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讨孩子欢心”的医生

2020-07-04 08:46陈卫春
中国医学人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儿科医生儿科小朋友

文/陈卫春

年末,在整理办公室时,看到这一些些图片,勾起了我许多的回忆,一切犹如在眼前。

《圣诞老人》是一位二年级的小朋友在去年圣诞节送来的作品,圣诞老人给观众烧最拿手的晚餐,让大家“吃得好”,度过一个难忘的圣诞节。祝小朋友和大家圣诞节快乐。

《恐龙》是2019 年下半年送来的。去年上半年,这位小朋友不幸罹患过敏性紫癜,影响到肾脏,辗转杭州、苏州等医院治疗,终于控制了病情。休学2 个多月,期末考试依然全部优秀,进入班级前十。在定期复查时,她带来了她的最新作品,与我分享她的快乐和高兴,要像恐龙一样健康强大。同时,给患病的小朋友带来战胜疾病的信心。

《读书小报》的作者,孙姓小朋友是一位哮喘患者,一次次的发病和定期随访我们已非常熟悉。这位孙姓小朋友听妈妈说起我喜欢看书写文章,是“读书达人”,她也喜欢看书,觉得很投缘。在读书日来临之际,她搜肠刮肚专门精心为我办了一期读书小报,有醒目的标题,有故事有名言,有漫画,有呼吁,整个版面图文并茂,五颜六色,编排有序,主题鲜明,童趣十足。来到我诊室的小朋友,无不要看上一眼,说上几句。少了许多哭声,多了好些欢笑。

送《台历》的小朋友非常特殊,在小学体检时OT 试验强阳性,最后确诊为肺门淋巴结结核(原发综合征),在我指导和严密观察下接受长期抗痨治疗后恢复。初中时父亲因暴发性肝炎不幸去世。以后孤儿寡母相互依靠,互相鼓励,考重点高中,读复旦大学,赴美国法国攻读硕士博士博士后。他去美国后还让她母亲送我个人摄影作品做的台历。

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就不一一列举。我是一名从业37 年的儿科医生,我与孩子们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自古就有“宁医十男子,莫医一妇人;宁医十妇人,莫医一小儿”的说法,这句话说明了为孩子看病不容易,是一种考验。事实上,儿科是“哑科”,诊疗比较复杂,活多、钱少、风险高、委屈多,许多医生择业时都会尽量避开。我大学毕业后因看到当时医院周边家属区孩子众多,但医院没有儿科,也没有人愿意当儿科医生,就“初生牛犊不怕虎”主动请缨到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进修,学业完成后回院筹建儿科,服务当地儿童。并不是我有多高尚,境界特别高,只是觉得学医就是为病人服务,学以致用,哪里需要就去哪里,能解除病人痛苦就是最大的满足,既然孩子有病痛,我何乐不去帮助他们呢?至于其他人为什么不愿意去儿科、自己以后的前途命运等还真是没有想过。37 年过去,我从来没有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有一丝后悔,也从来没有一毫退缩,更没有觉得在医院和社会上儿科医生低人一等或抬不起头,相反因为埋头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成了家长们的依靠、孩子们喜欢的医生朋友,处处受人尊重,生生把“苦差事”“鸡肋”做成了“快乐活”,每天都生活在无限的幸福之中。

这种幸福不在其中,难得其味。选择做一名儿科医生,儿童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纯洁无暇,使我内心柔软而丰富,他们不带一丝云彩的灿烂笑容让我天天年轻,天天拥有好心情,天天充满干劲。虽然工作很烦,很琐碎,很嘈杂,但我乐此不疲。正如电视剧《了不起的儿科医生》概念海报所写:“每一天都为希望而战”。

通常孩子见到穿白大褂的人总爱哭,可许多孩子见我就爱笑,笑成一朵花。只要找我看过病后,不少孩子就认定我了,以后只要有病,非要找我不可。对我的诊治过程,孩子们也出奇地配合。许多人不明就里,总要追问为什么?其实,秘诀就是我会“讨孩子们欢心”!

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以孩子们为中心,“讨孩子们欢心”是我工作的追求和出发点,研究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成了我的习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服务,孩子们才会自觉自愿接受你的检查、配合你的治疗,才能取得最好的疗效。做儿科医生就是要成为孩子们喜欢的人,要走进孩子的心里,与孩子打成一片,了解理解孩子,与孩子共鸣,没有任何生分,让孩子主动接近你,信任你。

要走近孩子,首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我的诊室里,通常会准备一些小朋友们喜欢的小的玩具、纪念品,鲜艳的人物或卡通图片,甚至糖果、水果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小玩意,往往对顺利完成诊疗过程很有效。

孩子看病前,让他们摸一摸听诊器,放在他自己或他人胸口让他听一听;摆弄摆弄用于检查的笔型小电筒、叩诊锤;翻翻有我彩色相片的胸卡,满足一下好奇心;边检查边交流,即便他是刚刚出生的孩子也一定这样……一下子就与孩子们拉近了距离。

要走近孩子,要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对任何事都充满好奇心与热情,做一个有趣的人。儿科医生要学一学童言童语,儿童行为,夸张的表情,奇怪的声音,讲小故事,唱童稚的歌,变简单的魔术,记得童话片中的人物和经典对话,如此等等,随机应变,以鼓励为主的“戴高帽”,你就是在与他玩,与他互动,让他猜不透,觉得你神通广大,你就是神笔马良,就是葫芦娃,就是阿童木,就是奥特曼,就是孙悟空,就是田螺姑娘,就是格格巫……有趣好玩,让他们只能跟着你转。

要走近孩子,要把孩子们的需求放在心里,处处为孩子们着想。我的指甲天天修剪得短而整齐,接触病人时听诊器是尽量用手心捂热,手是搓得温暖的,在进行各种操作时要求自己尽量做到快捷、柔和、准确,以减轻孩子们的痛苦和不适,尽可能使其不感到痛苦。

除了看病外,我还十分关心孩子们的成长和每一点进步,努力使自己记住他们的名字,了解他们在家时或学校里的表现,收集并保管好他们的照片、创作的图画,拜读他们稚嫩的作品。上学的孩子在写作文时,我常常会成为孩子们作文的题材,小朋友列好提纲、提出问题要采访我,我一定会安排时间,一本正经认认真真实话实说,配合完成他们的作业。

要走近孩子,不可忽视孩子自身的潜能和孩子与孩子间的相互教育。激发孩子的潜能是我们走近孩子的捷径。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吸引力和相互的教育意义一直以来没有被儿科医生充分认识,更没有被我们应用在日常的儿科诊疗中。如果我们重视了这个力量,充分发挥孩子作用,对诊疗工作的顺利和有效开展功莫大焉。

之一,对当事孩子本人的激励。孩子写的字,画的画,做的手工,唱歌跳舞,特殊才艺……孩子的天性都有喜欢展示的一面,即使是最内向的孩子,就看你能不能找到那个契合点。我有心在办公室墙上、书橱里,办公桌和诊桌台玻璃下作为孩子们“作品”的公开展示场所,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医生当宝贝一样保管展示着,其内心的兴奋、自豪和满足是澎湃的,抑制不住的,激励他将继续并做得更好。我家的门联,许多年来一直是孩子们(曾经的患者)的墨宝。如果在诊疗时有一点闲时,见缝插针让孩子表现一下才艺,与孩子多说几句贴心的话,一下子就可以拉近遥远(孩子常常怕医生)的医患距离。

之二,对其他孩子的示范和激励。别的孩子看到这些展示的作品,有的欣赏,有的羡慕,有的就跃跃欲试。他们下次来医院时已不单单是为了看病,还有一个任务是要来交自己的“作品”,要让医生把自己的作品也展示出来,包括自己看病时的表现——与上次完全变了一个人,一下子就很配合医生的检查和治疗了。这看上去是意外收获,实则是不露声色的刻意而为。吸引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

之三,对医生的激励。有了孩子们介入的欣喜,看到孩子们的巨大能量,医生对孩子的重视和对自己工作的要求都将进入一个新的领域,由被动到主动,由单方到双方,由支配到互动,由点到面,工作自然越来越得心应手,越来越有成效,何乐不为。就会在服务孩子的“医路”之上出更多“讨孩子们欢心”的妙手高招。离老百姓欢迎的有温度的人文的“好医生”就越来越近了,夫复何求。

猜你喜欢
儿科医生儿科小朋友
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92岁的儿科医生免费为病人看病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第二届编委会名单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儿科医生“荒”在哪?
Let’s DIY Po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