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音乐教育背景下培养大学生音乐审美素养的教育路径

2020-06-30 15:34刘刈
世界家苑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育路径

摘要:在当前国民音乐教育的大环境背景下,各大高校对于音乐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就是逐步对大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进行培养,深厚的音乐审美素养对大学生建立起音乐兴趣十分有效,音乐审美能力进一步提升,由此促进全面发展。本文就当前国民音乐教育背景对大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提升的路径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为提升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提供行之有效的举措,希望在日后对高校音乐鉴赏的课程改革工作有所增益。

关键词:国民音乐教育;音乐审美素养;教育路径

音乐素养是现代大学生的一种基本素养,主要包括乐器、舞蹈、韵律等多种艺术形式。作为教育的一类分支,音乐素养的增强具有多种意义。首先,高昂的音乐情怀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与价值取向。因为音乐本身就包含了积极、善良、友爱的精神内涵,它对大学生的思想启蒙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其次,音乐素养还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文化素质、科学素质、探索精神等等。音乐素养的更多作用体现在辅助大学生全面发展之上,它有助于扩宽大学生的眼界、灵活大学生的思维。从这个方面来看,音乐审美素养优秀的大学生,一定也具备着良好的创造能力,音乐可以作为大学生灵感迸发的源泉,形成其独特的思维方式,现如今,全民音乐素养的培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大学生音乐素养教育更是首当其冲。我国有信心、也有能力能够提高国民审美素养,同样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于高校大学生音乐审美素养的培养也是诸多高校教育努力的方向,但是目前的效果不容乐观,这个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亟待解决,那么,对于大学生音乐审美素养的培养工作如何展开?什么样的教育路径才是易行高效呢?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广义定义,初衷在于增进大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并探索合适的教育培养路线。

1 音乐审美素养的教育背景及其基本功能

通常而言,音乐审美教育指的是学校的音乐教育。然后又分为专业和业余两个范围,二者的培养目标各不相同。前者以学习音乐审美理论知识和专业技巧为主,其意义在于能够培养专业的学者以及专业工作者等;后者则是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活动,来获得精神上的享受。目的是为了陶冶情操,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扩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创造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目标影响着音乐审美教育分类,与之相适应的音乐教育也有着狭义和广义的区别,广义上的音乐教育指的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技能上产生影响一种活动,并且能够通过这种方法来对教育者本身的审美意识和眼界产生深远影响,通常带有一定的计划性与目的性;而狭义的音乐审美教育指的是为培养音乐创作、音乐研究、演唱以及专业人才为目的,工作重心在对于人才的培养,以直接的功利为目的。音乐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音乐带给人的冲击是十分巨大的,直击人们心灵深处。如果方式恰当,无形之中音乐就是产生教化的作用,这个在古代就有详细的记载。《孝经》曾记载:‘是以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意思是要想转移社会风气,改变民闻习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要想安定长官的身心,治理一国的人民,莫有比礼法再好的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音乐能够教育一方百姓,改善他们的习俗风气,促使社会正义之风永存,音乐的教化功能也由此体现。但音乐对人的教化功能不是直接赋予人的,它往往需要一些媒介的传达,如:作品、乐器等。好的音乐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情感的浪潮,挑动人们的心弦,从而产生计划之内的教育作用。如欧仁·鲍狄埃谱写的《国际歌》,极大的激发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热情,推动共产主义革命向前进步;再例如我国的《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在我国人民艰苦斗争的岁月,是这些优秀的音乐给了我们不懈的动力,促使我们坚持投入革命的建设洪流,为祖国的伟大理想出一份力。音乐的教化功能也在此得以充分展示,當下对于大学生音乐审美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音乐审美素养的教育意义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清晰的呈现。

2 音乐审美素养培养的意义

2.1 当代大学生个性特点分析

马云曾在演讲中提到:我们身处一个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生产力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质的飞跃。各种新鲜事物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对我们的常规意识产生冲击,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境界也在不经意间得到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国家先进的科学成果在被我们吸收的时候,各个国家的思想和本土文化也会随之而来。尤其是在进入到信息时代之后,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极大的缩减了世界各地的距离,便捷的概念深入人心。而作为新时代宠儿的大学生,更是积极追捧于计算机革命带来的便捷。我们可以横卧在家,和一个刚认识的巴西朋友胡侃一气;可以足不出户尝遍周边美食;可以动动手指了解世界各地信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以及心理特征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们不愿意局限于生活的小圈子内,他们喜欢追求潮流、追求市场,以异样的出场方式夺取人们的目光;他们轻狂但不张扬,敢于追求心之所想;他们同样嫉恶如仇,在面对不文明现象时,积极与恶势力做斗争。在关系到国家命运和民族利益的问题中,他们团结一致,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但他们同样具备缺点:自控能力差,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大学是每个人的青春时期,他们没有那么多顾虑,也没有那么多包袱,所以便没有那么多约束,他们可以毫无顾虑的迈步前行。而且受到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他们有部分人变得个人主义极强,极力维护个人利益,表出现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音乐素养的培育已经刻不容缓。

2.2 音乐审美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任务实施的过程中,大学生通常会站在完全不同的角度来对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进行解读,以此来达到对作曲家的人生经历以及当时的创作背景的解读,体味人生百态,方能用心专研作曲家在曲中融入的思想感情。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借用的是作曲人的视角,也由他们带给大学生更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彻底打开对于音乐世界的广阔天空。这个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去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古今中外各种乐器的技巧,还能对比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背景下的音乐发展历史以及差异性,解读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类型。现代教学模式都有一个习惯性思维:所学即所用,即: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实用人才,这点在大学教学中更能得以体现。大学的教育详细分类,各个主学科之间互不干涉,为的就是培养某一方面的高精尖人才,被社会所接纳。在这样一种教育意识下,学生的学习思路就是朝着未来职业的需求不断完善自身。这一过程需要通过教师的各类教学活动来调整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在提高专业特长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进行自我调节来符合社会的需求。同时大学生对自身审美理想和品味提高的渴求同样要求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在这样的基础上,音乐审美作为一种积极的、自发的个性要求,能够帮助大学生系统科学的完善自身,使其变得更为优秀。启迪人类的文化素养以及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这个是音乐教育可以完成的,并且它能够将艺术和人脑的基本斯文逻辑进行融会贯通,成为人类不断创新的源泉。多数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舒缓的音乐能够安抚听着的紧张情绪,进而使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而学生在鉴赏不同的音乐作品时,也会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情感体验。这些音乐作品根植于生活,透过音乐学生能够看到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艺术背景。而通过对音乐大作的解读与研讨,在更深层次的作品解读中优化自身对于音乐审美的感知能力和音乐思维方式,长此以往可以使大学生的想象空间得到充分的延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3 音乐审美培养所面临的弊病

3.1 过于刻板的教学模式

当代大学生的音乐审美培养方式主要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往往通过信息网络的带动使得多媒体呈现出缤纷多彩的音乐类型。教师们也希望能够通过这一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最为直观的感受,使得学生能够完全融入到本次音乐作品的教学中,所以多媒体教学方式开始被教师们惯用。但是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给大学生音乐审美培养带来诸多好处时,也在大学生脑中灌输了一种惯性思维:刻板印象。详细而言,就是对大学生有着固定的引导方式,使其对某个事物形成一个固定的想法,然后把以这种方式得出的结论推广给周围群体,对于该事物的特征单一,导致忽视了每个个体之间的差异。过度的刻板印象会严重阻碍大学生想象力的构建,并制约着学生创造力的提升。例如,在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革命歌曲《黄河大合唱》中,这部作品所描绘的凌云壮志已经不言而喻,并且将波澜壮阔的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学生们在合唱或者朗诵的过程中往往不需要借助相关画面就能在脑海中勾勒出黄河的磅礴之力,进而就能快速的融入到本首歌曲的意境之中。但是,部分教师太过于依赖互联网共享资源,展示关于本首曲子的视频都是大相径庭,无非是:直流而下,泥沙淤积,奔腾到海。这种多次出现的画面非常容易成为学生的刻板印象。或许黄河还有浊浪排空,纵横万里的气概,但是却始终无法存在学生的想象之中。甚至还有些老师曲子与画面相排斥,明明应该展示的是黄河气吞万里的气概,他们却在多媒体上播放劳苦大众在因为战乱四处逃散的画面,这显然属于撕裂大学生本身具有的想象空间,那学生又如何进一步提高音乐审美素养呢?

3.2 主观诠释扼杀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音乐审美的内在意义十分丰富,它的内容也是有诸多变化,同一作品在不同时代能够反映不同的精神特征。音乐的内涵渗透到文化修养和生活阅历,它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有所增添,也有所删减,最终沉淀下来,成为精华。所以大学生在进行音乐鉴赏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联系多个条件对音乐作品进行各方位解读,由此音乐最本质的内涵所在才能被领悟体会。但是不难发现一些态度不端正的教育者在实施音乐教学的任务时,仅仅是把书上的相关材料和解读思路转述给学生,告诉他们这个就是最正确的权威结果,灌输性教学十分显著。殊不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的涵义本身就复杂多变,仅仅透过他人视角对作品进行解读,我们又有何收获呢?音乐审美素养的提高需要个人用心去感受,而不是搬来他人理念加以运用。而且这种不关注和引导学生的灌输性教学方式,直接扼杀了学生参与音乐鉴赏的积极性,他们会认为自己的理解是错误的,会以恍然大悟的方式,感叹原来是这样解读的,却不知自己已经一脚迈入真理的殿堂了。长此以往,提升大学生音乐审美素养便只是流于形式了,无法做到真正落实。很多学生都是初入大学的校园才开始了解音乐,所以其音乐概念十分模糊。他们只知道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莫扎特的《安魂曲》,但是他们对于作者的生平不甚了解,更无法联系作曲的背景解讀这些曲子,也就无法欣赏到曲中的奇妙。客观的说,当代大学生对音乐审美基础知识的学习仍然处于低水平状态,部分大学生都没有系统的学习过音乐理论,以至于他们缺乏基本的乐理知识。在音乐鉴赏这一方面,大学生同样缺乏审美能力与水平。很多人只知道钢琴家贝多芬、莫扎特,却不知道近代‘印象主义音乐鼻祖克劳德·德彪西,德国浪漫乐派代表人雅科布·路德维希,对他们的作品更是闻所未闻,音乐知识层面过于浅薄。

4 大学生音乐审美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

4.1 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现代教学模式早已抛弃了一人一板的教学方式,音乐课堂上也不满足于一人一琴的教学氛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很大一部分的教育工作者都会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同时,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后,优秀的教学成果也得到了学生和教育者的认可。但是多媒体教学要摒弃掉刻板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多方面的搜集有关课程的媒体内容,开拓学生的眼界。同样也可以转变教学理念,师生身份互换,达者为师,只要学生音乐才能足够出众,那不妨鼓励他讲述自己的音乐理念,供学生们作为学习之中的参考。除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技术外,教育工作者还要创新教学模式。现代大学生多数沉迷于网络世界,网络已经深入人心,这并非是一件坏事。网络上的资源类别浩瀚如海,对于喜欢网上冲浪的大学生而言,能够非常便捷的欣赏倾听高水准的音乐作品,提高他们的音乐知识。况且枯燥无味的音乐教学很难让学生产生期待心。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是加强大学生音乐审美素养的主要手段之一。一般认为大学生的有效的音乐审美素养的教育对教师外在的影响过于依赖,教育工作者可以尝试从自身审美教育为出发点,从而对学生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和趣味进行观察,这个层面可以使自我教育成为一个专业的过程。通常而言在这个角度中,通过教师的干预,学生的自我教育的学习动机并不是直接形成的,而是通过教育工作者的干预来间接形成的。这体现在两个层面:学生通过自我调整从而直接形成自我音乐审美素养的提升;学生依赖自身所具有的音乐审美经验从而形成自我提升优化。教育工作者可以由浅入深的指导学生参与音乐的实践之中,增强他们的代入感。多次举办一些合唱比赛,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精心设计,通过乐器的直接演奏,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乐理知识;通过合唱比赛,让学生体会音律与和声的震撼效果,使得音乐深入人心,化为不断提高大学生音乐审美素养的源动力。在国民音乐教育当前背景下,毕业后的高校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主要任务是对小学生进行音乐审美培养的教育,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实施教学任务时,课程安排要合理,要基于中小学生音当前音乐审美教育所需要的实际情况为中心,教学对象使我们首先要注意的,同时牢牢把握教学内容,使教育对象在参与教育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难以问题都可以顺利的突破。其次是课程制定要紧紧围绕新课改的要求,制定可行性高并且针对目前的国民音乐教育背景十分奏效的方案进行实施。

4.2 营造良好的音乐艺术氛围

通过对当代大学音乐审美活动调查后发现,大多数高校音乐文化活动内容过于单一,形式过于呆板。大学的音乐活动多以中低层次大众化的音乐形式为主,较为高雅的音乐活动比较稀少,例如学校组织的‘校园十大歌手,‘街舞比赛等等。这些中底层次的音乐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活动数量不多,参与人员稀少,影响程度不大。鉴于这种情况,,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文艺活动的彩排之中。学校应当做好规划,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实践教育,将课本上的乐理知识融入到实践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并且要不间断的给课堂内学生欣赏经典的音乐作品,把这些名作的经典节奏,悠扬的旋律以及大师们精湛的演绎技巧,通过这种耳濡目染的言传身教给学生的情感和心灵带来前所未有的教学体验,无形之中会对其审美观念的构建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良好的审美观念必将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人文修养。.比如对著名的音乐文学起源进行比较和分析,学生带着培养音乐审美素养的目的性去认识、选择、思考和比较有区别的关于一个和多个或者相近的艺术理论观点,以此来对当前的艺术表演的主体进行凸显,对不同的被宣传和强调的艺术热点现象中的视野和音乐理论现象进行差异化和同化比较,促使学生的思维和评价状况变得更加活跃。作为学生本身更愿意接受一些经过独立思考,总结归纳正确的解决方案、自发独立创作的艺术活动,而对一些简单准备好的论述观点,使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直接对学生内在的审美价值体系产生深远影响,学生的个性也在这个比较的过程中被唤醒,使学生对寻找音乐的唯美产生了探索和积累的兴趣。在此学生的艺术思维方式在于主动参与,对世界文化艺术瑰宝进行观赏分析,那里蕴含了丰富的人类人文艺术经验,而这些宝贵的艺术经验本身就储藏着对人类产生十分积极影响的音乐体验,能够有目地的获取这些宝贵的音乐体验,那么就能直接形成对于音乐的艺术感觉的储备。其中,有效的利用网络音乐资源、听音乐会,通过CD唱片,这种比较宽泛的音乐视野,丰富多彩的音乐素材已经逐渐形成了大学生音乐活动中不可分割的重要一环。除此之外,各个学校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当前存在音乐特长的学生,而是应当面向全体开展音乐实践活动,将活动结果记录到期末评价体系之中,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达到大学生音乐审美素养整体提升的效果。

4.3 对课程体系进行深度改革

不为多数教育者所知悉的是,国外大学里通常有多种多样的音乐活动,例如:音乐会,音乐辩论赛,等等。西方先进国家非常重视大学内部音乐社团的建设,基本每周都会有固定的音乐讲座来丰富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身为世界范围内顶尖学府的剑桥大学更是创建了许许多多规模巨大的音乐团体,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音乐类型,比如交响乐、合奏乐、爵士乐等等,大型音乐组织的数量达到了30多个,几乎覆盖整个校园,学生有很多机会通过大学里的音乐团体提高表演技巧。英国另一所世界著名大学伦敦大学更是被誉为艺术圣地,其学校内部包含了三所可容纳1800名学生的大型音乐厅,两所话剧院,一座电影院。美国哈佛大学为近一万五千名学生开设总计81门的课程,其中不发音乐类型,音乐学科甚至成为了校内的主流课程,在此之外还有钢琴、戏剧等选修专业供学生们参选。而我国高校开设的音乐课程比较单一,基本以歌曲概括所有音乐类型,面向学生的艺术类课程的设置内容、教学标准远远达不到国外的发展水平。国民音乐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大学身音乐审美素养的培养并不是针对音乐专业的教育方法,其侧重点在于审美素养的培养,通过这样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更多的大学生都能亲身体会音乐带来的韵味。面对受教育者音乐审美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我国音乐教育团队必须构建系统的教学团队,以精细教学为手段,拓展大学生的音乐审美知识。同时音乐素养培育的系统课程中所用的教材的编写要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大纲来开展,并要考虑学生能否接受这样的教材 ?这样的教材是否能够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增益?为达到这一目的,可以在音乐教材中参与民族元素,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所以教育工作者在编写音乐教材时,可以联系区域内的学生实际生活,自主地拓展教学思路和内容,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契合当地文化特色。现目前我国音乐教育师资力量和综合文化素质远远达不到其标准,因此在教材编写中课题的创意要从多个学科角度考虑,把握好三个原则:开放性、多学科融合性、配备多种联系性。让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灵活应用,给予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以便于他们进行艺术创作,不断提升他们的音乐审美素养。

5 结语

在当前的国民音乐教育背景下,音乐审美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个体本身的审美修养也逐渐得到完善,艺术人格也渐渐形成了清晰的轮廓,这是当前的大环境背景下的大学生提升音乐素养、优化个人文化内涵的有效之法,也是目前我国高等学府深化课程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经之路。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当今高校音乐审美教育停滞不前,形式主义过于泛滥,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遭到了严重的制约。我们要正视这些弊病,采取可行性高的举措。音乐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受到社会的关注会越来越多,我们坚信,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会停滞,教育工作将会逐步完善音乐教育模式,转变教学内容与方法,扩展学生的艺术眼光,当代大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必定能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浩.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当代大学生音乐素养提升路径探究[J].黄河之声,2016(20).

[2] 宋白.音乐审美教育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J].音乐天地,2013(11).

[3] 范璐瑶.针对音乐审美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研究[J].科技展望,2015(07).

[4] 刘晓敏.音乐审美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0).

[5] 桂丹.读《国民音乐审美素质的构成与国家音乐教育体系的结构和层次》有感[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6).

[6] 黄慧.新常态下大学音乐教育中人文素养实践价值与路径培养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7).

[7] 周海宏.国民音乐审美素质的构成与国家音乐教育体系的结构和层次[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04).

[8] 佘红英.音乐欣赏在国民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9] 李莹.论高校音乐欣赏课程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江西教育,2016(24).

[10] 陈刚毅.当代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路径与价值引导--以通识教育理念为先导[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11] 刘婷.民族音乐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其推廣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0).

[12] 郝莹.论新课标背景下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功能的实现[J].基础教育论坛,2016(11).

[13] 成华.浅析音乐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实现路径[J].北方音乐,2017(37).

[14] 李宜燃.浅论音乐教育的理念和路径探索[J].牡丹,2016(06).

[15] 初媛媛.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J].音乐天地,2015(12).

[16] 陈洁.新课改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的优化路径探析[J].新课程(下),2016(02).

作者简介:刘刈(1987—),女,湖南益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受“作为素质教育的高校音乐教育途径问题研究”2019年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美育课题支持,系首都师范大学2019年度美育研究课题结项成果。

猜你喜欢
教育路径
高等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探析
多元文化背景下医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路径探析
“微文化”下学生价值观的新特征及教育路径
从情感教育走向情感文明教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初探
基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路径探索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民族文化传承的家庭教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