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三维发展体系 促教师团队建设

2020-06-30 00:49周勇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0年1期
关键词:教师团队建设路径

【摘 要】建设好教师队伍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保障,南京市科利华中学棠城分校不断探索教师发展新路径,立足课堂教学改革,依托教育科学研究,构建多维度教师发展团队,以“项目化”的形式创建不同类型教师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三维发展体系;教师团队;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06-0045-03

【作者简介】周勇,南京市科利华中学棠城分校(南京,211500)教研处主任,高级教师。

培养出一批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的教师是学校教师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南京市科利华中学棠城分校创建于2014年,学校高度重视教师发展工作,6年来不断摸索教师团队建设的新路径,建立了教师发展三维体系。近年来,学校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教师,林瑞清老师被评为第九届南京市地理学科带头人,陈宗国老师、林瑞清老师等6位教师被评为南京市德育学科带头人,沈毅老师、彭开霞老师被评为南京市首届德育优秀青年教师。同时,学校还重视学科教研组的建设,地理和音乐两个学科组被评为“南京市第九届先进教研组”。

一、依托名优教师,建立领军人物发展团队

名优教师是在学科领域中某一方面具有影响力的教师,他们在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代表学科教育发展的前沿方向。名优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力量,决定了学校发展的高度,是学校教师资源中最宝贵的组成部分。对于名优教师,既要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更要助力他们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

1.“导师制”助力名师深造提升。

学校聘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德育特级教師张万祥为我校陈宗国老师的导师,还聘请了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特等奖获得者、地理特级教师蒋小润作为我校林瑞清老师的导师。在杰出导师们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学校名师梯队获得跨越式发展。陈宗国老师被评为南京市首届德育学科带头人,参加江苏省“八礼四仪”读本撰写工作;被聘为南京晓庄学院客座教授,讲授班主任培养课程,并成为南京市德育学科领军人物。林瑞清老师被评为南京市第九届地理学科教学带头人、南京市第二届德育学科带头人,成为教育教学双料学科带头人。

2.“工作室”发挥名师示范作用。

在六合区教师发展中心的推动下,2019年6月陈宗国老师成立了“六合区德育名师工作室”。该名师工作室先后走出6位南京市德育学科带头人,4位南京市德育优秀青年教师,2位“斯霞奖”教师,成为六合教育一张靓丽的名片。目前,林瑞清老师正在申报“六合区初中地理名师工作室”,获2018年全纳性地理课堂教学获江苏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作为教研组长,林瑞清老师带领的地理学科组被评为“南京市第九届先进教研组”。

3.“项目化”打造名师品牌效应。

2018年,在陈宗国老师的带领下,学校创立了“棠城家风家训文化馆”,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弘扬重视家教、恪守家风的优良传统,受到区妇联、区工会、区教委的高度赞赏,现已成为南京市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陈宗国老师还举办“棠棣花开家校共育夜话”系列活动,通过早期干预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陈宗国老师与晓庄学院陈善卿教授联合创办“江苏省陶行知特别教育专业委员会”,出版《家庭教育指导读本》,编写《特别教育概论》。

2016年林瑞清老师的“麦哲伦”班级组建,3年下来,班级特色文化独树一帜、学生综合素养在区域首屈一指,获得社会、家长、学校的一致好评。2019年“麦哲伦”班被评为南京市先进学生集体,林瑞清老师也被评为南京市优秀班主任。“麦哲伦”班的事迹多次参加区教育局宣讲,被评为南京市教育好故事特等奖。

二、依托青年教师,建立种子教师发展团队

青年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流砥柱,经过几年的历练,他们有了自己的教育主张,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决定了学校发展的广度,是推进学校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遴选种子教师向名优教师孵化已成为学校教师团队建设的重中之重。

1.“主张课”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学校开展“三主四步”教学课堂的课题研究已有4年,在“三主”理念的引领下,区优秀青年教师及教坛新秀依据自己的教学风格,以教研组为单位上一节有自己教学主张的课,学校邀请研训员或校外专家参加。评课研讨时,上课者要提供与自己的教学主张相关的文献资料,带领组内教师学习,并说明自己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听课专家进行针对性的评课和指导,帮助青年教师提炼出适合的教学主张。活动结束后,除上交课件、教案、照片、签到表、评课表外,另附文献学习材料、活动简报和一篇有质量的教后反思或小论文。

2.“微研究”发展教育科研水平。

学校建立青年教师课题研究制度,从市、区个人课题,学科组规划课题到学校规划课题,为青年教师打造三级课题研究体系。青年教师以课题为抓手,立足课堂教学,用课堂来研究课题,用课题来引领教学,课题课堂有机融合,做朴素的教科研。每学期开展两次全校性的“个人课题”研讨交流活动,建立“个人课题”电子档案袋,及时上交研究的过程性材料,定期邀请专家莅临指导。第9期市、区“个人课题”结题率达100%。每个学科组都积极申报自己专业的规划课题,由青年教师执笔撰写申报书,积极参加学校规划课题的研究,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干。

3.“做项目”引领专业成长方向。

结合学校青年教师数量多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改的新要求,学校成功申报区前瞻性项目“基于‘三主的‘四步课堂教学形态研究”并获得区一等奖,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三主”体现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旨”,基于“三主”的教学理念,构建“目标引领,自主探究,交流展示,考查反馈”四步的教学形态。随着“三主四步”课堂教学形态的研究深入,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多人申报的“三主四步”课题被市、区教科所立项,多人撰写的“三主四步”案例和论文获奖或发表。

三、依托职初教师,建立职初教师发展团队

职初教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希望所在,学校创建以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每年都要引进大批优秀职初教师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来。面对日趋庞大的职初教师队伍,如何将他们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化为课堂实践能力,成为学校教师团队建设的当务之急。

1.“结对子”助力站稳讲台。

职初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钻研教材、教法,以最快的速度上好课,站稳讲台。学年伊始,学校精选了师德高尚、师能突出的骨干教师与职初教师开展“一对一”方式的“师徒结对”活动。“师傅”要全程跟踪职初教师的课堂,毫无保留地把先进教学经验、教学方法传授给“徒弟”。“师傅”还要经常找“徒弟”谈心,切实帮助“徒弟”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为“徒弟”的快速成长奠定基础。“徒弟”要尊重“师傅”,虚心听取“师傅”的意见,定期向“师傅”汇报教育、教学心得体会和反思感悟。学校定期对“师徒结对”活动进行量化考核,及时通报,表彰优秀的指导教师和被指导的职初教师;同时,完善激励机制,对师徒双方实行“捆绑式”奖励。

2.“讲故事”开启科研之路。

教师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思考的事,但因为各种原因,教师往往没有进行深入的反思。组建“教师故事团队”,就是让职初教师关注教育中令人感动难忘的故事,反思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培育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增强教育的幸福感。团队成员每月参加一次主题研讨沙龙活动,说出自己的教育故事,用生活化的语言叙述有价值的问题,让教科研的起点回归到教育教学实践。同时,通过同伴或专家的视角,深刻反思自己的故事,使自己对教育故事有更理性的认识,并将故事撰写成教育叙事或案例。团队成员定期将教育故事上传至学校网站及六合教育信息网的教师博客,帮助自身反思和成长。

3.“共同体”提升專业素养。

学校教务处、德育处、教研处联手打造“职初教师发展共同体”,采取教育、教学、研究和学习四位一体的方式,通过专家引领与同伴互助,促进职初教师全方位成长。学校定期组织职初教师开展校本研修。通过专题交流,职初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升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力,例如徐文婷老师的“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张欣玥老师的“乐学、善学、求学”。学校定期开展职初教师课堂教学研讨会,编写“职初教师课堂教学案例汇编”,每学期举行职初教师的课堂教学案例评比,反思课堂教学的执行力,形成职初教师培养校本资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一个人也许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教师群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名师的成长离不开自己的努力,更离不开团队的合作与协助。建立三维发展体系,为教师量身打造不同的小团队,精准定位,目标明确,让专业发展的道路不再迷茫与孤单,让团队的建设成为教师职业生涯的幸福之源。

猜你喜欢
教师团队建设路径
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路径分析
MS—EEPO(有效教育)教师团队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师团队专业发展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三元制”协同工作机制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与研究
论技能竞赛对会计教师团队建设的影响
校企合作视域下中职服装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调查与分析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