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夸群”现象研究综述

2020-07-04 03:02王诗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大学生

王诗佳

内容摘要:“夸夸群”作为2019年的现象级热门话题值得我们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夸夸群”的兴起和速朽现象探讨当下大学生群体网络社交行为的结构性变化,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社交方式和网络交往心理特点,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有效的大学生线上教育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的研究。

关键词:夸夸群 大学生 网络社交

一.“夸夸群”的发展过程

不久前,一个名为“夸夸群”的网络群聊模式在大学生之间迅速传播,无数的大学建立起校内“夸夸群”,其中不乏有像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院校相继成立“夸夸群”。“夸夸群”作为2019年3月份最火的网络热词,其最早来源于2014年在豆瓣上出现的“互相表扬小组”,并于2019年3月初兴起于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以此为基础在一周内迅速风靡全国各大高校,其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辩论赛受到了广泛关注。“夸夸群”作为2019年现象级话题已经占领了高校这块领地,在“夸夸群”话题火遍全网的同时,商业化转变随之而来,淘宝电商蜂拥而至开啟了以情感为依托的商业性夸人服务。但如此火爆的“夸夸群”却在持续了不到一个月之后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迅速退出热搜话题榜,此后该话题持续遭受冷遇并最终淡出人们视野,至此“夸夸群”从它超高的活跃度一夕降温。“夸夸群”这种社会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当前青年人主流价值观的变化,而这其中的原因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从“夸夸群”兴起的原因分析。苑广阔认为“夸夸群”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们有被夸的愿望,希望获得外部的支持与肯定,并认为应该宽容看待“夸夸群”的组建。梁雪莲认为“夸夸群”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欲望在现实生活压抑的反弹。当现实社会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网络社会就给了一个很好的发泄口。同时,他律性欲望造成了年轻人的焦虑感,自媒体输出的信息极具诱惑力,不断刺激青年人欲望的爆发,于是造就了这场网络狂欢。龚逸琳也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出发认为“夸夸群”现象呈现的态势具有明显的狂欢色彩,从中展现个性和寻求认同感。

从“夸夸群”的商业化角度分析。齐世明认为“夸夸群”的商业化是种自欺欺人的满足方式,也注定了“夸夸群”不能长久存在下去。苑广阔解释了电商平台推出“夸人服务”这项商业模式可以使青年人增强信心、满足自尊心、抚平悲伤,但也反对过度依赖。梁雪莲说“夸夸群”在消费社会的冲击下面临着两个维度的转变:真诚夸赞向商业追捧的转变;精细化向同质化转变。购买“夸夸群”服务的消费者并不真的在意夸赞内容本身的真实性,他们更在意的是主观感受上的满足。另外他还区分了“夸夸群”的不同种类,主要分成两类:免费“夸夸群”;付费“夸夸群”。而由于付费“夸夸群”给消费者带来的一系列不良体验,从而加速了“夸夸群”的衰退。

从“夸夸群”与大学生心理问题关系角度分析。龚逸琳认为学生的情感需求在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社会竞争压力导致心理压力得不到纾解,“尊重需求”使得他们从虚拟世界里寻求情感归属和社会认可来获得自尊感,是一种心理互助形式的外在表现。郭嘉玲认为,人都有被他人认可的需求,“群”的出现正好迎合了当下青年人渴望被关注、被夸赞的需求,“夸夸群”的建立更多的是体现了年轻人结群互助、抱团取暖的心态。真诚不敷衍的夸奖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负面情绪和社会负能量,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这种心理互助形式,契合了年轻人的社交和尊重需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勇将这种社交方式称之为“轻社交”,是网络时代的交往的特点之一。“夸夸群”契合部分年轻人需要心理关怀的期待,符合这个时代青年人的人际交往心理。南京大学教授杜骏飞对此事给出了积极的态度认为,“夸夸群”的出现给了青年人一个“醒着做梦”的机会。一方面是对大学生判断力给予肯定,一方面又看到了大学生具备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

从“夸夸群”的本质角度分析。心理专家贾如棋指出“夸夸群”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另外有专家赞成高校“夸夸群”风潮的兴起不是表面的浮夸,相反更是一种积极排遣、相互支持的表现,是通过外部合力作用为年轻人“减负”的方式。有社会学专家表示,“夸夸群”带有明显的游戏成分和猎奇心理,其建立的初衷是通过学会赞美和接受别人的赞美来使人获得自信,秉持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进行行之有效的精神激励。

“夸夸群”速朽的原因分析。龚逸琳认为“夸夸群”持久黏性不够的根源在于它的内容生产、内容消费、内容传播都不成熟,短时间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感和新鲜感,迅速火爆之后也会火速降温。通过精神胜利法得到短暂的压力释放,让从虚拟世界回归现实的人感到更大落差,并不能真正解决现实问题。陈灿锐认为,“夸夸群”这类聊天群必须有群主进行管理,以确保评论始终是正面或鼓励的,所以从长期上看它不能提供更可靠的支持。长沙衡岳心理学研究院副院长康琳认为大多数人追求的只是一时的新鲜感,新鲜感一过,自然会失去兴趣。

(二)国外研究现状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网站探究中国“夸夸群”爆红的秘密提出:“人类是社会动物,我们每个人都有获得归属感的需求,而当我们获得别人的称赞的时候就加强了我们和他人之间的联系。这将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受到了认可,在他人眼中是形象是积极正面的,这样的夸赞使我们心理上感觉良好。”澳大利亚幸福研究机构首席幸福官(Chief Happiness Officer)蒂姆·沙普解释“被夸赞”使人身心愉悦的心理学原因,认为人们想要“获得归属感”。俄罗斯媒体报道也说到,“夸夸群”的交流语言虽然俗气但是充满积极的内涵,这些信息通过将特定用户随机说出的话变成古怪且过于夸张的赞美之词,并且通过赞美本身或者其中蕴含的荒谬,让用户感到更舒心更满足。英国《泰晤士报》在2019年3月15日的报道中指出,在中国全国各地的大学校园里,“夸夸群”使得年轻人得以有宣泄的机会,反映出他们面临的压力以及在应对压力上所需的支持。

随着网络虚拟兴趣社区的蓬勃发展,一方面,人与人缔结成为共同体不再局限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联系,而慢慢向兴趣爱好这类共同点发展;另一方面,人的网络行为不单单是检索内容,也开始重视网络人际交往。在虚拟社区中人际关系往往建立在共同话题的基础上,人际关系的联结和维系不再局限于仅仅依靠血缘、地缘、趣缘这些,还需要交互性、目的性、情感性更强的礼物馈赠与交换,比如,点赞、评论或打赏礼物等等网络交往方式。通过虚拟社区集结的用户通常不是为了某种经济利益,而是为了在公众面前表现自我、展示分享、获得尊重。“夸夸群”的诞生可以看做是建立了一个感情归属的集结地,因大学生在情感上的需求产生。国外媒体针对“夸夸群”的看法其实就是基于对虚拟社区的直观感受,通过“卧底”去感受虚擬社区氛围和社群交往行为,从而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状态做出一个判断。

(三)研究现状述评

苑广宽和梁雪莲等专家都看到了网络交往中反映出的问题其实是社会问题的延伸,大学生群体在面对社会各方面压力的时候通常无处发泄,他们渴望被社会认同但他们又很难从别人那里得到认同和尊重,于是互联网就成了一个很好的阵地,供他们释放压力、展现个性,他们往往用娱乐的方式掩盖焦虑。这是“夸夸群”之所以能火的重要原因之一。龚逸琳表达了对大学生狂欢式网络交往文化的观点,找出了“夸夸群”现象一个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其兴也快,其颓也快的特征,整个发展过程都令人猝不及防,似乎就像一场预定的狂欢。但这种说法并不能解释“夸夸群”为何那么有吸引力,什么使其成为全民性的狂欢。梁雪莲将“夸夸群”进行了分类,并找出自发性的“夸夸群”和商业化的“夸夸群”二者之间的区别,也有专家普遍认为“夸夸群”是年轻人自我创建的一种心理互助形式,满足了当下年轻人的社交和尊重需求。但研究者并没有将“夸夸群”这一现象和大学生普遍网络交往行为联系起来做出深入研究,其研究范围仅仅局限于现象而没有深入到社会问题层面。对于大学生普遍网络交往行为存在异化的问题以及交往结构的变化和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多样化等问题还值得我们深入认识和研究。

总的来说,目前对“夸夸群”现象的研究比较少,缺少针对大学生群体当中出现的圈群式网络交往行为和网络交往结构的变化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研究大学生网络交往心理和社会现实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影响,因此可能需要深入透析,通过个体现象看本质,看到“夸夸群”现象背后是怎样一种文化群体,他们的群体构成在现有网络环境下的普遍性和结构性,这样会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结构有更深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梁雪莲.新媒体时代青年群体自我呈现与表达研究——以夸夸群为例[J/OL].新媒体研究,2019(08):140-143[2019-06

-17].https://doi.org/10.16604/j.cnki.iss

n2096-0360.2019.08.054.

3.苑广阔.“夸夸群”不妨宽容看待[N].团结报,2019-03-23(006).

4.龚逸琳.网络圈群视域下“夸夸群”走红现象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04):82-83.

5.郭嘉玲.“夸夸群”别成“尬夸”[N].重庆日报,2019-03-22(014).

7.张鹏禹.“夸夸群”走红的背后[J].中国报业,2019(09):42-43.

8.龚逸琳.网络圈群视域下“夸夸群”走红现象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04):82-83.

9.英媒称“夸夸群”风靡中国高校:通过寻求赞美解压[EB/OL].http://m.gmw.cn/toutiao/2019-03/18/content_1221649

44.htm.

10.陈璐.虚拟兴趣社区中的人际关系研究[J].新闻世界,2019(06):80-84.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