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体现人文精神探析

2020-07-04 02:09冯欣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7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德育

冯欣

【摘要】语文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更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曾经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因此,充分发掘和运用语文学科教学的人文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精神贯注和人格熏陶,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仔细研究的问题。这篇文章就从这个角度出发,谈一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如何能够更好地体现人文精神和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7-0032-02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主要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语文作为小学尤其重要的基础型课程,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和熟知本民族语言文字,还能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从古至今,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都不只教授诗词歌赋,而且还包含着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教”与“学”结合起来,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和基础知识,并结合学生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特定的教育和辅导,是培养小学生人文精神的最佳方法和途径。接下来,我就结合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来谈一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如何能够更好地体现人文精神和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现状

在将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融合的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着二者融合的效果。

首先,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个人素养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效果。这二者当然是成正比的。一位教师,他的知识量越丰富,能教授的东西自然也多,而且在传授完正常的教学内容之余,还能深入拓展其本质或是课外知识,学生们也就得以通过他的眼睛去看世界,从而知道和了解更多东西。同样地,教师的个人素养也是一个决定性因素。老师是学生的榜样,如果一位教师,他的人品优秀,三观积极健康,那么他的学生也会潜移默化地向他学习,这样,无需太多语言的教授,就能在不经意间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效果,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

其次,教师对德育的态度和重视程度也间接影响着人文精神的体现。如果老师本身就十分重视对学生人格和品德的培养,那么他就在每个地方都能找到启发学生的亮点,能每时每刻都对学生进行有意或无意的道德教化。相反地,如果老师不重视德育,只是一味地和学生强调书本上的知识和条条框框,那么即使是书本上的课文中蕴含丰富的德育素材,他也不会去发现和在意,其对教材中德育内容的挖掘和理解程度,也相应地要比前者相差很多。

最后,教师把人文精神融入日常教学的方式对其实行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有些教师虽然有心想提升德育的效果,但由于他们的教育方式太过传统化,单一死板,只顾着把德育当做一种知识向学生们传授,导致学生对其无法提起兴趣。科学的德育方式,应该是循循善诱式的,老师应该用故事和现实事例引导和启发学生,让他们从身临其境中有感而发,从而净化心灵,升华灵魂,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如何提高人文精神在教学中的影响和效果

首先,老师作为德育的主动传授人,应该首先提升对人文精神的重视程度,认识到人文精神对学生的品格塑造、道德形成乃至一生的重要影响。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还没有成熟,他们的判断力和自制力都还有限,因此他们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成年人的帮助。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勇于担负起这一重大责任,加强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塑造他们的品格,改正他们的错误,起到教育和引领的作用。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纳入人文精神,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还要把正确的三观等用学生容易接受和吸收的方式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让他们既学习到国文知识,又能潜移默化地塑造其良好的道德品格。

其次,要加强教师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从而创新和丰富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最首要的是先要理解和挖掘教材里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们去发现和理解。除此之外,教师在平常的生活中也要积极发现相关事件,当场给学生们指出,并让他们随机谈一谈对其的看法想法,从中引发和激起他们对事物本质的思考。在他们讨论过后,老师再把当初想表达的和想传授的说出来,让学生在思考中豁然开朗、恍然大悟,从而达到德育的效果。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人文精神应该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在课程的导入时,老师就可以提及一些相关内容,并事先强调,引起学生们的重视。这样,在正式授课时,学生们就会更多地注意到其中有关德性的内容,并引发其思考。例如,在《再见了,亲人》一课中,除了让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外,还要让他们观看录像片段,以此来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在成功引起学生对此的关注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立一个交流和讨论的环节,让学生们就此相互交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以加深印象。在这以后,老师可以对刚才的发言做一个小总结,对错误的思想加以改正,并鼓励一些正确的思想。学生在这种教学中,就很容易能理解一些中国人的优良传统,或是一些真情实感和优秀品德,最重要的是,他们自己的人格也能在这个过程中被重新塑造和深刻影响。而且不仅是在课堂上,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发掘类似的道德情感并加以学习和认知。

三、运用教学推动人文精神的体现

教育通常被看作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不能急于求成,需要一段时间的潜移默化才能取得效果,因此,教学过程中这种连续性、系统性的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应该由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转变为研究性教学。在前者中,老师与学生是单纯的“讲”与“学”的关系,老师在课堂上仅仅是一味讲授、给学生灌输基础知识,学生则只是被要求认真听讲和理解老师所说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精神正逐渐地被扼杀。而所谓的“提倡人文性”,就是要把学生看作课程的组织者,变“授受式”教学为商讨合作、研究式教学,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要想有效实施人文性教学就必须丢弃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因为在这种方式的教育之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往往是单纯的鹦鹉学舌,而在后者的教育方法之下,学生才能够亲身体验文本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才能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霸权主义”转变成为师生互动良好的“民主课堂”。与此同时,老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视角延伸到课外,展开社会实践活动——这才是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是指对受教育的人的理想、人格和境界进行适当的教育,促进其精神境界的提高,实现个人和社会的价值,这是人性教育的本质,其核心就是人文精神。人文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深刻地影響着学生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发展。总而言之,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内涵涉及到人生理想、生存意义等方面,要求我们对人的道德、审美、价值和文化进行正确的理解和深入的探究。这样,我们才能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我们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林洁.浅谈小学语文人文精神的渗透[J].小学教学参考,2009(27)

[2]管仲健.小学语文人文精神渗透的反思[J].时代教育,2015(10)

[3]庞雪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中华辞赋,2018(10)

[4]陈娴.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文理导航(下旬),2018(02)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