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杜绝功利?“假神童”背后的推手们应反思

2020-07-01 11:22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20年8期
关键词:镀金评奖神童

前段时间,“昆明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一事引发社会关注。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发布通报称,撤销该项目所获奖项,调查专家组认定,该项目研究报告的专业程度超出了作者認知水平和写作能力,报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独立撰写。

获奖小学生父亲致歉,承认过度参与了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使用了大量专业术语。

神童不能埋没,造假不可纵容。“假神童”背后,无外乎两只推手:家长期望孩子拥有“黄金”履历,以便在有机会时“弯道超车”“高人一等”;评审专家则因为种种原因对学术造假、履历“镀金”的不正之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比赛场”沦为“镀金池”,损害竞赛公平,挑战诚信底线。

科学研究本该严肃严谨,造假之风必须狠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资深教授、研究员作为评奖专家,为何没能发现一些参赛作品明显超出了中小学生知识能力范围?作为国家专业研究所的研究员,为何让儿子选择与自己研究方向几乎完全一致的参赛项目?这一系列问号不是轻描淡写的道歉和敷衍了事的回应所能回答的。不能让“过度参与”成为造假“隐形衣”,更不能让“收回奖项”为不正之风“擦屁股”。要让浮夸浮躁、投机取巧的,在学术界没有市场;让弄虚作假、违纪违规的,付出应有的代价。

科技竞赛本为鼓励创新,不能只看结果。鼓励青少年科技创新要充分考虑青少年的能力和特点,在一些青少年科技竞赛中,评审老师面对适合青少年的课题却觉得“太low”,这种取向本身就背离了科学规律。青少年科技竞赛还应该反思评奖标准和办法,重视对学生参加创新活动过程的考察,引导学生多参与、多体验,而不是只看“成果”。此外,还应健全“回避制度”,加强规范署名,不给动歪心思的人留下可乘之机。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让孩子明白,诚实是人生最重要的品质,即便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真诚的付出与努力,也远远胜过一张虚假的镀金成绩单。毕竟,没有人能够靠蒙骗走到最后,再精致的利己主义也会栽跟头!

(来源:半月谈网 丁 静/文)

猜你喜欢
镀金评奖神童
越南·河内
神童特工拯救世界
修复金棺
给回形针穿上铜衣
都是神童
出国“镀金”?那是远古时代的思维了
刘晏七岁为官
文艺评奖不能沦为“评奖文艺”
文化部:大幅压缩全国性文艺评奖 减少60%以上
文化部全面清理整顿文艺评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