得那些山川在藏族人民眼中展现出独特的美学色彩。

二、电影文本解读——公路形态电影下的朝圣

《冈仁波齐》以伪纪录片的形式拍摄了有关于西藏普拉村中10个普通藏族人和一个孕妇一起从家出发前去2500公里以外的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而2018年上映的《阿拉姜色》,也同样借一家人去拉萨朝圣的“旅途”,讲述一个复杂的现代藏族家庭中的关系修复与重塑的故事。这两部西藏电影表达的主题虽然不同,但不约而同的用到了“朝圣”元素。“朝圣”指教徒朝拜圣地的宗教活动,它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的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或探寻。在这两部影片中对朝圣元素的运用,不仅呈现了的藏民族中宗教文化的特色,还构建出朝圣旅途中的公路电影气质。

公路电影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苏珊·海沃德(Susan Hayward)将其简洁地定义为 “主人公处于迁徙中的那些影片”。而浙江大学的学者邵培仁和方玲玲在文章《流动的景观——媒介地理学视野下公路电影的地理再现》当中将公路片(Road movie)更加具体地定义为了“以公路作为基本空间背景的电影,通常以逃亡、流浪或寻找为主题,反映了主人公对人生的怀疑或者对自由的向往,从而显现出现代社会中人与地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内心世界。”[3]显然,中国学者对于西方公路片的本土化解读,并非一味突出美国的汽车文化,而是更看重公路载体下的一种寻找。并且,从模仿西方公路片的《走到底》到喜剧片《人在囧途》再到黑色幽默电影《无人区》等,中国的公路片开始在自己的价值体系下融合与发展。连民族特色浓郁的《冈仁波齐》和《阿拉姜色》中的朝圣也与公路片的叙事模式像重合,以此暗合公路电影的气质。

對于中国化的公路电影而言,其“在路上”的征程中,主人公经历的往往都是心灵的蜕变,而“逃离”与“寻找”是其主要的叙事母题。“寻找”作为贯穿动作,由“寻找”的主体——人,与“被寻找的对象客体”组成。“寻找”的动作原型最早可追溯到希腊神话中的伊阿宋与金羊毛。伊阿宋寻找金羊毛的旅程,实际上是其肉体与灵魂的历练过程。同样,朝圣也是寻找心中的圣地,在朝圣路上克服险峻,面对危机。在《冈仁波齐》中,朝圣的一行人毫不犹豫的跪行通过满是积水的道路,不论男女老少;装满行囊的小汽车被撞毁,也要拖着车身前行;年老的杨培在朝圣路上走到生命终点,新生儿带着祝福在路上出生等。又如《阿拉姜色》中的俄玛,她带着前夫的遗愿朝圣,寻找的是内心的安宁;其丈夫罗尔基则是在无意识的朝圣中,寻找到错位的亲情。两部影片中关于朝圣的旅途都充满艰辛,也都是寻找的过程,它由俗入胜、由梦幻泡影到真实永恒,也是由死而生、从人到神的通过仪式。而“被寻找的”客体,不单单是圣地本身,还是一种信仰,抵达圣地等于受过洗涤和启蒙,昨日俗尘虚幻的存在,今日变为真实持久的生命。

人情关系模式也是中国公路电影重要的叙事模式。影片的主线是贯穿始终的变化的人际情感关系。其模式主要由“人情”、“关系”和“变化”三大元素构成,主要表现两个人的相知、相斥、相近、分离、重聚的过程。两个人物往往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其身份、地位、年龄、阶级、种族、价值观上。产生差异的两人在不断地冲突和认同中,展现出各自性格的转变。而叙事的终点往往是强势向弱势的认同,强势一方在受到弱势一方的情感慰藉后,最终会对弱势一方产生情感认同。在自身体验与自我确证的基础上,旅程中的人情关系使得“在路上”的征程变成了治愈与疗伤之旅。如在《阿拉姜色》之中,罗尔基为了完成妻子的遗愿,带着继子诺尔吾一起朝圣,两人由于并非是血缘父子,在关系上充满尴尬,且母亲去世,两人唯一的连接人也消失,关系破裂到冰点,但面对路途上的艰辛,罗尔基一直照拂诺尔吾,在这种真诚的关心下,两人从从别扭误会到互相理解与包容,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父子,朝圣将两人从道德困境中拉拽出来,而获得心灵救赎与关系的修复。逃离、寻找和治愈是公路片的叙事模式,也是朝圣路上的所得。西藏电影中的朝圣元素,从叙事模式上也暗合公路电影的气质。

信仰的缺乏,往往会让我们在追求成功与理想的道路上迷失自我,陷入一种浮躁的状态之中,而这种浮躁的心态,如今也已经上升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由于认识的片面性和形而上学,有的人在获取利益和追求事业成功时,很容易滋生求快、求多、求急的心理,但是在藏族电影中,我们可以发现,藏族人民的生活步调是完全慢下来的,在电影《冈仁波齐》中,每晚朝圣者们都会在杨培老人的带领下开始诵经,念经几乎成为了影片主人公最多的一次自我对话,电影《阿拉姜色》中在妻子去世后,丈夫罗尔基也选择以诵经的方式超度妻子从而也达到内心的平静,日复一日的念经声对经文的重复,对宗教的笃定不疑,不仅仅是藏族人民信仰的选择也是他们对于生活的选择。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姿态还不仅仅体现在朝圣这条道路上,在电影《冈仁波齐》中,导演选择用五十分钟的时长表现了藏区人民的普通生活,如平时的砍柴,缝衣,做饭,导演用一种平静的态度窥探着藏区人民的生活,而这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更是源于长期宗教信仰滋养下的对于平静的选择。

在社会变革的洪流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在全球一体化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让我们在获得优渥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开始产生了一种迷惘与飘零感,信仰的缺失无疑是导致这一社会心理现象的一大推力,而我们如何应对如何去进行自我的调节,电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发泄与做梦的渠道,在观看藏族电影时,我们被藏族文化吸引的同时,也被藏族人民对于信仰的执着与平静的生活态度所感动,在观影的同时,我们彷佛被置换在了一个有信仰有方向的空间之中,在随着电影角色走上朝圣道路的同时,观众也在这条道路上實现了对信仰的追寻和对自我的观望与重视。

结语:

相较于整个中国电影的体量,藏族题材电影不过寥寥百余部,但是藏族电影因其独特的文化表征与宗教信仰一直是国产电影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情怀与灵魂归宿。无论是藏族电影中独特的藏族文化、藏族习俗、藏族景色在影像中的表达又或是融合了公路片情怀的朝圣在电影中作为一条成长之路救赎之路的牵引,都使藏族电影成为了大众了解西藏认识西藏最好的传播途径,同时,在社会变革时期,对于大众来说,藏族电影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大众信仰缺失的社会症候。

参考文献:

[1]肖博,建国以来藏族题材电影中的民族文化呈现研究,[D],兰州大学,2014.50

[2]朱婉茹,宗教与文化——藏族电影《静静的嘛呢石》叙事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0),192

[3]邵培仁,方玲玲,《流动的景观——媒介地理学视野下公路电影的地理再现》,[J],当代电影,2006-11-15

[4]闫长浩 .《冈仁波齐》的藏地色彩解读.  电影文学. 2018-04-15

[5]R.G科林伍德,精神镜像或知识地图,[M],赵志义、朱宁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3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
古代埃及墓室壁画“彼岸时间观”图像研究
简述李维汉关于宗教统战的思想
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问题及其思考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与德育方式解析
“信仰的力量”
传统礼仪与现代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实证研究与对策分析
生命·文学·信仰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话语殖民和宗教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