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修复对策

2020-07-02 01:36曹兆阳陈瑶李勇学张可凡王中生邓自发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扬州市湖泊全市

曹兆阳 陈瑶 李勇学 张可凡 王中生 邓自发*

(1 扬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江苏 扬州 225001;2 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 南通226019;3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湿地是扬州境内面积最大、最重要的生态用地之一,是支撑全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也是全市国土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化过程中功能退化最快的生态系统之一(张曼胤等, 2017)。为全面落实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建设对湿地保护的具体要求,完成扬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构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源生态屏障,全面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整体提升扬州市湿地及水生态环境质量。本文通过对扬州市湿地资源及管理现状的系统调查,分析扬州湿地保护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扬州市湿地保护修复对策与建设目标。

1 扬州市湿地资源概况

扬州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南临长江,地表水属长江、淮河水系,境内湖荡相连,沟河成网(缪成晨等, 2017)。长江流经其南部,新通扬运河横穿东西,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是南水北调东线第一级输水线。邵伯湖出口的淮河下游入江水道是淮河排洪泄涝的主要通道,西北入境的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是承接、调蓄淮河上游来水的平原型湖泊,总库容分别为0.56亿m3、22亿m3和3.5亿m3。

1.1 湿地资源现状

扬州市现存湿地总面积14.19万hm2,其中自然湿地8.13万hm2,占湿地总面积的57.31%;人工湿地6.06万hm2,占湿地总面积的42.69% (表1)。湿地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扬州市南部主要以河流湿地为主,西北部以湖泊湿地为主,而在东北里下河地区则以水产养殖塘为代表的人工湿地为主(图1)。

表1 扬州市湿地资源类型统计表Table 1 Statistics of wetland resource types in Yangzhou

扬州市各行政区内湿地资源分布存在较大差异(表1),高邮市是扬州市域内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高邮湿地面积70 964.49 hm2,占全扬州市湿地总面积的50.02%,境内主要分布有高邮湖等重要湖泊湿地,以及大量水产养殖塘等人工湿地。其次为宝应县以及邗江区,两行政区湿地面积分别为29 249.64 hm2以及 14 452.91 hm2。

1.2 湿地生物多样性特征

图1 扬州市湿地类型空间分布图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wetland types in Yangzhou

扬州市丰富的湿地资源和多样的湿地类型孕育了丰富的湿地生物多样性。根据全市湿地资源调查发现陆生脊椎动物中有两栖类1目4科7种;爬行类3目6科9种;哺乳类有6目7科11种;鸟类14目53科140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鸟类1种(东方白鹳),国家II级保护鸟类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黑 脸 琵 鹭 (Platalea minor)、鹗(Pandion haliatus)、雀鹰 (Accipiter nisus)、游隼(Falco peregrinus)、红隼 (Falco tinnunculus)、小鸦鹃(Centropus bengalensis)7种;鱼类共有16科46属63种。湿地高等植物265种,隶属66科187属。主要经济植物有芦苇(Phragmites commuhnis)、菰 (Zizania caduciflora)、菖蒲 (Acorus calamus)、莲 (Nelumbo nucifera)、芡实 (Euryale ferox)、芦蒿(Artemisia selengensis)、苔草(Carex linn)等。

2 湿地空间分区及功能特征

扬州市河网密布,湖泊湿地相对集中,水系连通性高,湿地资源的类型和面积空间分异显著。根据扬州市湿地分布特征,充分考虑与湿地形成有关的水文和地貌特征、流域的连续性、水系的连通性以及湿地面临威胁的区域差异性,扬州市湿地分为淮河流域湿地区(I)和长江沿江湿地区(II),其中淮河流域湿地区包括沿运湖泊湿地区(1)和里下河沼泽湿地区(2);长江沿江湿地区包括沿江河流湿地区(3)和丘陵库塘湿地区(4)(图2)。

2.1 沿运湖泊湿地区

本区域主要包括高邮市和宝应县京杭大运河(含大运河)以西部分,以及邗江区槐泗镇(邗江港以北)、方巷镇、公道镇和杨寿镇等区域内湿地,湿地总面积7.13万hm2,占全市湿地面积的50.25%,占扬州市国土面积的10.82%。该区域地势西南略高,其他多为湖泊和水乡平原,其中湖泊湿地包括高邮湖、邵伯湖、宝应湖及白马湖;主要河流湿地包括向阳河、公道引水河、中港河、桥港、新桥套、北湖(白马荡)、庙湾荡以及邗江港、京杭大运河等。本区湿地不仅担负着淮河流域的行洪和苏北地区的灌溉、水上运输、生产生活用水任务,而且也具有保持水源、降解污染、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湿地文化传承、湿地生态旅游以及湿地科普宣教等重要的生态功能。

2.2 里下河沼泽湿地区

图2 扬州湿地空间分区图Fig.2 Spatial zoning map of wetlands of Yangzhou

本区域主要包括高邮市、宝应县两个行政区京杭大运河以东区域。湿地总面积4.56万hm2,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32.15%。湿地类型主要有河流、湖泊等自然湿地和水产养殖场等人工湿地。自然湿地1.01万hm2,占区域内湿地面积的22.16%,人工湿地3.55万hm2,占77.84%。该区域由古泻湖淤积而成,属里下河浅洼平原,俗称“锅底洼”,浅水型湖泊和积水区较多,历史上曾有大面积的沼泽湿地,现经水利改造后河渠成网,良田万顷,多数沼泽湿地也已被开发为种养殖塘。一般海拔0.85~4.8 m,最低处海拔0.8 m。运东滩地土壤属腐殖沼泽土亚类,非常适宜种植莲藕、耐水林木等湿地植物。本区湿地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行洪排涝、蓄水抗旱以及水产养殖等,区域地形变化较小,湿地的开发利用包括围垦、征占用、水产养殖、渔业捕捞等。

2.3 沿江河流湿地区

本区域主要包括广陵区、江都区、邗江区邗江港以南地区(含邗江港)及仪征市朴席镇(行政管理属经济开发区)、真州镇、十二圩办事处及青山镇青芦线以南区域。该区域是全市河流湿地资源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地形总体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微倾水网平原地貌,属江淮冲积平原,境内河流纵横。片区属第四纪地层,成土母质以长江冲积物为主。区域主要河流湿地包括长江(扬州段)、淮河下游入江水道、京杭运河入江段、通扬运河、新通扬运河、芒稻河以及仪扬河等。此外,还包括扬州主城区的瘦西湖、宋夹城生态湿地公园以及环绕扬州古城的濠田河等城市湿地。湿地面积2.3万hm2,占全市湿地面积的16.25%,湿地类型主要有湖泊、河流、沼泽湿地等自然湿地和水产养殖场等人工湿地。其中,河流湿地1.29万hm2、人工湿地0.9万hm2、湖泊面积0.06万hm2、沼泽湿地0.06万hm2。该湿地区主要生态功能是航运、行洪、蓄水(水源地)以及生物多样性保育。

2.4 丘陵库塘湿地区

本区域主要包括仪征市新集镇、新城镇、马集镇、刘集镇、陈集镇、大仪镇、月塘镇、铜山办事处和青山镇青芦线以北等区域内湿地,湿地总面积0.19万hm2,占全市湿地面积的1.35%。湿地类型主要有河流、湖泊等自然湿地和库塘、水产养殖场等人工湿地。自然湿地0.066万hm2,占区域内湿地总面积的35%,人工湿地0.13万hm2,占65%。该区域内的仪征市位于扬州的西南部,相对地势较高,尤其是仪征北部地面高程大多在15~45 m,西部边缘高岗丘陵区地面高程30~100 m,地貌较复杂,岭窄、冲短,小冲、小洼多,扬州大部分水库都在该区。本区湿地不仅担负着扬州西部山地区的灌溉和生产生活用水任务,依地形而兴建的库塘主要作为扬州市应急备用水源地,如月塘水库湖水清澈、面积超过400 hm2,水质为二级标准。区域内湿地生态环境优良,也是白鹭等鸟类集中分布区。

3 湿地保护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湿地保护管理现状

3.1.1 自然湿地抢救性保护近年来扬州市对域内重要湿地、水禽栖息地、水源区等自然湿地资源采取抢救性保护,目前已建成国家重要湿地1处(高邮湖湿地)、自然保护区4处、国家湿地公园2处、省级湿地公园7处以及湿地保护小区14个。此外,建立与湿地资源保护相关的水源地保护区11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7个。自然湿地保护率已达到47.9%,自然湿地保护体系逐步建成。

3.1.2 退化湿地修复治理湿地资源开发和利用在扬州市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高强度扰动与资源利用不仅引起湿地资源质量下降,湖滨、荡滩圈圩等利用方式还直接导致湿地面积减少,以及围网养殖造成水体富营养

化等环境问题。随着扬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江淮生态大走廊等涉湿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的实施,在高宝邵伯湖及白马湖都开展了退圩、拆围的退圩还湖、退渔还湿;清理河道、沟通水系,修复河岸带,并加强沿湖、沿河防护林带及水源涵养林建设。

3.2 湿地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2.1 保护体系尚不完善经过多年的建设,扬州市虽已建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以及湿地保护小区,但覆盖全域范围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仍未形成。此外,保护管理能力较薄弱,并且各保护区之间未形成网络体系,小微湿地和乡村湿地保护模式尚未开展(康晓光等, 2017)。各保护区(小区)选址仍带有一定程度的地方主观性,未能全面分析扬州市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水系结构的基本特征。

3.2.2 地方法规制度有待完善系统而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湿地保护的根本依据(潘佳等, 2017)。国家在上位法层面仍未开展湿地立法,虽然《江苏省湿地保护条例》已颁布实施,但实施条例等相关配套政策仍未出台;湿地管理部门众多,缺乏有效的协商机制,协调难度较大,相关职能部门基于自身对湿地功能的不同需求,对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及保护方式、方法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分歧,这对湿地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有一定的制约。

3.2.3 湿地科技支撑能力较弱目前全市还没有建立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网络体系,仍缺乏专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仅能开展一些资源调查方面的基础工作。其次,职能管理部门和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较少,对湿地退化原因的分析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湿地修复工程效果不够明显,长效性不突出。

4 湿地保护修复对策建议

4.1 科学规划湿地保护修复目标

湿地恢复首先要考虑到恢复区历史状况及恢复适宜性(Yi et al, 2019)。根据扬州市湿地资源历史背景、空间分区及存在的问题,首先要科学规划扬州湿地保护目标,为扬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整体提升全市湿地生态环境质量。因此,扬州市湿地恢复的总体目标是要突出在全市范围内合理划定湿地生态保护红线,并与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一体化推进,整体上构建并逐步完善地方湿地法规制度,以及全市湿地保护与管理体系,采用多种形式系统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使全市重要湿地得到全面保护,退化湿地得到有效修复,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湿地恢复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恢复区的现状基地以及适宜恢复的模式和湿地类型。

4.2 开展湿地恢复与重建工程

扬州市湿地类型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南部沿江以河流湿地为主,西北片主要是高宝邵伯湖形成的湖泊湿地,而京杭大运河以东的大片区域是历史上著名的里下河沼泽湿地,因此湿地恢复与重建工程的安排与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湿地空间的差异性和历史变革,以及生境的适宜性。在保护形式上可以因地制宜地建立多元化的保护体系,如以湿地公园建设为龙头,有效解决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面积相对较小(>8 hm2)、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湿地可以采用湿地保护小区等形式进行保护。

4.3 加强湿地监测与科学研究

湿地生态特征和过程的动态监测是湿地有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湿地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气象要素、水文水质以及土壤和生物多样性、外来生物等要素的动态监测,不仅为国家和地方湿地管理和科研提供了基础数据,更重要的是能够获得已实施的管理行动的反馈信息,从而为管理决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湿地恢复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要有湿地科研和实践的支撑。大量围垦后用于工农业生产的湿地恢复首先面临土壤中N、P富集以及农药有毒有害物质等残留问题(Ballantinea et al, 2017),湿地恢复的实践需要考虑到如何降低富营养化水平,针对性地开展湿地研究和监测以及现有湿地修复技术的应用将是扬州湿地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猜你喜欢
扬州市湖泊全市
扬州市直击一线精准执法 媒体直播显成效
扬州市深化危化领域精准执法
湖泊上的酒店
奇异的湖泊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蓮葉田田清風來——记扬州市廉政文化展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