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以助力乡村振兴

2020-07-03 02:48琚琪琪
艺术科技 2020年13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乡村振兴农村

摘 要:农村公共文化的发展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但就现阶段情况来看,农村公共文化的发展受到乡村民俗文化自身内容、文化建设人才缺乏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备等方面的限制,陷入了一定的困境。因此,需要從将传统乡村文化与当代文化部分因素适当结合、培养农村文化发展专业人才队伍以及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几个方面着手,以更好地推动农村公共文化发展,为乡村振兴取得更好的成效。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3-000-04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美丽中国,抓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为此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观点。经济、文化要两手同时抓,精神文明方面同样重要,尤其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国要美丽,乡村要振兴,农村必须美,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印发的“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提升农民精神风貌”通知里,同样强调要准确落实好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和要求,大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农民精神风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定的思想保证、丰富的精神力量、较高的道德水平以及优秀的文化条件。

1 发展农村公共文化对乡村振兴的价值

2019年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了“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专题的协商会议,会议强调,进一步推动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持之以恒地建设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弘扬乡风文明,为乡村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由此可以看出,发展农村公共文化对乡村振兴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1.1 农村民俗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它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坚定了民族精神,造就了民族品格。民俗涉及的内容很多,例如日常生活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民间文学及婚丧嫁娶等。著名学者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中生活与泥土紧密相关,乡土意识浓厚。乡土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重要组成部分[1]。乡村的振兴需要有着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乡土气息,因为任何一个乡村,文化都是抹不去的印记,是振兴的根基。农村公共文化便是基层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存在方式,是农民在公共领域的精神依托,农村公共文化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和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从乡村振兴视域来看,促进农村公共文化的发展,是发展乡土文化的关键手段,是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推动全局发展的主要途径。

1.2 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有助于乡风文明建设

首先,乡村振兴是多维度的全面振兴,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在内的多种方面。“乡风文明”便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2]。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促进乡风文明,是为了优化农民的精神风貌,也是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方法。其次,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有助于挖掘乡土文化专业人才、调动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市场、鼓励多种个体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等,对弘扬农村公共文化、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具有重大作用。再次,农村公共文化是在农村范围里发动农民群体共同加入文化活动与文化建设中来,尊重农民的个人与集体对文化的认同感与满足感[3]。发展农村公共文化可以提高参与者自身文化素养,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提升思想道德水平,还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是促进农村乡风文明的重要手段。

1.3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很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助推该战略实施。要想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不仅要做到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对乡村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营造良好的乡风文明,提供高品质、多种类的文化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以丰富乡村文化形式,使文化活动的开展更加规范,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精神文明活动,更好地满足农民更高标准的文化需求[2]。通过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农民文化素养,有利于提高整体农民素质水平,从而更好地推动乡村发展。因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农村公共文化发展中的困境研究

2019年,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的“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专题协商会议上,指出了基层文化服务资源不足、供求对接不精准、文化人才断层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些其他困境成为农村公共文化发展路上的绊脚石。

2.1 农村传统文化大众接纳度不高

有一句古话叫“入乡随俗”,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加上古代交通不便,于是每一个地方都有根据自身地理环境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文化、民俗或是特定节日的习惯。也就是说,中国的农村文化依附于土地而诞生,具有非常强的自给自足性,这样就造成不同区域的人也许文化习惯大不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家乡的风俗,那么对于其他地区的传统文化自然接受度不高。除此之外,现代乡村社会有很大一部分村民选择进入城镇工作,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加上原本所接受的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保守性,在受到新鲜文化洗礼后所剩无几,从而导致只有留守在村里的老年人们还在继续坚守和传承农村传统习俗[4]。

2.2 农村公共文化发展专业人才缺失

缺乏专业性人才对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从当前背景来看,在一些政策的鼓励下,短期内农村建设人才数量会扩大,但这些人才留在基层的时间有限,并不是长期稳定的人才资源。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短时间很难取得显著的成效,因此,短期人才由于追求能够较快见到政绩,往往不考虑持续时间长的项目。频繁的人才交替极其不利于文化活动的开展,更加无法推动农村公共文化发展。另外,专业性发展公共文化的人才更是稀缺。目前,乡村并不具备专业的文化发展人才队伍,乡村主要的人才干部现阶段的主要精力大部分还集中于抓农村经济发展,鲜有涉足农村文化服务方面的主要人才。加之农村的人才很容易跻身城市,导致精英流失,专业人才队伍难以建设,呈现出无人组织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落后的局面[5]。

2.3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首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总量不够。国家对农村的供给主要集中于资金和基础设施方面,关于农民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投入并不是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会影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同时造成农村经济发展与精神发展不同步。其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结构不平衡。农民的需求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而发生变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农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对于生活需求也有了新的变化,对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渴望日益增加。但是,由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是由政府构建,因此难免出现供需失调的情况。最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评估碎片化[6]。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绩效评估标准制定得不是非常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好坏与否具有很大的主观判断成分,由此针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绩效评估指标存在碎片化,想要制定出完善的体系存在一定难度,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3 农村公共文化发展路径相关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创新性的思想和要求。强调要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着力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实用性,着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文明乡风,着力补齐农村精神文化短板,使广大农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为农民群众带来多种多样、保质保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3.1 将传统乡村文化与当代文化部分因素适当结合

要想扩大传统乡村文化的受众度,首先,要保留本地特色,保护好当地民风民俗。基层政府应当发挥保护乡村文化的核心主体作用,鼓励弘扬先进文化,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引导乡村文化的宣传方式和特色乡村产品的生产与推广;适当利用和开发与乡村文化相关的产业,提供更多体现当地农村特色、富有乡土味道、紧贴群众生活的文化产品和活动[7]。深入挖掘具有代表性的本土文化,继承本土文化,是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要想提高当地特色的知名度,需要充分提炼出本土民俗文化与遗产的特别魅力。其次,要合理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有害文化,需要在“原汁原味”的民俗里注入新鲜血液,加入现代大众文化的成分,推陈出新,与流行因素相结合,扩大文化习俗的受众面。

3.2 培养农村文化,发展专业人才队伍

目前,基层农村地区的优秀文化人才干部十分稀少,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和农村文化干部,组建一支推动乡村文化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十分有必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措施入手:首先,为乡贤创造优良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乡村人才工作待遇和农村生活水平是农村人才流失的主要诱因。收入和居住水平的限制,導致大批基层人才干部通过遴选等方式追求更加能够满足自身追求的生活条件,跻身城市。为此,政府要考虑适当改变资金分配方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尽量提高基层人才的福利和待遇。从长远角度看,只有把人才留住,才能为农村发展创造有利条件[8]。其次,拓宽基层人才引进方式。文化建设作为一种持续性较长的工作,需要一批稳定的相关人才,而当前农村人才招聘途径主要是通过选拔考试或是政府扶持的人才政策。利用这种方式引进的人才不具有长期稳定性。基层政府可以创新人才招聘方式和条件,与持有当地户口的高校毕业生加强交流与合作,引进能够长期留在当地的人才,有效提升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水平。

3.3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政府要发挥出引领作用,既要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总量,又要兼顾创新机制,适当调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结构,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来[9]。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农村群众的文化层次普遍不高,对精神文化的追求类别较为单一。而农民对文化自主接纳度的水平,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因此,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需要政府发挥好指引功能,合理有效地配置各地文化资源,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吸纳多方社会力量加持其中,更需要培养农民群体的精神文明追求意识,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另外,还要尽早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评估体制,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有标准可依。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乡土中国[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77-80,87,68.

[2] 李国新.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45(04):4-11.

[3] 严火其,刘畅.乡村文化振兴:基层软治理与公共性建构的契合逻辑[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6(02):46-51.

[4] 祁述裕.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五个着力点[J].行政管理改革,2019(05):21-23.

[5] 刘玉堂,李少多.论新乡贤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功能——基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现状[J].理论月刊,2019(04):125-131.

[6] 陈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碎片化问题研究——以整体性治理为视角[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08):5-10.

[7] 韩鹏云.乡村公共文化的实践逻辑及其治理[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03):103-111.

[8] 闫小斌,段小虎,贾守军,荆皓.超越结构性失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驱动与需求引导的结合[J].图书馆论坛,2018,38(06):31-36.

[9] 刘建荣,冀景.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策略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1(04):47-51.

作者简介:琚琪琪(1995—),女,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农村发展,农村社会治理。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农村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YCX20_2243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乡村振兴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