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拉克劳、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话语政治”

2020-06-30 15:34陆欢欢
世界家苑 2020年4期
关键词:墨菲阶级话语

陆欢欢

摘要:本文所论述的拉克劳、墨菲“话语政治”建构的内在逻辑是以话语为中心的政治,他们用结构主义、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构造他的“话语政治”他们把政治主体多元化了,把一个统一的阶级变成了很多的利益群体,他们没有谈到民族解放的问题,他们认为的政治主体可能就是一个不同群体利益。而马克思的“阶级政治”显然是以阶级为中心的政治,马克思在批判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在资本主义剩余价值体系和唯物史观的根本方法中解决了阶级问题,显然是两这种不同的路线。

关键词:拉克劳;墨菲;马克思;话语;阶级;政治

英国后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拉克劳、墨菲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已经不可能了,他们拒绝经济与政治相互作用的必要联系。他们所谓的革命主体不是一个阶级,而是话语主体,他们是靠话语构造的一个少数的群体。而话语本身有很多话语来争夺意识形态属民,其实是一场很分散的“话语”运动。

1 “话语政治”的理论来源

“话语政治”的概念,主要包含了3个层面的含义,有对政治的理解、对阶级的解构和对话语的提出。在拉克劳与墨菲这里,话语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言说,它以索绪尔的语言学为基础,揉合了拉康的知识考古学,更得益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他们把“这种在其自身之内既包括语言成分又包括语言外成分的整体”,指称为话语。它通过强调主体、社会以及政治的话语构造特征,解构了现代哲学关于话语与实在的二元对立,建构了一种“话语存在论”。它的基本理论预设是:所有对象与行为都是有意义的,而意义都是“接合”的产物,是由特定的规则体系历史地建构起来的。任何意义都具有关系性特征,即使是单个语词,其本身也是能指与所指结合而成的一个关系性结构。通过诸多差异性原素的“接合”,意义得以不断产生。而这种“接合”又是暂时的、动态的,所以新的认同即意义不断地通过新的“接合”被缔造。质言之,话语就是“来自连接实践的结构化总体”。

2 “话语政治”的基本内涵

“话语政治”以话语为中心的政治,它把政治主体多元化了,把一个统一的阶级变成了很多的利益群体,谈不到民族解放的问题了,他可能就是一个不同群体利益的话语之争。拉克劳、墨菲是一种微观革命,马克思是一种宏观的革命。拉克劳、墨菲认为马克思是一种宏大的解放叙事,所以要解构他。20世纪70年代以后晚期资本主义发展,有这样一个的特点,阶级作为一个整体已经不存在了,分裂成很多的少数群体,所以是他们的话语权力之争。微观的群体斗争最后就是话语政治,就是他们所主张的那种斗争模式。他们认为马克思,这种模式已经失去了那个条件。因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矛盾已经消解了。新自由主义的话语已经占据了一个统治地位,所以说阶级政治不太可能了,因为阶级主体消灭了,所以他们才采用话语政治。他们认为话语政治才有可能,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依然主张革命,但是革命的模式不是一个宏观的阶级。机械的“话语政治”拉墨认为人类解放是不可能的,他们就是为了政治而政治,所以他们认为应该从人类解放回归到政治上,他们不考虑宏大的目标,他们是为了少数人的运动而运动。他们不承诺他们这个运动为了人类解放,就是为了反抗而反抗,没有目标,这就是他们说的像政治的回归,就是向激进的少数派的回归。这个回归其实它是保守的,他们承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推翻是没有可能的,阶级政治都不可能了,更不要谈人类解放,他们好像激进实则保守。拉墨的话语批判是在合法性之内进行的,其实他们承诺了资本主义制度是合法的,所以他们采取的政治方案一定是民主解决的,话语的争吵是在民主政治的框架之内来谈论问题,前提就是不推翻法律的合法性,所以他们还是在黑格尔法哲学范围之内来谈的,所以这个政治一定是“合法”的政治活动。

3 拉克劳、墨菲与马克思:两种政治观的比较

3.1 马克思“阶级”理论的立场

马克思道出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主张,始终关切以人为核心的价值关怀。马克思的阶级是在“异化”状态下形成的,在资本主义积累以及在这种积累共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形成了所谓的资产阶级。由于资本的非正义生存方式下产生了私有制,私有制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了,它是一种资本主义制度。西方国家法律、法治体系、政治制度、管理制度相当完善,要想彻底的推翻私有制,必须要有成熟的无产阶级组织。无产者在资本主义剥削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一个阶级,即无产阶级形成后才有意识的进行政治活动、有组织的政治活动,以前可能都是零星的不满、发泄情绪,只有组织起来才能彻底的改变世界。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普遍的阶级,即无产阶级,这个阶级形成了才能在法律的框架之内或者说才能超出法律的框架,超越资产阶级作为人类社会最后一个政治范畴的合理性,就变成了“共同体”。但是这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只要资本的力量、资本的逻辑没有消退,那么阶级就不可能退出历史舞台。现如今,虽然叫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是资本在统治力量,作为阶级的政治仍然存在。

根据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最终构想,共产主义阶段是不存在阶级的。先是政治解放,然后是人类解放,最后到人类共同体阶段劳动成为了第一需要。劳动是全社会的、生产的财富也是全社会的,不从属于哪一个阶级,因为阶级已经消亡了,这是马克思最后一个理想的状态。最后理想的状态是政治超越了阶级、国家以及种族,變成了一个全球化的概念,如全球治理、国家治理。马克思谈及,国家的功能除了镇压和统治的功能,还有管理和对外交流的功能。那现在国家已经被超越了,那就是后民族国家,也就是全球治理。那么马克思的政治观,按照马克思最后构想是没有政治、没有阶级,也没有阶级意义上的政治,最后变成了在人类共同体类的意义上的自由人联合体的自我管理。重新思考马克思的“阶级”,在其整个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就马克思的终极思想和对共产主义来讲,它将被超越。但只要资本在统治着,那么阶级理论就是政治最合理最现实的形式。所以在这个角度,马克思永远不会被逾越,马克思作为阶级的政治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内是不可以被超越的,而拉克劳、墨菲他们想把阶级消解,那是不得要令的,他们永远没有达到马克思那样一个认识高度。

3.2 拉墨“话语”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拉克劳、墨菲建构的“话语”理论体系,其实是对马克思的政治形态,即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的解构。在拉墨这里,“话语”理论主要借鉴于后分析哲学的语言学、拉康的“缝合”概念以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为了构建他们的话语体系。在特定情况下,他们认为“话语”才有可能。在这个意义上还是激进的,他们依然主张革命,但是革命的模式不是一个宏观的阶级这样一个模式。马克思的阶级政治观,按照马克思最后的设想是没有阶级、政治的,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马克思的阶级政治观就是一种“类”的解放。解放它不是政治解放,而是人类解放,政治也不是作为阶级的政治,是人类的政治。人类的政治已经不是组织结构、等级观念意义上的政治,政治的内涵其实也发生了变化。到了共产主义阶段,就变成了生产者、自由劳动的生产者的自我管理,是自治这样一个共同体。“自治”这样一个共同体,那其实就是浪漫的工会。前南斯拉夫讲了工人委员会,原来的时候工会是独立的,与党、机关、政府是敌对的,工会是为了工人争取权力。所以,这个时候的工会是有利打破官僚主义的,因为它是全体工人的利益,全体工人的利益就是生产者的利益。那如果在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或者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全体劳动者的利益,但全体劳动者进去工厂的大门那一刻,也是受纪律和组织的管理,对工人的管理其实是有这样一个统治因素。自我管理也可以说是自治,是自己管理自己,不需要找“代理人”,是一种民主的形式,工会就是它的自治组织。我们初级阶段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就被异化,因为你选出的这些官员他们不代表你的利益,工会主席也不一定代表工人的利益,慢慢的可能在谈判的过程中,他就被异化并与官员勾结在一起和管理者联合。所以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对政治的理解、政治主体、政治的斗争形式是都在发展变化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你必须承认拉克劳、墨菲的“话语”在西方20世纪70年代特定的社会阶级结构、社会背景下是有其合理性的,它是一种新的政治状况,或者说赋予了政治特有的内涵。

但是拉克劳、墨菲的话语理论只是局限于西方的议会政治或者是合法性之内的政治传统,他们不会说改变世界,只是在合法性制度前提之下的一种改良,表面上很激进,实际上不可能改变。拉克劳、墨菲的话语理论是将社会等同于话语,将客体视为话语语境接合现实的存在物,其实他们同样也表现出很明显的“本质主义”和“还原主义”的特征。显然,后马克思主义者所坚持的与他们要批判的对象所不同仅仅是:用“话语”偷偷地置换了“阶级”。

4 结语

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巨大变化背景下,研究拉克劳、墨菲的话语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变化和新形式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然而,我们要准确地把握后马克思主义的性质,以马克思主义当代性价值为指导,来研究他们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结论。

参考文献:

[1] 周凡.后馬克思主义:批判与辩护[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2] [英]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基金项目:此文系2019年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YJSCX2019-046HLJU)。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猜你喜欢
墨菲阶级话语
画与理
哪个墨菲
哪个墨菲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陶”气猪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还原真实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