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父亲

2020-07-04 08:46冯国栋
中国医学人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妹妹读书

文/冯国栋

父亲节将至,朋友圈里都是抽时间回去看看父亲之语,也许是受了影响,几日来父亲的音容笑貌总是浮现眼前,父亲离世后妹妹写了一些回忆父亲的文章,我却久未动笔,字里行间,纸短情长,总觉得诉诸笔端的文字不足以表达父亲做人做事的品质。父亲一生光明磊落,勤勤恳恳,服务社会,教育子女,他在本该享受清福颐养天年的时候,匆匆离开了我们。怀念之余,追忆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传承父亲渗透在我们骨子里的那种精神,才是对父亲最好的告慰。

◎ 读书与行医

只有读书,才能从本质上改变一个人。父亲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听母亲和奶奶讲,父亲年少时酷爱读书,经常点着油灯看书到深夜,他文化不高,但是看的书很多,除了医学方面的书籍,文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书籍,他也涉猎很多,打我记事起就给我讲张良为老人捡鞋的典故,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教我背诵:“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段话,多年以后,这几句仍然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还有一次给我讲杨修之死,那时我对“鸡肋”似懂非懂,但印象十分深刻。当然,父亲读得更多的还是《伤寒杂病论》等中医方面的书籍,很多都是发黄的古书,父亲在上面做了很多批注,密密麻麻,几次搬家都保存了下来。父亲把脉问诊、开方抓药之余,一有空闲就带上眼镜安静看书,遇到疑难杂症就到书中求解,他一辈子没有什么别的爱好,也不爱说话,总是沉默寡言,读书算是他最大的爱好了。父亲读书的习惯深深影响了我们,姐姐、两个妹妹和我,都养成了读书写字的习惯,也使我们多了一份沉静似水的书卷气息。

至于行医,父亲没有把医生当成一门职业,而是当成了事业。他是真心喜欢中医的,一生始终对中医抱有浓厚的兴趣,他在河南中医学院系统学习了中医理论,经过从医实践成为了祖国第一批取得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的中医。他刻苦钻研,孜孜以求,远近闻名,终成大业,许多人慕名而来找他看病。但是,父亲并没有因为出名而沾沾自喜,他坚持职业操守,始终把解除病人痛苦放在第一位。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花最少的钱把病治好。父亲退休后开了诊所,那时我们几个都在读大学,家里开销大,经济拮据,全家都指望父亲挣钱养家日子过得宽松一点,但是他丝毫不为所动,为病人开药多是管用便宜的药。有次我在诊所,来了一位大老远慕名来看病的人,父亲看完后淡淡地说,你这个病不用吃药,买一袋黑米熬粥喝,注意饮食自然就好了,患者将信将疑,我也惊讶得说不出话。后来大家都说人家大老远的来了,就是没病你给开点补养的药也可以呀!医者仁心,父亲从医把良心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父亲到西安后在等驾坡附近坐诊,很短的时间就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他总是特别自豪地对我说,没想到还能为西安的百姓服务,直到他病重躺在床上的时候,还有老患者来找他。那时他已经不能写字,就口述让母亲开药方,他把工作持续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在生命垂危的最后时刻,已经没有力气说话,还是颤抖着写下了“放弃治疗,角膜心脏肾作医疗研究”,如果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责任,我觉得父亲做到了。

2014 年夏 父亲于大雁塔广场

◎ 贫穷与富足

父亲的一生是贫穷的一生,又是富足的一生。说贫穷是物质上的贫穷,说富足是精神上的富足。父亲对生活的要求极为简单,小时候我们家的房子几乎是村里面最破烂的,别人家都盖了楼房,我们还是居无定所,有几年一直住在邻居家里。小时候特别爱看电视,家里也没钱买,即使有钱父亲也不让买,后来舅舅给了我们一台黑白电视,架得高高的天线,那时我看了一个电视剧《北京夏天》,第一次看到了大学的样子。父亲对吃饭穿衣也不讲究,他爱那种老款的白色短袖,爱穿布鞋,不让买新衣服,我们买了他也不穿,到西安后我给了他一件旧的白衬衫,他上班坐诊才穿,平时不舍得,父亲衣服虽是破旧,但都洗得干干净净,只要他在家,总是把家里收拾得整洁干净一尘不染。尽管家里清贫,一直是租房居住,但父亲并不特别在乎,物质上的困窘丝毫不影响他的理想,他坚信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只有上大学才能彻底改变我们的面貌。在父亲的坚持和影响下,以及母亲任劳任怨的支持下,我们兄妹四人都上了大学,两个妹妹一个读了北大,一个读了人大,我们三个读了研究生,在我们那样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我们家创造了奇迹。很难想象,如果不是父亲的教育和坚持,我们四个怎么可能走到今天。对父母来说,不管自己有多大的成就,总是希望子女有出息,好于自己,超越自己,父亲在精神上是富足的,他坚持的事情是对的。

◎ 严厉与宽厚

父亲很严厉,他不苟言笑,不开玩笑,对我们要求十分严格,我和姐姐都很怕他,他只要回家,就觉得家里空气凝重。小时候他问我学习,当我回答“差不多”时,立即问我“差不多是差多少”,对我们立了很多规矩,不让干这个不让干那个,出去玩回来晚也揍过我。有次我给他递饭碗用一个手,他立即批评要用两个手。上大学后每次回家,他都督促我要读书学习,大学毕业后又督促我继续读研究生,甚至参加工作后我写的会议发言稿,他都提了很多意见。可能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父亲对我寄语了很大期望,给我取名“国栋”,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父亲对家人严厉,对别人却是宽厚,他对患者特别耐心,特别和蔼,特别客气,亲戚也都觉得他特别好,认识的人都说老冯态度好、服务好。我却在心里寻思你们是没见过他发脾气,发起脾气来也是吓人的很。父亲对孩子也很疼爱,姐姐家的两个孩子是父亲看着长大的,很懂事,学习又好,父亲常常说这两个孩子要好好培养。

父亲身上有种文人的气质,他追求超脱的田园生活,但是生活本身的艰难又不得不面对。家里早年墙上挂着一幅画,上面有首诗“世上众人叹不齐,他人骑马我骑驴,回头一看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这大概是父亲的人生哲学了。

◎ 不舍与怀念

父亲走得突然,其实也是有征兆的,但更多的是,他累了,真的累了。父亲看到我成家立业娶妻生子,看到两个妹妹研究生毕业留京工作,一直坚持到最小的妹妹结婚成家,他在参加完妹妹的婚礼返回西安就病了,母亲给我打电话说父亲的病情加重,我却没当回事,一直在忙工作。后来送到西京医院,做了抢救,但已经回天无力了。生病住院的那段时间,我们轮流守在父亲床前,总觉得老天不公,为什么对这样一个善良无私,为孩子操劳了一生的人这么残忍。但是父亲很平静,他淡然地问我还有没有希望,我坚定地告诉他肯定会治好,他抓住我的手嘱咐我说家里冰箱里还有鹿茸,让我煮着喝,说我的手太凉了。直到临终,他给妹妹交代了后事,却没有留给我一句话,可能想着我已经长大了,能守住家了,能顶天立地了。父亲离开后,家里的亲戚,学校的领导、同事、朋友到家里帮我处理后事,他们的安慰和帮助使我坚强地挺过了那一段日子。时间能够治疗伤痛,父亲离开后,我们兄妹几个又添了几个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我们的生活平静而充实。可是不经意间,在班车上,在开会时,在吃饭时,在读书时,在过节时,在陪孩子玩耍时,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泪水就会不由自主地滑落。如今,进入不惑之年,对很多事情看得越来越淡,沉淀下来,用心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这大概也是父亲希望看到的。

父亲从未离开我们,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

猜你喜欢
妹妹读书
郭初阳:读书真的太有意思了
我的妹妹不爱我
读书使人进步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我的妹妹
妹妹不说话
我的妹妹 等
带妹妹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