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从装置艺术角度思考传统文化保护

2020-06-30 15:34李博温再骞
世界家苑 2020年4期
关键词:装置艺术传承保护数字媒体

李博 温再骞

摘要:在如今全球化浪潮席卷的大背景之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加速融合与更新,人们的观念与传统思维也在不断地改变,然而似乎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并没有跟上时代更新的脚步,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保护的观念仍然没有脱离以往的旧观念,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中,有的是对文化“外壳”的维持,缺少了对文化“内在”的探究与传承。本文希望能够从装置艺术这一比较前沿的艺术形式中去探討如今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的观念,可以提醒世人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视。

关键词:传统文化;装置艺术;数字媒体;传承保护

装置艺术是近现代产生的新兴的艺术形式,有着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能带领观者身临其境的体验作品。若将装置艺术与传统的文化保护结合在一起,不知道又会碰撞出怎样的激烈的火花。

1 传统文化的现状

习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文化遗产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就是各种个人以及团体所认为的表演形式、工艺、语言等。非物质遗产之所以需要进行保护,是因为有其脆弱性。从自身角度来说大多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依靠的是民间的口口相传以及师徒教学,由于时代变迁、战争战乱、饥荒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的民间传统文化就会很容易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办法很好的传承下来。从外部的角度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生长诞生于所在地、所在时代、所在民族,发展于所在地、所在时代、所在民族,一旦这些土壤发生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容易无法传承,当今社会迅速进入信息科技时代,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的环境发生了改变,这也是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如今异常脆弱的原因。

物质文化遗产又可以称之为有形文化遗产,指的是各种在一定时期人类文明发展的,具有艺术、科学、历史价值的各种物质文化遗存。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地损毁的,其原因有也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因素,一方面是人为因素。就自然因素来说文物的损毁有自然灾害和自然破坏力的影响,自然灾害是不可控的,对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极其大,会导致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甚至消失,自然破坏力例如湿度、温度、空气污染物等对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虽然短时间看不出来,但是长年累月会导致文物的严重损毁,值得庆幸的是我国的文物保护技术位于世界前列,众多的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各级博物馆里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修复。人为因素会有建设性破坏、维修性破坏和盗窃性破坏,在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种老城区的拆除工作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难免有许多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古建筑、古城墙等会在经济建设面前做出让步,会造成文化遗产的严重损坏甚至是拆除,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即使之后进行复原建设,也无法完整的还原文化遗产的全貌,更何况复原的建筑已经不再是物质文化遗产了,因为“旧”这个根本的特性被改变了。要减少人为因素对物质文化遗产的损害,就要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2 装置艺术与传统文化保护

装置艺术是艺术家在特定的环境之中,运用一定的材料、一定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具有情感表达的艺术作品。

我国著名的艺术家蔡国强先生有一个经典的装置艺术作品《九级浪》(图一),一搜废弃的渔船上面塞满了原型大小的仿真的动物模型,每一只动物都是瘫在渔船上,7月12日从蔡国强先生的家乡泉州启程前往上海,7月17日驶过黄浦江,途经外滩,抵达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外码头,以这种艺术形式来告诫世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仅直面地球、包括中国当下的生态问题,更延伸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连结中国传统诗意美学和哲理,包括人对自然的思考以及对原风景与心灵故乡的追索。

装置艺术有着与传统的艺术形式相区别的强大的冲击力,其身临其境之感也更加容易让观者产生共鸣,因此装置艺术可以很好的表达创作者的思考。在如今这个文化传统急需保护的时代,可以将传统文化的保护以装置艺术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让观者更加有直观的感受与情感的冲击。

3 创作实践

在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过太多的文化冲击,从微观上看,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之间的冲突长期存在着,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金都都与汉族农耕文明发生过多次的冲突,但是中华民族很多时候抵御住了外来的冲击,兼容了游牧民族的优秀文明,让中华的文明持久地延续到如今。从宏观上看,由于西方列强率先开展了工业革命,近代在整体的生产力被国外的列强完全压制,不仅仅进行了物质的侵略,还有文化上的入侵,但是我们的文明依然没有被完全湮没,依然保持着独有的中华文明,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在这么多磨难中苦苦支撑不放任自留呢?恰恰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飞速的发展,各种各样的西方文化开始传入国内,文化开始多元化,这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列宁曾经说过:“忘记等于背叛”,但有人开始有了疑问“到底坚持传统文化对于现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还有什么意义?”现代社会全球化在加速,但是如果我们将全世界民族聚集在一起让各自阐述最引以为傲的,一定是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保护传统文化是必要的,同样也是必须的,但是由于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的时间并不长,而且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也是参差不齐,这就导致了保护水平有高有低,保护工作草草了事,很多都浮于表面,完全不尊重历史,不尊重文化遗产。因此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来引起人们对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视。

传统媒体的代表是电视、电台、书籍、杂志、报纸等等,它们代表了传统媒体,但是早在五十年代,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早就富有预见地宣称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图象的世界,如今正处在后科技时代的人们无论教育背景如何,他的生活都会不可避免地被新的数码生态所包围。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化出了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艺术创作,注重作品与观众的沟通,强调艺术发生的过程,让观众开始参与到作品之中来,通过科技的手段,产生一种沉浸式的艺术体验,给观众以更加深刻的阅读体验,笔者正是想要通过这样的艺术创作来告诉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对于这个装置艺术的作品的呈现的大体效果是:在房间的四面墙上挂着许多的显示器,显示器上播放的都是传统的文化保护的纪录片,中间地上放着个古建筑的构件,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的一个缩影,它所代表的就是传统的文化,但是现代的人们只是在保护它的“外壳”,不去关心“内在”的变化,它的下半部分在消逝,留下的只有一地的灰。传统文化看似在被世人很好的保護着,但是这种保护是正确的吗?它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吗?传统文化为什么在这么“精心”的呵护下仍然在消逝呢?我们的保护究竟是在保护它还是在让他加速灭亡呢?这些都不禁让观者陷入沉思。现代的文明生产力已经到达了一个高度,机器的大生产代替了人工,这是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很多传统的手艺、技能已经没有了使用与存在的必要,慢慢在消逝的古建筑构件被显示屏所包围着,显示屏所传达的信息则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这种有着强烈的对比的处理方式,让观者的内心可以感受到冲击,引发观者的思考,到底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保护方式,我们在保护与维持的到底是什么。

装置作品中有几个显示设备显示着视频片段,每一个视频的片段都不同,每一段片段都有在讨论不同的现象,在不同的视频交错中让观者体会作品的内涵。

第一个视频是在屏幕上显示着数字版的中国画,多幅数字版的中国画在屏幕上滚动播出着、闪现着。

处在现在这个时代,身边的人都开始不再追求原始的架上绘画,开始享受电子设备给我们带来的便利,采用一种虚拟的绘画,让电子设备来模拟出画面的色彩、笔触、机理。我们常说工匠精神,但是这工匠精神常常是在物质上的理解,而不是在精神上 。用软件模拟传统绘画是对世俗的谄媚和屈服,是艺术变为设计的一种沦陷,所以传统艺术的内向性精神意义是在身心灵的统一过程中找到的,是形的感受到色彩的感受到质地的感受,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外在的物质形式上的再现。在当代艺术环境之下,绘画艺术有着矛盾所在,分别是强调传统工艺演变观念的连贯性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传统技艺并非不具备表现当代性的可能之间的矛盾。因为现今观众和艺术品间的矛盾不再是距离的问题,而是一种精神认同感与归属感的问题。因此技法、语言、材料,反而会变为一种内在亲切又自然的媒介,成为营造共鸣的优势.

第二个视频是在视频网站上,很多外国人在打中国太极,视频的弹幕上全是“中国元素”“走出世界”“传统文化”......运用复古的滤镜,屏幕的闪现,营造氛围。

这个现象在当今社会也十分普遍,国人缺少文化自信。曾经的中国是一个拥有灿烂的文明的文化大国,但是由于中国近代社会结构变化太过于剧烈导致许多人对于过去的传统文化产生了质疑。虽然现在我们国家日益强大,但是由于一百多年前的伤痛太过于深刻,很多人还是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缺乏自信。

如今在很多视频网站上能看到很多类似“reaction”类的视频,内容都是叫一些外国人来看国内的传统文化,记录下它们的“reaction”,或者是让外国人来体验中国的文化,并表达出赞赏,以此来显示中国文化的灿烂与博大精深,但其实很多时候这样求得国外的民众认可的方式其实恰恰就是最大的文化不自信,真正的文化自信恰恰不需要其他人的认可。

第三个视频是一位“大师”在创作一幅“艺术作品”,“大师”故弄玄虚,书画结合,用自己的肢体作画,似乎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周围的人也是围着这幅作品称赞不已,但是仔细一看,却发现似乎与传统的中国画或者是书法有着天壤之别。

实际上这些“书法大师”的作品真的是传统的书画作品吗?不是。当下人门缺乏对书法文化的全面认识,导致其对书法传统文化出现认识上的错误,加上现代人对待艺术过分强调创新,喜欢标新立异带来的快感,最终让跳梁小丑或者是书法大师有商机可乘。把这些摆出来,“大师”们会高傲的告诉你:“你欣赏不了,是因为你不懂。”然后说上几个你听都没听说过的碑帖,再来上一大串形容词,让你云里雾里。其实,这就是因为传统书法绘画文化在古代是文人雅士的爱好,一般百姓接触不到,所以导致现在的人们对这些并不了解。一般人都知道:汉字有甲骨文,篆书,楷书、草书、行书、隶书等种类,也能说的上欧阳询、苏轼等书法大家人名,甚至还知道《兰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书”、“颜筋柳骨”等。但是至于每一种书体是怎么来的?有哪些代表作?各自的特点又是什么?……这些,很多人就知之不全,未必能了解得那么深入了。所以,如果普通民众能了解一点书法历史和知识,其实就能准确的甄别“大师”的真伪,书画作品的好坏,这些看似是传统文化的作品,实际上没有传统文化的外表,更没有传统文化的内涵,这些“大师”也正是因为钻了这些空子,才让自己有的作品有了市场,所以真正需要做的是普及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让老百姓能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不是让这些虚有其表的跳梁小丑有他们的市场。

第四个视频片段是小米公司的CEO雷军在一个国际会议上的英语演讲视频,然后是全网对他铺天盖地的英语口语的嘲讽与恶搞的视频,用剪辑的手法把演讲的部分拼接、重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个视频至今在国内的社交媒体和视频网站上有着很高的热度,雷军的英语发音引起了全网的关注,恶搞视频层出不穷,几乎都是对于雷军的英语发音不标准的评价,但也不仅限于在雷军身上,在现在的社会上,大家对于外语的口音的要求很高,追求标准的美式发音和英式发音。但是其实,语言的首要目的是沟通,语言的第一要素就是要让别人能听得懂,能了解想要表达的内容,其次再追求口音的完美。有着和外国人一样的发音固然是好的,但是一味地追求英美口音,其实没有必要性,口音就是个锦上添花的东西,在国外的生活中,口音是不重要的,尤其是在移民国家,有很多人来自世界各地,各式口音铺天盖地,你只要能表达清楚,是哪里的口音不重要,比如中餐馆的服务员很可能是广式英语,加油站小哥是咖喱味的,超市服务员很可能是俄罗斯来的,这些都不重要,能表达自己并被别人听懂,即能有效沟通就可以。如今对于英语口音如此的苛求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化不自信。

第五个视频是在圣诞节的时候,国内的众多社交媒体上流传着类似“中国人不过洋节”、“中国人只过中国节”的文章与视频,似乎是在提倡人们要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将呼吁口号的视频重复的剪辑进行播放。

近几年来,网络上兴起了一阵抵制圣诞节之风。很多人担心,以“圣诞节”为代表的西方节日,近年来在中华大地上越来越热闹,而本土节日的氛围却日趋萎缩消亡,所以许多人担心,这是西方对中国的文化入侵,会进一步挤压华夏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改革开放以后,中外交流恢复,而鉴于中国在文明发展水平上与西方的巨大差距,这种交流中,西方文明毫无疑问是占据强势的,更多的是中国对西方的学习和引进,而非反之。但是否需要上升到抵制的高度呢?这其实要取决于,这种文化入侵到了什么程度,是不是有可能伤及中国根本。毕竟华夏文明的复兴,既要抵御西方文明的颠覆威胁,同时又有赖于对西方文明优秀成果的汲取。这种情况下,如果西方的文化渗透,仅仅只是表面性影响,不至于从根本上威胁到中国的文化自主性,其实并没有抵制的必要性,其實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有些国人对于文化的不自信。因为在历史上,中国文化曾数次成功吸纳,理性构架已经非常成熟的外来文化,变为本民族文化的新的激发点。例如敦煌莫高窟,自西汉以来,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在敦煌发展着,敦煌遗书历经千年,经过了历朝历代的艺术变迁,受到了不同地域的思想文化的交流,但是敦煌文化有其独特的文化自信,在广泛吸收各种外来文化的同时并没有被同化,相反的是兼容并蓄,与时发展,造就了更加宏大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自有强大的势能和弹性,不会因为有了几个洋节就抵御不住“西方文化扩张”,要相信中华文明的兼容并蓄的能力,提高文化自信。

第六个视频是在开国大典的历史记录片上印着一个YouTube的标志,黑白的纪录片配上彩色的标志,形成强烈的对比

YouTube代表的是一众的国外社交、视频媒体,很多时候国内没有办法去浏览这些网页,在国内的经典的事件片段上将YouTube的标志印在上面,代表了一种行为,国内很多时候会对外来的视频及社交媒体进行限制,但是它们传播的只是表象的“符号”,即使再多的外来内容,也没有办法改变中华的文化内涵。

以上就是一个完整的装置艺术设计的阐述,运用视频的语言,虽然没有一个文字的说明,但是每一帧都值得让人们思考,到底我们今天应该去保护的是什么,其实通过这个装置艺术作品,已经很明确的告诉了观者,我们今天需要去保护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它的精神,而不是去维持一些表象的代表符号,对于各种的文化包容,只要保持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相信任何的文明都能为我所用。

4 结语

在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快速的发展着,我们都可以将自己的观念这些的艺术形式,创造各种艺术作品。

笔者为了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的重视与反思,利用显示屏和传统的古建筑构建营造出当今传统文化保护与传统文化消逝的强烈对比,提醒人们当今社会文化保护方面的缺失,并且希望能够通过创作来表达出这一理念,引起人们的反思。

参考文献:

[1] 李晓东.文物学[M].学苑出版社,2005.

[2] 贺万里.中国当代装置艺术史[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3] 吴鹏.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21).

[4]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5] 温在骞.论近代俄罗斯油画的塑造与感想[J].美术教育研究,2019(17).

[6] 温在骞.变与不变的语境[J].美术观察,2019(03).

通讯作者:温再骞(1990—),男,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油画,艺术设计。

(作者单位:1.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装置艺术传承保护数字媒体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性及传承发展探析
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之于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性研究
“物”化的空间
装置艺术介入城市邻里空间的应用研究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的运用
数字媒体艺术的现状与前景
数字媒体的时代特征
民间组织在粤剧传承保护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