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系列实际问题 促进深度学习
——以复习苏科版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为例

2020-07-02 07:23唐建华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20年1期
关键词:机械效率测力计拉力

唐建华

江苏省苏州阳山实验中学(215151)

1 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复习通常是题海战术,反复训练,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记忆、初步理解、初步应用等浅层学习状态,并未达到“分析”、“评价”、“创造”等层次。具体表现在学生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问题时,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即核心素养并未明显提高。同时这样反复的机械训练使学生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反而厌倦了学习。

若我们在物理教学中选择隐含物理规律的、新鲜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分析研究,让学生从具体的实际问题抽象建模得到物理问题,然后根据需要,测量数据,再根据这些数据等信息综合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等。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深度学习,既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复习“简单机械和功”这一章时,寻找了生活中的1个钢管,1个螺丝,1个弹簧测力计。将螺丝用适量的纸包裹后塞进钢管里,使钢管重力略超测力计量程。然后精心设计了以下3个系列实际问题组织教学。

2 如图1,如何运用测力计测量略超量程的钢管的重力?

设计意图:无法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钢管的重力,要引导学生用“省力”的方法来测量钢管的重力,于是想到简单机械中的杠杆、滑轮组等都可以省力,但提供的器材只有钢管、弹簧测力计,没有直观的杠杆、滑轮等,所以要引导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装置来构建一个杠杆装置。最终引导学生复习杠杆知识,以及应用杠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如下:

笔者先问能否直接将钢管挂在这个弹簧测力计下方测重力?学生们都笑着摇头。然后笔者让大家讨论后再交流,以下是笔者的引导过程:

教师:你们如何知道这个钢管重心O的位置?

学生1:可以用手将其从中间某处尝试托起,若能水平静止,则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可以知道其重心的位置。

教师:不能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提起钢管,那么如何用测力计省力地搬动这根钢管?

学生2:可以将钢管一端支在桌子上,用弹簧测力计提着钢管的另一端,利用省力杠杆的知识,因为动力的力臂大于阻力(钢管重力)的力臂。(说完班级的讨论开始热烈了)

教师:为了方便测量力臂,钢管应在什么位置静止?拉力应该朝什么方向?

学生2:因为钢管的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所以钢管应水平静止,钢管另一端的拉力要竖直向上。

教师:如何计算钢管的重力?

学生2: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拉力乘以拉力的力臂等于钢管的重力乘以重力的力臂,就可以求钢管的重力。

师生共同测量过程:测得:lAB=25 cm,lAO=10 cm,F=3.2 N;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lAB=G·lAO,得G=8 N。

3 如图2,用竖直向上的力提起钢管一端至竖直,再提起另一端至竖直,则两次拉力做功一样吗?

设计意图:复习机械功的意义、功的计算。学生对用竖直向上的拉力拉起着钢管的一端,整个过程中拉力作用点移动的轨迹是弯的,这样一个具体情境中,如何考虑拉力做功,可以增加对机械功的理解。以下是问题引导的教学过程:

学生1:两种情况做功一样,因为钢管都竖起来了,达到一样的效果。(说完后,班级的同学都赞成地点点头,教师不发言,学生们知道这个思路有问题了,随后相互间展开了讨论。)

教师:拉力做功如何计算?

学生(集体):比较拉力和拉力作用点在拉力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教师:沿竖直方向提起钢管的一端,拉力的大小会变化吗?

学生2(在学生讨论交流后):拉力不会变化。因为动力竖直向上、阻力竖直向下,两个力的方向平行,向上提起时,动力臂、阻力臂都在变小,但比值不变。又因为阻力不变,所以动力即拉力不变。

> 教师:A、B两端竖直向上的拉力相等吗?

学生3:钢管的重心不在其中点,两端竖直向上的拉力不等。根据杠杆平衡条件,钢管的重心离支点越近,动力就越小。

师生共同测量:lAB=25 cm,FB=3.2 N,FA=4.8 N,由于整个过程拉力作用点移动轨迹是弯的,无法计算出两次拉力做功的具体值,但可以定性得出WA>WB。

教师:两端测量的拉力与钢管的重力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3兴奋地说:刚才根据杠杆知识测出钢管的重力是8 N,而两端分别拉起钢管的拉力是3.2 N和4.8 N,也就是两端拉力之和等于钢管的重力,但我不知为什么?

学生4(学生思考片刻后):两端的拉力之和等于钢管的重力,即FA+FB=G。根据杠杆两次平衡条件,就能得出以上结论,即动力作用于B端时有杠杆平衡条件:FB·lAB′=G·lAO′;动力作用于A端时有平衡条件:FA·lBA′=G·lBO′。因为两次提起角度一样,所以lAB′=lBA′,将两等式相加可得:(FB+FA)·lAB′=G·(lAO′+lBO′),即得出FA+FB=G的结论。

4 如图3,利用钢管提起石头至相同高度,若改变动力作用点或挂石头的位置,其机械效率相同吗?

设计意图:这样的问题,若教师直接用语言表达,学生是不容易听懂的,所以教师将其拍成3幅图片呈现出来,然后让学生比较3幅图中将石头提升同样高度的时候,其机械效率大小关系,以此提升学生应用机械效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师:用钢管提升重物时,如何提高其机械效率?

学生(集体):提高有用功,可以提起更重的物体;或者减小额外功,即减小钢管的自重。

教师:现在分别用甲乙丙三种方式提起石头,它们的机械效率大小关系是怎样的?你是按照什么顺序比较的?(学生相互间激烈地讨论起来)

学生1:不能直接比较图乙和图丙,因为它们重物的悬挂点不同,拉力的作用点也不同,为了方便比较,应该甲乙之间比较或者甲丙之间比较。

教师:甲乙两个的机械效率哪个更大呢?

学生2:乙的拉力大于甲的拉力,所以乙做的总功要大,而它们都是将同样的石头提起同样的高度,有用功相等,所以乙的机械效率要小于甲的机械效率。(说完后教室里大部分同学很赞同)

学生3(立刻站起来反驳):它们的总功不等,乙动力大,但移动距离小,所以甲乙的总功无法比较。

教师:总功还有其它的计算方法吗?

学生3:可以用有用功加上额外功,甲乙同样的石头上升相同高度,所以有用功相同;甲乙石头悬挂点没变,钢管提起角度相同,钢管重心上升的高度也相同,所以克服钢管自重做的额外功相同,甲乙的机械效率相同。

教师:对的,那么甲丙的机械效率怎么比?

学生3:石头上升的高度相同,有用功相同。但丙石头悬挂点离支点远了,所以杠杆旋转角度也小了,即杠杆被提起的高度也小了,额外功小了,所以丙的机械效率比甲要高些。(说完后大家给予热烈的掌声)

教师:刚才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时,都应用了“简单机械和功”这一章的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复习到,请大家小组交流一下。

4 结语

以上是学生解决3个相关的系列实际问题,复习了“简单机械和功”这一章内容,除了滑轮组这个知识点,其余全覆盖,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课后和笔者交流,希望下次复习课还能这样上,比起以前复习课都是做题目来说,这样的课堂复习太有意思了,就连班级的几个“捣蛋生”也全程高度参与。以上3个相关的系列实际问题贯穿一堂课,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问题有挑战性。第一个问题是用测力计测量一个超量程的钢管重力,这是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在学生积极思考下,结合“简单机械和功”这章的省力装置,最终把这个问题转化成杠杆问题予以轻松解决,培养了学生遇到陌生问题将之转化成熟悉的模型的能力。

(2)问题有趣味性。分别提起钢管的两端,最终使其竖立起来,两次做功看似一样,因为学生看到的表象是一样的,即钢管都是竖立起来,所以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相同,但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分析过程,从做功角度,拉力作用点在拉力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相同,但分别作用于钢管两端向上的拉力是不等的,所以做功不等;分析结果,从能量角度,钢管被提高了,重力势能增加了,但钢管的重心不在中心,所以钢管重心两次被提起的高度是不等的,所以重力势能也是不等的。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功和能的核心概念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问题有层次性。第一个问题复习杠杆,第二个复习功、功率,第三个复习机械效率,一环套一环,层层递进。这是一个物理复习课设计问题的基本要求,通过这些递进的问题引导、帮助学生完成本章的知识网的有效建构,同时设计的这些真实情境的问题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和力量。

(4)问题有连贯性。3个问题用的都是同样的钢管和测力计,学生发现后面的问题都要用到前面的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夯实基础。但同样发现在解决后面的实际问题时,又能从不同的角度测算出钢管的重力,这有利于学生在复习课中建构更加牢固的知识网络,更加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5)问题有直观性。原始物理问题,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有时本来不复杂的问题用语言描述,学生大脑中不易呈现物理情景,这时运用图片或视频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思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问题可操作性。让学生测量钢管重力,学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陌生的是面前的器材,钢管重力超出了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这样的实验,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实验技能,而且加深了杠杆模型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

总之,笔者巧妙地自制了1个钢管,精心设计了3个与钢管有关的原始问题。运用这些连贯性强、层次分明、既动脑又动手的实际问题,不仅复习了本章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机械效率测力计拉力
基于CFD的螺旋桨拉力确定方法
测力计量检测技术的新发展
跟踪导练(三)(3)
等动拉力和重力拉力蝶泳划臂动作生物力学分析
机械效率的实验与计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