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转换视域下王永年《在路上》汉译本被动语态翻译研究

2020-06-30 02:07庞慧燕
世界家苑 2020年4期

摘要:英语中被动句的使用率要高于汉语。因此,在英汉翻译過程中,需要对英语被动语态进行恰当的转换。本文将以视点转换理论为指导,以王永年《在路上》汉译本为分析对象,分类探讨英语被动句的汉译方法,指出王永年翻译《在路上》的被动语态时,鲜少使用汉语的“被”字句,并让读者对英语被动语态的汉译策略有更深刻的体会。

关键词:英语被动语态;视点转换理论;《在路上》

1 引言

虽然英汉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句法、语法,英汉翻译具有难度,但是视点转换法能够有效顺畅地实现英汉语言翻译。美国文学作品《在路上》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以来,虽然因其离经叛道的主题备受争议,但最终于1972年被列入了“企鹅现代经典”系列丛书。自该书进入中国,翻译家们踊跃翻译,目前在中国大陆已有四个版本,分别是陶跃庆和何晓丽、文楚安、王永年、石荣和文慧如的译本。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在路上”,点击《在路上》,一一查看261篇论文,去掉兰斯顿休斯、张辛欣等人的《在路上》,得出了202篇关于研究凯鲁亚克《在路上》的论文(包括由其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其中在这195篇论文中只有18篇是从翻译的角度分析,其中没有一位学者研究被动语态的翻译。基于此,本文以视点转换理论为指导,探讨王永年《在路上》汉译本中被动语态的翻译,分析王永年翻译被动语态的特点,以期对后期有关被动语态的翻译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视点转换理论

视点既指“叙事时所采用的视觉(或感知)角度”,又指“叙述者在叙事时通过文字表达流露出来的立场、观点或语气口吻”。(申丹,2004:175)英国翻译理论家 J. C. Carford 在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An Essay on Applied Linguistics 中提出翻译转换说(translation shifts),并把它界定为“偏离形式对等的等值翻译”。(J. C. Carford,1965:103)柯平教授在《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一书中将视点转换定义为:“视点转换指的是重组源语信息的表层形式,从与源语不同甚至相反的角度来传达同样的信息。”(柯平,1991:169)英汉两种语言具有明显的差异,同一思想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英汉翻译过程中,如果一味拘泥于原文的表层结构,那么得出的译文可能会意思扭曲或表达生涩。要想译文忠实顺畅,常常需要进行适当地调整与转换,这样的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语言特色及表达习惯,读者能更好地接受与原语等值的信息,克服语言差异,加强英汉两个民族的有效沟通。

3 《在路上》简介

《在路上》(On the Road)是美国“垮掉的一代”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创作于1957年的长篇小说,被公认为是60年代嬉皮士运动和“垮掉的一代”的经典之作。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个荒唐而真实的故事。小说主人公萨尔带领迪安、玛丽卢等几个垮掉而又满怀信心的流浪汉和无业游民游历全国。他们一路上偷鸡摸狗、玩弄女人、吸毒酗酒,经常出入赌场,大部分时间在监狱度过,但这不是他们内心想要的。他们只是借这些行为来发泄对美国社会的不满,他们对人生有着美好的憧憬,只因为社会压迫,才变成一个垮掉人士。作者在写作时不分现实与虚构,对故事发展情节任意铺展,想写什么就写什么,采用即兴式自发性写作技巧,向读者传递20世纪50年代美国现实社会中的状况。

4 视点转换在王永年《在路上》汉译本语态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与英语相比,汉语使用被动语态的频率低,使用主动语态频率高。因此,英汉语言翻译时,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采用视点转换法对英汉语言结构进行转换。小说《在路上》包括引言一共有209句被动句,其中在王永年汉译本中167句翻译成主动句(包括少数的“让、由、遭受”等表示被动意义的主动句)、判断句及无主句。接下来本文将分析王永年《在路上》汉译本中翻译被动句时而使用的主动句、判断句及无主句,探讨视点转换视域下语态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4.1 将英语的被动语态直接翻译为汉语中的主动句

王永年汉译本《在路上》大部分情况都按照视点转换法将英语的被动语态直接翻译为汉语中的主动句,他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译为汉语主动句。

(1)英语被动语态中的主语仍然充当汉语中的主语

例1:The cruiser was pulled up below and the cops were questioning an old man with gray hair.

警察的巡逻车停在下面,警察在询问一个灰白头发的老头。

例中,英语使用了被动语态,翻译成汉语时,为了合乎汉语的表达习惯,英语中的主语“The cruiser”在转换时仍然充当了主语,原文中的被动句译成了汉语主动句。

(2)英文句式中的主语在译文中充当宾语

例2:Every minute things became more dangerous;the coupe would be found wrecked in the cornfield by an early-rising country man.

时间分分秒秒地过去,情况越来越危险;早起的庄稼人会发现那辆坏在玉米地里的双门汽车。

中国人认为任何事或物都受人的支配,因此为了合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王永年运用视点转换法调整和改变源语的顺序,将主语 the coupe译成了汉语中的宾语,译本以人作为主语。

(3)灵活增加泛称人称代词“大家”、“人们”、“有人”等做主语

例3:This was going to save us a lot of money and trouble. It was agreed upon.

这一来可以省掉不少钱和麻烦。大家都同意了。

如果直接按照字面意思将例3中的被动句翻译成:它被同意了,译文读起来会非常拗口,不符合汉语行文习惯,但如果运用视点转换法进行调整,在译文中增加泛称人称代词“大家”,再将句子进行梳理,那么得出的是为读者所接受的译文。

(4)译成“使、让、由、遭到”等表示被动意义的主动句

例4:And my old man was arrested and I had to plead at court to the judge to let him go cause he was my pa and I had no mother.

我的老爸遭到拘捕,我不得不在法庭上请求法官放他,因为他是我爸,而我没有母亲。

汉语的“被”字本意是“遭受”,跟它组合的多是不幸或不愉快的事,而英语的被动句大都没有此类感情色彩,因此,进行英译汉时,不可滥用“被”字句,可以用其它词汇代替。例4中采用视点转换法将源语的被动句译成了“遭到”结构,避免了“被”字句的滥用。

4.2 将英语中的被动语态用汉语中的判断句式来进行翻译

在汉语中,判断句是一种常见常用的语言句式,常用“是……的”这一结构。特殊情况下汉语判断句中也会表示被动的含义,因在进行英汉翻译的过程中,也常用判断句来进行翻译。

例5:I yanked at the window;it was nailed.

我想拉开窗户;窗户是钉死的。

例句中,王永年采用视点转换法将原语中的被动句译成汉语的判断句“是钉死的”,这样的转换使得译文准确、地道、易懂、连貫,更能为读者接受。在英译被动语态时,王永年尽量避免“被”字结构。

4.3 把英语被动语态转换为汉语的无主句式

汉语是主题显著性语言,更注重主题而不是主语,所以就出现了汉语的无主句。在可能无法说出或没有必要说出动作的执行者时,可以将英语被动语态译成汉语的无主句。

例6:Preparations had to be made to widen the gutters of Denver and foresshorten certain laws to fit his suffering bulk and bursting ecstasies.

必须为他做准备,拓宽丹佛的排水沟,制定一些法律,以便适应他巨大的身躯和迸发的狂喜。

由于例6中没有必要说出谁为他做准备,因为这是已知事实,另外如果按照原文句子结构翻译成“准备必须被做好”,会非常生硬别扭,大大地降低了译文质量,因此王永年在翻译时采用视点转换法将原语的被动句译成了无主句。

综上可知,在视点转换理论指导下,王永年在翻译《在路上》的被动语态时,考虑到汉语表达习惯及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力,大都将原语的被动句转换为不带“被”字的主动句、判断句及无主句。

5 结论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自身存在差异,在英汉翻译中,语态的转换不可避免。本文通过以视点转换理论为指导,对王永年《在路上》汉译本中被动语态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可以知道王永年翻译《在路上》的被动句时根据语境采用灵活的方法,多数译成不带“被”字结构的句形。另外,通过本文可以得出:将英语被动语态翻译成汉语时,译文既需要准确地表达原文内涵,又需要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保持上下文连贯。

参考文献:

[1] J. C. Carford.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An Essay on Applied Linguistics[M]. Engla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 Keroauc,Jack. On The Road [M ]. New York:Penguin Books,2000.

[3]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M].王永林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6.

[4] 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5]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庞慧燕(1994—),女,广西玉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