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扩内需的必要性

2020-06-30 10:06周清杰
中关村 2020年6期
关键词:内需居民消费消费

周清杰

6月6日,以提振消费为目标的“北京消费季”正式拉开帷幕,并取得开门红。北京市按照“政府补一点、平台贴一点、企业让一点”的原则,向在京消费者发放共计122亿元消费券,撬动消费市场。这是新冠疫情暴发以后,我国千方百计扩大内需的一种大胆尝试。

本文将从经济学基本原理出发,讨论一下在后疫情时代扩内需政策的必要性和基本逻辑,并澄清其中几个容易产生误解的问题。

经济形势异常严峻

在新冠肺炎疫情前期,我国采取了最严的控制措施。国内经济因地域封阻,一方面,农民工和探亲人员难以返岗,原材料和产成品物流几乎中断,导致产业链出现临时性断裂。另一方面,消费者也被隔离在小区或村里,无法外出购物、消费,需求端骤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同比下降6.8%,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从我国季度GDP增速的具体数据可以看出,这次的经济严峻程度远超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

随着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一些中低风险地区开始复工复产,餐饮、零售等服务业渐次开业。但由于外出购物、就餐或娛乐仍存在较大的被感染风险,消费者仍心存顾虑,线下消费恢复得相对较为缓慢。

最近,我国疫情风险明显降低,有利于社会经济生活回归常态。然而,由于美国等国家的疫情仍在爬坡,尚未达到峰值,因此,今年第二、三季度我国经济复苏的步伐将明显受限于国际环境。另外,以美国为代表的相关国家在前一段时期不断抹黑中国,试图通过独立调查、制裁世卫组织等形式,在经济、政治上孤立中国,会导致我国的外贸环境进一步恶化。

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重在扩内需

通过以上分析,并结合疫情暴发前已在进行中的中美贸易摩擦,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基本判断,那就是此次新冠疫情与中美贸易摩擦的叠加,会严重阻碍我国在后疫情时期的经济复苏。

我国经济怎么办?这是摆在中央政府和各级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从宏观经济的基本逻辑看,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可以简单分为内需和外需。当外需疲软时,若能采取合适的措施扩大内需,依然可以实现较为理想的经济增幅。

回顾我国成功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海啸的经验就会发现,在上两次外部环境恶化时,我国通过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的货币政策,有效扩大了内需,起到了帮助国内经济快速恢复的作用,较快走出了危机。

因此,扩内需既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应对当下经济危机的必须之策。我们在今年下半年乃至明年,必须把如何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复苏的重心。实际上,自2008年以来,即使我国外贸一直处于顺差,为经济总量的增加做着重要的贡献。但从整体经济增速来看,净出口的增速明显不如内需。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到2019年,内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已经达到了104.5%。在金融危机对我国冲击最大的2009年,内需贡献率一度超过140%。这一事实也为我们坚定扩内需提供了信心。

扩内需中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内需。严格而言,按照商品和服务的购买主体之不同,内需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居民消费、私人投资(或民间投资)、政府消费与公共投资。一些媒体经常把内需简单等同于消费和投资,实际上是合并了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也把私人投资和公共投资归到了一起。这种做法容易产生误导,因为两种消费以及两种投资的决定因素不同,追求目标亦不同。

第二,应该扩大哪一部分的内需。经济危机来临时,由于总需求下降,国内的就业形势将恶化,失业率上升,即使仍在岗的居民其收入也可能下降,因此,生产者会减少投资,缩减生产,居民也会捂紧“钱包”,压减开支。私人投资和居民消费的双下降,无疑会导致总需求进一步萎缩,甚至让经济陷入恶性循环。惟有解决了居民消费和私人投资这两种真正意义的市场需求疲软问题,市场才能实质性恢复,实现可持续增长。然而,若要在没有政府介入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极有可能因萧条持续时间过长,社会经济代价过高,导致整个国家无法承受。

第三,政府在扩内需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按照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为减少危机中通过市场自我净化、修复进程中的社会经济代价,政府应扮演积极的角色,采用增加政府消费和扩大公共投资的方式,修补需求缺口,帮助市场尽快走出危机。在危机管理中,政府也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降低资金成本,引导企业增加投资,居民减少储蓄。因此,危机治理中政府所扮演的“急救科大夫”角色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扩内需政策的时间性。一方面,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的扩内需是一个应急性、阶段性需求管理政策。随着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市场主体对未来的预期变得更加乐观,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开始活跃,纾困性扩内需政策将完成其历史使命。另一方面,由于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明显偏低,民间投资还有很大的提升潜力,因而,扩内需也是一个长期性政策。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优化消费环境,坚持竞争中立原则、打造民企公平竞争环境为目标的扩内需政策仍然是我国的中长期政策选择。

(作者系北京工商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猜你喜欢
内需居民消费消费
国内消费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中国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仍有欠缺
新消费ABC
供给侧改革下高等教育隐忧
居民消费
内需与外需的动态关系——来自中国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